一种灭弧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4875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2 05: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灭弧罩,包括外壳、陶瓷散热片组件、触点连接点及电弧流道,外壳包括前外壳与后外壳,后外壳设有散热片放置空腔,后外壳顶部内侧设有上电弧流道通道,后外壳底部设有动触点电弧流道通道及静触点电弧流道通道;陶瓷散热片组件设于散热片放置空腔,陶瓷散热片组件包括若干陶瓷散热片、若干散热片连接柱,陶瓷散热片上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散热片连接柱中部设有环形突起;电弧流道包括上电弧流道、动触点电弧流道及静触点电弧流道,上电弧流道设于上电弧流道通道,动触点电弧流道设于动触点电弧流道通道,静触点电弧流道设于静电弧流道通道;触点连接点分别设于动及静触点电弧流道端部,触点连接点设于后外壳底部的外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灭弧罩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路开关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灭弧罩。
技术介绍
断路器是指能够关合、承载和开断正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并能关合、在规定的时间内承载和开断异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的开关装置,断路器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如工业生产、电力运输、高铁地铁等各种需要电力的场所。断路器一般由触点系统、灭弧系统、操作机构、脱扣器、外壳等构成,断路器的灭弧系统一般为灭弧罩结构,其中采用陶瓷散热片为主体的灭弧罩时主流的灭弧罩中的一种,采用陶瓷散热片的灭弧罩,一般都需要片配合磁吹装置,磁吹装置将电弧引向散热片并将电弧的运动范围的保证在散热片中,利用了陶瓷材料冷却电弧温度达到灭弧效果,现灭弧罩中的陶瓷散热片多需要专用的安装架进行固定,与灭弧罩独立开来,陶瓷散热片的检修过程的装拆较为麻烦,灭弧罩的体积也较大。灭弧罩中陶瓷散热片形成的夹缝一般称为灭弧缝,一般按灭弧缝与电弧的方向分为纵缝灭弧罩与横缝灭弧罩,两者各有优点,一般灭弧罩只为其中一种类型。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灭弧罩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灭弧罩,通过在陶瓷散热片间增添散热片连接柱来进行片与片间的固定,取代了传统技术中的安装架;在陶瓷散热片中开设缺口及通孔,通过将每两片散热片中一片散热片翻转180°,使缺口与通孔形成交替的通道,形成纵缝灭弧罩的效果,多片散热片层叠形成横缝灭弧罩的效果,本灭弧罩具有纵缝与横缝灭弧罩的共同优点。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是:一种灭弧罩,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陶瓷散热片组件、电弧流道及触点连接点,外壳内设有两个陶瓷散热片组件,陶瓷散热片组件通过电弧流道与触点连接点连接;外壳包括后外壳与前外壳,后外壳设有两对称的散热片放置空腔,后外壳顶部内侧设有上电弧流道通道,后外壳底部内侧的两侧分别设有动触点电弧流道通道及静触点电弧流道通道,前外壳与后外壳设于相互配合的安装孔;陶瓷散热片组件为两组,分别设于散热片放置空腔,陶瓷散热片组件包括若干陶瓷散热片、若干散热片连接柱,陶瓷散热片上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散热片连接柱中部设有环形突起,每两片陶瓷散热片分别与环形突起上下两端面接触,散热片连接柱两端设于第一通孔内,陶瓷散热片厚度为7~10mm,每两片陶瓷散热片间距离为7~10mm;电弧流道包括上电弧流道、动触点电弧流道及静触点电弧流道,上电弧流道设于上电弧流道通道,动触点电弧流道设于动触点电弧流道通道,静触点电弧流道设于静电弧流道通道;触点连接点分别设于动触点电弧流道及静触点电弧流道端部,触点连接点设于后外壳底部的外侧。进一步地,陶瓷散热片一端设有定位缺口,散热片放置空腔一端设有定位凸部,定位缺口落在定位凸部上。进一步地,两散热片放置空腔之间设有中部突起,陶瓷散热片另一端与中部突起的侧边接触。进一步地,陶瓷散热片另一端设有缺口及不规则通孔,不规则通孔为两不等半径圆与两相切直线的组合结构,每两片陶瓷散热片互为中心对称。进一步地,陶瓷散热片组件还包括若干绝缘螺栓与绝缘螺母,散热片连接柱设有第二通孔,绝缘螺栓穿过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绝缘螺母设于绝缘螺栓的螺杆尾部。进一步地,后外壳底部与顶部内侧上分别设有螺栓通道及螺母通道,绝缘螺母落在螺母通道,绝缘螺栓落在螺栓通道。进一步地,还包括上防护板与下防护板,上防护板分别设于上电弧流道两端上方与后外壳之间,下防护板分别设于动触点电弧流道及静触点电弧流道端部下方与后外壳之间。进一步地,后外壳上设有用于安装触点连接点的突起延伸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本灭弧罩,综合了横缝灭弧罩与纵缝灭弧罩的优点,能有效消除电路开合过程中产生的电弧,灭弧罩的陶瓷散热片组件装拆简便,减少检修用时,整体体积减小,有效提高断路器的整体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灭弧罩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灭弧罩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灭弧罩的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灭弧罩的陶瓷散热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灭弧罩的陶瓷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灭弧罩的散热片连接柱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灭弧罩的横缝灭弧过程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灭弧罩的纵缝灭弧过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创造中的具体含义。