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残留取样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3880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2 03: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残留取样阀,包括阀体、柱塞及阀杆,阀体内设置有流道、将流道与过滤设备内部联通的进口及将流道与取样管道联通的出口,阀体位于出口处设置有取样管道,取样管道相对阀体的另一端可拆的设置有取样瓶,阀杆驱动柱塞移动控制流道的切断及联通,阀体位于进口设置有与柱塞密封配合的密封通道,其特征在于:密封通道呈圆柱状,并与柱塞的截面形状相适配,密封通道相对进口的另一端外周竖直设置有卸料面,该卸料面下方延伸至取样管道,取样管道随远离卸料面的方向高度逐渐降低。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阀体内残留物料的取样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残留取样阀
本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取样阀。
技术介绍
取样阀是一种安装于过滤设备、用于将少量过滤样本取出的装置,其结构包括阀体、柱塞及阀杆,阀体内设置有流道、将流道与过滤设备内部联通的进口及将流道与取样管道联通的出口,阀体位于出口处设置有取样管道,取样管道相对阀体的另一端可拆的设置有取样瓶,阀杆驱动柱塞移动控制流道的切断及联通。传统的取样阀位于进口设置有与柱塞密封配合的密封通道,密封通道呈圆台状,圆台的较小端位于进口,当柱塞逐渐密封进口的过程中,由于密封通道逐渐缩小,一些残留的物料会被卡于密封通道与柱塞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会造成密封处的泄漏,且会夹具柱塞的磨损,影响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阀体内残留物料的无残留取样阀。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阀体、柱塞及阀杆,所述的阀体内设置有流道、将流道与过滤设备内部联通的进口及将流道与取样管道联通的出口,所述的阀体位于出口处设置有取样管道,所述的取样管道相对阀体的另一端可拆的设置有取样瓶,所述的阀杆驱动柱塞移动控制流道的切断及联通,所述的阀体位于进口设置有与柱塞密封配合的密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通道呈圆柱状,并与柱塞的截面形状相适配,所述的密封通道相对进口的另一端外周竖直设置有卸料面,该卸料面下方延伸至取样管道,所述的取样管道随远离卸料面的方向高度逐渐降低,所述的柱塞与卸料面之间压缩设置有密封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阀杆驱动柱塞关闭进口时,柱塞会将原先位于密封通道内的物料推送回过滤设备,避免物料在密封通道堆积,影响密封性能,而且,密封位置选择竖直的卸料面,不会存在物料堆积的情况,此外,密封通道的末端下方直接连接呈倾斜状的取样管道,物料在阀体内不会聚集于流道内,能够被完全收集于取样瓶,同时避免物料干燥后阻塞流道,保证流道的通畅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前安装裙边与后安装裙边之间夹设有卡箍垫片,所述的卡箍垫片分别朝向前安装裙边与后安装裙边设置有定位凸起,所述的前安装裙边与后安装裙边与定位凸起对应设置有形状相适配的定位凹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卡箍垫片,减少前安装裙边与后安装裙边磨损的同时将两者进行定位,提高使用寿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取样管道相对阀体的另一端的外周设置有前安装裙边,所述的取样瓶设置有朝向取样管道的瓶口,所述的取样瓶位于瓶口处外周设置有与前安装裙边相贴合的后安装裙边,所述的前安装裙边及后安装裙边外侧设置有将两者卡紧的卡箍,所述的卡箍内设置将前安装裙边及后安装裙边卡紧的卡紧腔,所述的卡紧腔的截面呈等腰梯形,且该等腰梯形的下底朝向前安装裙边及后安装裙边,所述的前安装裙边及后安装裙边分别设置有与卡紧腔的等腰梯形的腰相贴合的引导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取样瓶需要经常拆装,由卡箍配合安装裙边的方式进行安装取样瓶,避免采用固定件,操作简便,拆装迅速。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取样瓶包括上瓶座、下瓶座、透明筒体、安装螺柱及安装螺母,所述的透明筒体夹设于上瓶座及下瓶座中间,所述的安装螺柱沿透明筒体周向并环绕透明筒体穿设上瓶座及下瓶座,所述的安装螺母两端将安装螺柱锁定于上瓶座及下瓶座之间,所述的上瓶座及下瓶座相对的端面分别设置有与透明筒体外周形状相适配的限位槽,所述的限位槽与透明筒体之间压缩设置有密封垫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统的取样瓶均为不可观察,由上瓶座、下瓶座及透明筒体组成的取样瓶能够从四周对样本进行观察,无需反复开启取样瓶,上瓶座、下瓶座、安装螺柱及安装螺母作为通用部件,只需加工不同规格的透明筒体即可组合构成不同规格的取样瓶,降低生产成本,组装、拆装方便,此外,密封垫圈在保证外界杂质不进入的同时将上瓶座与下瓶座之间的间隙进行填充,提高安装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