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件及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4351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2 04: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件及光模块,涉及光电设备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连接件没有兼容性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连接件包括基板和卡爪;基板上设置有贯穿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的通孔,其中,第二板面为与第一板面相背离的面;基板的第一板面上设置与通孔同轴设置的第一沉槽和第二沉槽,其中,第一沉槽的底面与第二沉槽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且第一沉槽与第二沉槽部分重合;卡爪位于第一板面上且垂直于第一板面延伸;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连接件能够同时适配UPC型光模块和APC型光模块,从而极大的降低了产品的制作成本,同时,在装配过程中,由于连接件能同时适配两种不同类型的光模块(光纤接头),因此,极大降低了装配难度,并提升了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接件及光模块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电
,尤其涉及一种连接件及光模块。
技术介绍
光模块广泛应用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光模块主要包括:光电子器件、功能电路和光接口;光接口是用来连接外部连接器的物理接口,在光模块的实际应用中,几乎所有的光接口(90%以上)都采用SC(记做SquareConnector)型的光接口,根据光纤接头的插针端面形状SC型光接口又分为SPC(记做SquareConnector)型和UPC(记做SquareConnector)型两种类型;其中,UPC型光接口中的(UPC型)光纤接头的光纤端面为垂直的平面,因此,需要对(UPC型)光纤接头与光接口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SPC型光接口中的光纤接头的光纤端面为一个呈8°角的斜面,因此,不仅需要对(SPC型)光纤接头与光接口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还需要对(SPC型)光纤接头(插针)的周向角度进行精准的定位,进而满足光纤呈8°端面的光线耦合。现有技术中,不同类型(包括SPC和UPC)的光纤接头固定在光模块中时,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连接件进行定位,因此加大了制作成本,同时在装配过程中需要区分不同类型的光纤接头和连接件,从而增加了装配的复杂程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同时适配UPC型光模块和APC型光模块的连接件。一种连接件,设置在光模块的光接口处,所述连接件包括基板和卡爪;所述基板上设置有贯穿所述基板的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的通孔,其中,所述第二板面为与所述第一板面相背离的面;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板面上设置与所述通孔同轴设置的第一沉槽和第二沉槽,其中,所述第一沉槽的底面与所述第二沉槽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且所述第一沉槽与所述第二沉槽部分重合;所述卡爪位于所述第一板面上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板面延伸。作为示例,所述第一沉槽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二沉槽的截面为圆角矩形。作为示例,所述连接件设置有两个所述卡爪,且两个所述卡爪相对所述通孔的中心对称设置。一种光模块,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板组件、光纤接头,其中,还包括上述任意一种所述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光纤接头的外围设置有定位环,所述光纤接头穿设所述基板上的通孔,所述定位环位于所述第一沉槽或所述第二沉槽内。作为示例,所述定位环的外轮廓为圆形,且所述定位环的外周与所述第一沉槽的内壁抵接。作为示例,所述定位环的为轮廓为圆角矩形,且所述定位环的外周与所述第二沉槽的内壁抵接。作为示例,所述壳体的内壁设置有凸缘,且所述凸缘位于所述基板的第一板面的一侧,所述定位环定位在所述凸缘与所述第一沉槽或所述第二沉槽之间。作为示例,所述壳体为长条矩形状结构,所述壳体包括相互扣合的底座和上盖;所述底座内设置有垂直于所述底座的长度方向设置的滑槽,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凸肩,所述凸肩滑入所述滑槽,用于限制所述连接件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移动。作为示例,所述凸肩位于所述连接件的侧壁上,其中,所述侧壁为所述第一板面与所述第二板面之间的侧面。作为示例,所述光模块为UPC型或APC型光模块。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连接件能够同时适配UPC型光模块和APC型光模块,从而极大的降低了产品的制作成本,同时,在装配过程中,由于连接件能兼顾适配两种不同类型的光模块(光纤接头),因此,极大降低了光模块生产成本和装配难度,并提升了装配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连接件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连接件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连接件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光模块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光模块的实施例一的透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光模块的实施例一的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光模块的