请参图1至图6所示,一种灭弧罩,包括外壳1、陶瓷散热片组件2、电弧流道3及触点连接点4,外壳1内设有两个陶瓷散热片组件2,陶瓷散热片组件2通过电弧流道3与触点连接点4连接;外壳1包括后外壳11与前外壳12,后外壳11设有两对称的散热片放置空腔111,后外壳11顶部内侧设有上电弧流道通道112,后外壳11底部内侧的两侧分别设有动触点电弧流道通道113及静触点电弧流道通道114,前外壳12与后外壳11设于相互配合的安装孔;陶瓷散热片组件2为两组,分别设于散热片放置空腔111,陶瓷散热片组件2包括若干陶瓷散热片21、若干散热片连接柱22,陶瓷散热片21上设有若干第一通孔211,散热片连接柱22中部设有环形突起221,每两片陶瓷散热片21分别与环形突起221上下两端面接触,散热片连接柱22两端设于第一通孔211内;电弧流道3包括上电弧流道31、动触点电弧流道32及静触点电弧流道33,上电弧流道31设于上电弧流道通道112,动触点电弧流道32设于动触点电弧流道通道113,静触点电弧流道33设于静电弧流道通道114;触点连接点4分别设于动触点电弧流道32及静触点电弧流道33端部,触点连接点4设于后外壳11底部的外侧。本灭弧罩使用时,将触点连接点4对应于断路器中的灭弧触点连接,电弧产生时,电弧从触点连接点4经动触点电弧流道32与静触点电弧流道33流向了陶瓷散热片组件2进行灭弧,左右两陶瓷散热片组件2通过上电弧流道31连接,其中陶瓷散热片组件2中未灭弧的电弧导向另一个陶瓷散热片组件2,保证灭弧效果。按需要对陶瓷散热片进行检修时,将前外壳12从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灭弧罩,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陶瓷散热片组件(2)、电弧流道(3)及触点连接点(4),所述外壳(1)内设有两个所述陶瓷散热片组件(2),所述陶瓷散热片组件(2)通过所述电弧流道(3)与触点连接点(4)连接;所述外壳(1)包括后外壳(11)与前外壳(12),所述后外壳(11)设有两对称的散热片放置空腔(111),所述后外壳(11)顶部内侧设有上电弧流道通道(112),所述后外壳(11)底部内侧的两侧分别设有动触点电弧流道通道(113)及静触点电弧流道通道(114),所述前外壳(12)与所述后外壳(11)设于相互配合的安装孔;所述陶瓷散热片组件(2)为两组,分别设于所述散热片放置空腔(111),所述陶瓷散热片组件(2)包括若干陶瓷散热片(21)、若干散热片连接柱(22),所述陶瓷散热片(21)上设有若干第一通孔(211),所述散热片连接柱(22)中部设有环形突起(221),每两片所述陶瓷散热片(21)分别与所述环形突起(221)上下两端面接触,所述散热片连接柱(22)两端设于所述第一通孔(211)内,所述陶瓷散热片21厚度为7~10mm,每两片所述陶瓷散热片21间距离为7~10mm;所述电弧流道(3)包括上电弧流道(31)、动触点电弧流道(32)及静触点电弧流道(33),所述上电弧流道(31)设于所述上电弧流道通道(112),所述动触点电弧流道(32)设于动触点电弧流道通道(113),所述静触点电弧流道(33)设于所述静电弧流道通道(114);所述触点连接点(4)分别设于所述动触点电弧流道(32)及所述静触点电弧流道(33)端部,所述触点连接点(4)设于所述后外壳(11)底部的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灭弧罩,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陶瓷散热片组件(2)、电弧流道(3)及触点连接点(4),所述外壳(1)内设有两个所述陶瓷散热片组件(2),所述陶瓷散热片组件(2)通过所述电弧流道(3)与触点连接点(4)连接;所述外壳(1)包括后外壳(11)与前外壳(12),所述后外壳(11)设有两对称的散热片放置空腔(111),所述后外壳(11)顶部内侧设有上电弧流道通道(112),所述后外壳(11)底部内侧的两侧分别设有动触点电弧流道通道(113)及静触点电弧流道通道(114),所述前外壳(12)与所述后外壳(11)设于相互配合的安装孔;所述陶瓷散热片组件(2)为两组,分别设于所述散热片放置空腔(111),所述陶瓷散热片组件(2)包括若干陶瓷散热片(21)、若干散热片连接柱(22),所述陶瓷散热片(21)上设有若干第一通孔(211),所述散热片连接柱(22)中部设有环形突起(221),每两片所述陶瓷散热片(21)分别与所述环形突起(221)上下两端面接触,所述散热片连接柱(22)两端设于所述第一通孔(211)内,所述陶瓷散热片21厚度为7~10mm,每两片所述陶瓷散热片21间距离为7~10mm;所述电弧流道(3)包括上电弧流道(31)、动触点电弧流道(32)及静触点电弧流道(33),所述上电弧流道(31)设于所述上电弧流道通道(112),所述动触点电弧流道(32)设于动触点电弧流道通道(113),所述静触点电弧流道(33)设于所述静电弧流道通道(114);所述触点连接点(4)分别设于所述动触点电弧流道(32)及所述静触点电弧流道(33)端部,所述触点连接点(4)设于所述后外壳(11)底部的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罩,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小锋王永明冯冬朱群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柏泰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