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混凝土组合预制装配式主变基础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3234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2 02: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钢‑混凝土组合预制装配式主变基础结构,涉及电力基础施工技术领域,包括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和一体化钢梁柱,两块所述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通过相对设置的内侧边台阶状卡接部拼合成一体板状结构,并通过分别沿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宽度方向贯穿两块所述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的多组连接组件连接定位;所述一体化钢梁柱设在所述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的安装凸台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可在工厂预制,一体化刚梁柱的使用减轻了主变基础的重量,不仅便于运输和吊装,也降低了主变基础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且各部件间全部通过螺栓连接,施工便捷且质量可控,可实现快速施工,大大缩短施工时间,适于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混凝土组合预制装配式主变基础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力基础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钢-混凝土组合预制装配式主变基础结构。
技术介绍
为缩短变电工程建设周期,提高工程施工效率及质量,国家电网公司大力推行《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通用设计》,但是其中的主变基础设计仍然是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式基础,且目前主流的主变基础也是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式基础,此类基础不仅存在施工工序复杂、施工周期长、施工质量难以控制等缺点,而且不符合国网公司的“两型一化”建设要求。目前装配式主变基础领域也有部分研究成果,但在在当前的研究成果中采用的依然是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此类基础存在如下缺点:1.为防止基础剪切破坏常将基础地板设计较厚,且为防止基础不均匀沉降常将基础地板设计为一个整体,导致主变基础地板自重极大,需选择大型起重机械吊运,这在狭小的变电站内难以正常施工。2.由于混凝土的比强度较低,导致主变基础的自重远大于主变自重,这对地基承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当地基承载力难以达到要求时则需大面积地基处理,进一步增加了工程造价。3.若远期主变需增容改造,钢筋混凝土主变基础只能拆除,无法回收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供本技术针对现有主变基础型式的缺点提出了一种钢-混凝土组合预制装配式主变基础结构,进一步减轻了主变基础的重量及各个安装构件的重量,大大降低了运输、吊装的施工难度,实现现场临时作业,安装过程工序简单,施工便捷,主变基础安装完成后无需养护即可进行主变吊装就位,大大缩短了主变基础设计、施工、养护的时间,缩短了工程建设周期。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钢-混凝土组合预制装配式主变基础结构,包括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和一体化钢梁柱,两块所述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通过相对设置的内侧边台阶状卡接部拼合成一体板状结构,并通过分别沿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宽度方向贯穿两块所述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的多组连接组件连接定位;所述一体化钢梁柱设在所述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的安装凸台上。进一步地,所述卡接部为沿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长度方向的单层台阶状结构,且所述卡接部的顶部还设有连接凸台。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中间连接组件和侧边连接组件,中间连接组件和侧边连接组件平行设置;多个所述中间连接组件和侧边连接组件均沿所述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长度方向均匀分布设置。进一步地,所述中间连接组件包括连接螺栓一、承压钢板一和紧固螺母,所述连接螺栓一沿所述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宽度方向贯穿两个拼合的连接凸台,所述承压钢板一设在所述连接凸台的预留螺栓孔的孔口处,且所述连接螺栓一两端分别从所述连接凸台两外侧边的承压钢板一穿出后并向外延伸,并通过紧固螺母实现连个所述连接凸台的紧密贴合。进一步地,所述侧边连接组件包括连接螺栓二、承压钢板二和紧固螺母,所述连接螺栓二沿所述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宽度方向贯穿两个所述安装凸台,所述承压钢板二设在所述安装凸台外侧边的预留螺栓孔的孔口处,且所述连接螺栓二两端分别从所述安装凸台的所述承压钢板二两外侧边穿出后并向外延伸,并通过紧固螺母实现所述安装凸台的侧边紧密贴合。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螺栓一和连接螺栓二为弧形杆状结构,且分别横穿过所述卡接部的两个纵向错位贴合面。进一步地,所述一体化钢梁柱的承受集中荷载部位还设有加劲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各构件均可实现工厂预制,可实现制作流程及工艺的标准化,能够保证各构件的其制作质量及强度,因此各构件的尺寸及重量在设计时安全裕度可进一步降低,达到节约材料的效果;工厂化的批量生产也可进一步降低制作成本。2、本技术安装凸台的设计可在减少主变基础底板厚度的同时有效防止主变基础地板的剪切破坏;且将主变基础底板划分为由连接组件连接的两块底板(也可更多),减轻了主变基础底板的构件质量。3、本技术通过一体化刚梁柱替代了笨重的主变支墩,进一步减轻了主变基础的自重,可使主变基础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大大降低,提高了主变基础的适用范围;而且一体化刚梁柱在主变增容改造后依然可拆除移至其他站内使用,可实现循环使用。