实施例一的光纤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光模块的实施例一的光纤接头与连接件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光模块的实施例二的光纤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光模块的实施例二的光纤接头与连接件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连接件;11-基板;111-通孔;112-第一沉槽;113-第二沉槽;114-凸肩;12-卡爪;2-壳体;21-底座;211-凸缘;22-上盖;3-电路板组件;4a、4b-光纤接头;41a、41b-定位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件,设置在光模块的光接口处,用于对光模块的光纤接头进行定位,同时也用于与外部的连接器卡接;如图1、图2及图3所示,连接件1包括基板11和卡爪12;基板11上设置有贯穿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的通孔111,其中,第二板面为与第一板面相背离的面;基板11的第一板面上设置与通孔111同轴设置的第一沉槽112和第二沉槽113,其中,第一沉槽112的底面(槽底的面)与第二沉槽113的底面(槽底的面)位于同一平面,且第一沉槽112与第二沉槽113部分重合;卡爪12位于第一板面上且垂直于第一板面延伸。具体的,不同类型的光纤接头可与第一沉槽112或第二沉槽113相配合,以实现对光纤接头的定位(固定);因此,该连接件1能够同时适配不同类型的光纤接头(例如UPC型和APC型),从而极大的降低了产品的制作成本,同时,在装配过程中,可极大降低了装配难度并提升装配效率。具体的,连接件1设置有两个卡爪12,且两个卡爪12相对通孔111的中心对称设置。进一步的,为了同时适配UPC型光纤接头和APC型光纤接头,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一沉槽112的截面为圆形,第二沉槽113的截面为圆角矩形。如图7至图10所示,由于传统的UPC型光纤接头上设置有圆环形的定位环,因此,为了实现与UPC型光纤接头的良好适配,第一沉槽112的截面为圆形,该截面具体是指沿平行于第一板面或第二板面的平面所截出得到的截面。由于传统的APC型光纤接头上设置有圆角矩形的定位环,因此,为了实现与APC型光纤接头的良好适配,第二沉槽113的截面为圆角矩形,该截面具体是指沿平行于第一板面或第二板面的平面所截出得到的截面。具体的,由图1和图3可知,第一沉槽112和第二沉槽113局部(围绕通孔111的部分区域)重合,具体是指第一沉槽112与第二沉槽113在基板11的厚度方向上所部分重合;由于第二沉槽113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一沉槽112的直径,且第二沉槽113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小于第一沉槽112的直径,第一沉槽112的部分区域被第二沉槽113所重合覆盖,因此,图中只能显示出第一沉槽112的部分圆弧;也可以理解为该沉槽(包括第一沉槽112和第二沉槽113)为圆角矩形状,另外,在两个相对的直边上均设置有一端圆弧状的缺口。由此,使得第一沉槽112与第二沉槽113在非重合部分上分别与UPC型光纤接头和APC型光纤接头的端面相抵接,以实现对光纤接头的支撑。进一步的,连接件1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是将成型后的基板11和卡爪12组合而成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对连接件的成型方式进行合理选择,本专利技术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另外,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光模块,如图4至图6所示,该光模块包括壳体2、位于壳体2内的电路板组件3、光纤接头及上述的连接件1;连接件1固定在壳体2内;光纤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件,设置在光模块的光接口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基板和卡爪;所述基板上设置有贯穿所述基板的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的通孔,其中,所述第二板面为与所述第一板面相背离的面;所述第一板面上设置与所述通孔同轴设置的第一沉槽和第二沉槽,其中,所述第一沉槽的底面与所述第二沉槽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且所述第一沉槽与所述第二沉槽部分重合;所述卡爪位于所述第一板面上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板面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件,设置在光模块的光接口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基板和卡爪;所述基板上设置有贯穿所述基板的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的通孔,其中,所述第二板面为与所述第一板面相背离的面;所述第一板面上设置与所述通孔同轴设置的第一沉槽和第二沉槽,其中,所述第一沉槽的底面与所述第二沉槽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且所述第一沉槽与所述第二沉槽部分重合;所述卡爪位于所述第一板面上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板面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槽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二沉槽的截面为圆角矩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设置有两个所述卡爪,且两个所述卡爪相对所述通孔的中心对称设置。4.一种光模块,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板组件、光纤接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光纤接头的外围设置有定位环,所述光纤接头穿设所述基板上的通孔,所述定位环位于所述第一沉槽或所述第二沉槽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金磊刘寅龙司宝峰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