可拆卸的安装于阀体的阀杆驱动座,该阀杆驱动座与阀杆同轴且转动设置有驱动杆,所述的阀杆朝向阀杆驱动座的端部同轴设置有联动孔,所述的驱动杆一端延伸至阀杆驱动座外并设置有转动手轮,另一端延伸至联动孔内并与联动孔呈螺纹配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阀杆驱动座为一种组合模块,需要使用时与阀体组装,旋转转动手轮即可通过驱动杆带动阀杆伸缩,生产、安装、加工便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的放大图;图3为图1中B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无残留取样阀,包括阀体1、柱塞2及阀杆3,阀体1内设置有流道11、将流道11与过滤设备内部联通的进口12及将流道11与取样管道联通的出口13,阀体1位于出口13处设置有取样管道4,取样管道4相对阀体1的另一端可拆的设置有取样瓶5,阀杆3驱动柱塞2移动控制流道11的切断及联通,阀体1位于进口12设置有与柱塞2密封配合的密封通道14,密封通道14呈圆柱状,并与柱塞2的截面形状相适配,密封通道14相对进口12的另一端外周竖直设置有卸料面15,该卸料面15下方延伸至取样管道4,取样管道4随远离卸料面15的方向高度逐渐降低,柱塞2与卸料面15之间压缩设置有密封件16,阀杆3驱动柱塞2关闭进口12时,柱塞2会将原先位于密封通道14内的物料推送回过滤设备,避免物料在密封通道14堆积,影响密封性能,而且,密封位置选择竖直的卸料面,不会存在物料堆积的情况,此外,密封通道14的末端下方直接连接呈倾斜状的取样管道4,物料在阀体1内不会聚集流道11内,能够被完全收集于取样瓶,同时避免物料干燥后阻塞流道11,保证流道11的通畅性,该密封件16为O形圈,柱塞2上设置有安装该密封件16的燕尾槽22。前安装裙边41与后安装裙边52之间夹设有卡箍垫片42,卡箍垫片42分别朝向前安装裙边41与后安装裙边52设置有定位凸起421,前安装裙边41与后安装裙边52与定位凸起421对应设置有形状相适配的定位凹槽422,增设卡箍垫片,减少前安装裙边与后安装裙边磨损的同时将两者进行定位,提高使用寿命。取样管道4相对阀体1的另一端的外周设置有前安装裙边41,取样瓶5设置有朝向取样管道4的瓶口51,取样瓶5位于瓶口51处外周设置有与前安装裙边41相贴合的后安装裙边52,前安装裙边41及后安装裙边52外侧设置有将两者卡紧的卡箍6,卡箍6内设置将前安装裙边41及后安装裙边52卡紧的卡紧腔61,卡紧腔61的截面呈等腰梯形,且该等腰梯形的下底朝向前安装裙边41及后安装裙边52,前安装裙边41及后安装裙边52分别设置有与卡紧腔61的等腰梯形的腰相贴合的引导面411,由于取样瓶5需要经常拆装,由卡箍6配合安装裙边的方式进行安装取样瓶5,避免采用固定件,操作简便,拆装迅速。取样瓶5包括上瓶座53、下瓶座54、透明筒体55、安装螺柱56及安装螺母57,透明筒体55夹设于上瓶座53及下瓶座54中间,安装螺柱56沿透明筒体55周向并环绕透明筒体55穿设上瓶座53及下瓶座54,安装螺母57两端将安装螺柱56锁定于上瓶座53及下瓶座54之间,上瓶座53及下瓶座54相对的端面分别设置有与透明筒体55外周形状相适配的限位槽58,限位槽58与透明筒体55之间压缩设置有密封垫圈59,传统的取样瓶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残留取样阀,包括阀体、柱塞及阀杆,所述的阀体内设置有流道、将流道与过滤设备内部联通的进口及将流道与取样管道联通的出口,所述的阀体位于出口处设置有取样管道,所述的取样管道相对阀体的另一端可拆的设置有取样瓶,所述的阀杆驱动柱塞移动控制流道的切断及联通,所述的阀体位于进口设置有与柱塞密封配合的密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通道呈圆柱状,并与柱塞的截面形状相适配,所述的密封通道相对进口的另一端外周竖直设置有卸料面,该卸料面下方延伸至取样管道,所述的取样管道随远离卸料面的方向高度逐渐降低,所述的柱塞与卸料面之间压缩设置有密封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残留取样阀,包括阀体、柱塞及阀杆,所述的阀体内设置有流道、将流道与过滤设备内部联通的进口及将流道与取样管道联通的出口,所述的阀体位于出口处设置有取样管道,所述的取样管道相对阀体的另一端可拆的设置有取样瓶,所述的阀杆驱动柱塞移动控制流道的切断及联通,所述的阀体位于进口设置有与柱塞密封配合的密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通道呈圆柱状,并与柱塞的截面形状相适配,所述的密封通道相对进口的另一端外周竖直设置有卸料面,该卸料面下方延伸至取样管道,所述的取样管道随远离卸料面的方向高度逐渐降低,所述的柱塞与卸料面之间压缩设置有密封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残留取样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取样管道相对阀体的另一端的外周设置有前安装裙边,所述的取样瓶设置有朝向取样管道的瓶口,所述的取样瓶位于瓶口处外周设置有与前安装裙边相贴合的后安装裙边,所述的前安装裙边及后安装裙边外侧设置有将两者卡紧的卡箍,所述的卡箍内设置将前安装裙边及后安装裙边卡紧的卡紧腔,所述的卡紧腔的截面呈等腰梯形,且该等腰梯形的下底朝向前安装裙边及后安装裙边,所述的前安装裙边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辛丹丹何明洪叶开枝黄泽宝林培高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亚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