4、本技术中主变基础最大构件质量较现有技术相比大大降低,极大地方便了运输及吊装设备的选择,降低了施工难度。5、本技术主变基础施工现场仅负责吊运安装,安装时各构件均采用螺栓连接,实现现场临时作业,安装过程工序简单,施工便捷,主变基础安装完成后无需养护即可进行主变吊装就位,大大缩短了主变基础设计、施工、养护的时间,缩短了工程建设周期;6、本技术的结构简单,安装操作便捷,经济实用,设计合理,结构紧凑,适合推广应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剖面图;图4为本实用一体化钢梁柱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1、卡接部;111、连接凸台;12、安装凸台;2、一体化刚梁柱;21、加劲肋;3、连接组件;31、中间连接组件;311、连接螺栓一;312、承压钢板一;32、侧边连接组件;321、连接螺栓二;322、承压钢板二;101、预留螺栓孔;40、紧固螺母;50、安装螺母。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结合附图1、图2、图3和图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说明:一种钢-混凝土组合预制装配式主变基础结构,包括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和一体化钢梁柱2,两块所述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通过相对设置的内侧边台阶状卡接部11拼合成一体板状结构,并通过分别沿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宽度方向贯穿两块所述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的多组连接组件3连接定位;所述一体化钢梁柱2设在所述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的安装凸台12上。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有两块,每块侧面预留上下两层预留螺栓孔101若干,顶面预留定位螺栓若干;待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现场吊装就位后,沿着预留螺栓孔101穿入高强连接螺栓,通过不断紧固高强螺母使两块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当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安装完成后,就位安装一体化钢梁柱2,一体化钢梁柱2通过定位螺栓和螺母连接固定在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上。所述卡接部11为沿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长度方向的单层台阶状结构,且所述卡接部11的顶部还设有连接凸台111。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侧面采用阶梯式设计,两块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的拼装对准时更加准确快捷。所述连接组件3包括中间连接组件31和侧边连接组件32,中间连接组件31和侧边连接组件32上下平行设置;多个所述中间连接组件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混凝土组合预制装配式主变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和一体化钢梁柱(2),两块所述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通过相对设置的内侧边台阶状卡接部(11)拼合成一体板状结构,并通过分别沿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宽度方向贯穿两块所述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的多组连接组件(3)连接定位;所述一体化钢梁柱(2)设在所述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的安装凸台(12)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混凝土组合预制装配式主变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和一体化钢梁柱(2),两块所述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通过相对设置的内侧边台阶状卡接部(11)拼合成一体板状结构,并通过分别沿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宽度方向贯穿两块所述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的多组连接组件(3)连接定位;所述一体化钢梁柱(2)设在所述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的安装凸台(12)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混凝土组合预制装配式主变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11)为沿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长度方向的单层台阶状结构,且所述卡接部(11)的顶部还设有连接凸台(11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混凝土组合预制装配式主变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3)包括中间连接组件(31)和侧边连接组件(32),中间连接组件(31)和侧边连接组件(32)平行设置;多个所述中间连接组件(31)和侧边连接组件(32)均沿所述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长度方向均匀分布设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混凝土组合预制装配式主变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组件(31)包括连接螺栓一(311)、承压钢板一(312)和紧固螺母(40),所述连接螺栓一(311)沿所述预制混凝土大板基础(1)宽度方向贯穿两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强刘昌界李强庞红军余茂娟王春梅张荣荣祖桂英李佳马光辉邢思峰庄晓丹赵磊孙标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亳州供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安徽电力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