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热管电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1553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1 2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热管电极结构,包括底壳,所述底壳上端插拔设置有锅身,所述锅身底部设置有发热管,所述发热管两端分别与左冷针、右冷针相连,所述左冷针、右冷针之间设置有分离左保护罩、右保护罩打开左冷针、右冷针装配通道的支撑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大直径高强度材料冷针,极大的提高了电极端冷针的强度,通过锅身底部的支撑筋实现分离左右保护罩、支撑锅身、打开装配通道,很好的解决了现有装支撑块结构方案工艺复杂的问题,通过大直径冷针加大了冷针和电极间的接触面积,避免了因接触面积过小而影起的接触不良等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配更简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成本更低,机体更整洁精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热管电极结构
本技术属于一种厨电加热组件,具体涉及一种发热管电极结构。
技术介绍
电热锅是一种采用复底焊接工艺,热效率高,使用寿命长,功能齐全:能够进行煎,炸,蒸,煮,涮、炖、煨、焖等多种加工的现代化炊具。它不但能够把食物做熟,而且能够保温,使用起来清洁卫生,没有辐射,省时省力,是家务劳动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用具之一。利用电热烹饪食物的厨房电器。目前,电热锅按照加热类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发热管与锅身分离式结构,锅身可拆卸清洁,但是传热效率较低。2、发热管与锅身用压铸结构,使用外插式调温棒实现电源连通,传热效率高,但是锅身不可拆卸,不易清洁。3、发热管与锅身用压铸结构,无外插式调温棒,但锅身与本体需用耐高温材料制作强扣固定才能实现连通,此类锅身可拆,易清洁,但是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但是,目前市售电热类产品冷针基本强度较差,需要增加支撑保护以防止冷针在使用过程中变形而影起的接触不良,该保护机构会造成结构上的设计复杂,工艺难度增加,装配资源的浪费和生产效率低的问题,而且,复杂的保护结构还会对冷针的导通接触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发热管电极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热管电极结构,包括底壳,所述底壳上端插拔设置有锅身,所述锅身底部设置有发热管,所述发热管两端分别与左冷针、右冷针相连,所述左冷针、右冷针之间设置有分离左保护罩、右保护罩打开左冷针、右冷针装配通道的支撑筋。所述左冷针、右冷针与锅身底部分离。所述支撑筋与左冷针、右冷针距离相同。所述支撑筋由锅身底部向下呈渐缩状。所述支撑筋包括插入到装配箱中分离左保护罩、右护罩保的插入端以及驱动左保护罩、右护罩保同步相背移动的右驱动壁、左驱动壁。所述插入端为与左保护罩、右护罩保外切的圆弧状,所述右驱动壁、左驱动壁与插入端相切。所述装配通道包括左保护罩的通孔、右护罩保的通孔,所述左保护罩的通孔与装配箱中左通孔导通形成左冷针的装配通道,所述右护罩保的通孔与装配箱中右通孔导通形成右冷针的装配通道。所述装配箱中设置有左极片、右极片、接地极。所述支撑筋压在接地极上时,所述左极片与左冷针相接触,所述右极片与右冷针相接触。所述支撑筋的插入端与接地极导通形成接地安全回路。本技术采用大直径高强度材料冷针,极大的提高了电极端冷针的强度,通过锅身底部的支撑筋实现分离左右保护罩、支撑锅身、打开装配通道,很好的解决了现有装支撑块结构方案工艺复杂的问题,通过大直径冷针加大了冷针和电极间的接触面积,避免了因接触面积过小而影起的接触不良等问题,本技术装配更简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成本更低,机体更整洁精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锅身第一实施例的装配立体图;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中锅身的装配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中锅身第二实施例的装配立体图;图5是图4中B部的放大图;其中:1锅身2发热管3左冷针4右冷针5支撑筋5a插入端5b右驱动壁5c左驱动壁6接地极7装配箱8左保护罩9右保护罩10左极片11右极片12左驱动弹簧13右驱动弹簧14底壳。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3所示,一种发热管电极结构,包括底壳14,所述底壳14上端插拔设置有锅身1,所述锅身1底部设置有发热管2,所述发热管2两端分别与左冷针3、右冷针4相连,所述左冷针3、右冷针4之间设置有分离左保护罩8、右保护罩9打开左冷针3、右冷针4装配通道的支撑筋5。所述左冷针3、右冷针4与锅身1底部分离。所述支撑筋5与锅身1为一体压铸,从而能够保证支撑筋5的强度,能够使锅身1与底壳14装配后,支撑筋5对锅身进行有效的支撑。所述左冷针3、右冷针4为∅5mm的大直径不锈钢材质。所述支撑筋5分离左保护罩8、右保护罩9后并驱动左保护罩8、右保护罩9相背移动,当支撑筋5与接地极6接触并支撑锅身1时,左冷针3、右冷针4的装配通道打开,且左冷针3与左极片10轻触,右冷针4与右极片11轻触。所述支撑筋5与左冷针3、右冷针4距离相同。且所述左冷针3、右冷针4相互平行。所述支撑筋5由锅身1底部向下呈渐缩状。所述支撑筋5通过上述渐缩状形状实现对左保护罩8、右保护罩9的分离驱动。所述支撑筋5包括插入到装配箱7中分离左保护罩8、右护罩保9的插入端5a以及驱动左保护罩8、右护罩保9同步相背移动的右驱动壁5b、左驱动壁5c。所述插入端5a与右驱动壁5b、左驱动壁5c平滑过渡。所述插入端5a为与左保护罩8、右护罩保9外切的圆弧状,所述右驱动壁5b、左驱动壁5c与插入端5a相切。所述装配通道包括左保护罩8的通孔、右护罩保9的通孔,所述左保护罩8的通孔与装配箱7中左通孔导通形成左冷针3的装配通道,所述右护罩保9的通孔与装配箱7中右通孔导通形成右冷针4的装配通道。所述支撑筋5驱动左保护罩8、右护罩保9移动后,左保护罩8、右护罩保9中的通孔与装配箱7中的通孔相连通。所述装配箱7中设置有左极片10、右极片11、接地极6。所述左极片10与左冷针3位置相对,所述右极片11与右冷针4位置相对,所述支撑筋5与接地极6位置相对。所述支撑筋5压在接地极6上时,所述左极片10与左冷针3相接触,所述右极片11与右冷针4相接触。所述装配箱7左侧内壁中设置有左驱动弹簧12,所述左驱动弹簧12的自由端与左保护罩8外壁相接触。所述装配箱7右侧内壁中设置有右驱动弹簧13,所述右驱动弹簧13的自由端与右护罩保9外壁相接触。所述左保护罩8右侧、右护罩保9左侧均为与支撑筋5相适应的圆弧状。所述支撑筋5的插入端5a与接地极6导通形成接地安全回路。所述支撑筋5的插入端5a无涂层覆盖,保证插入端5a、接地极6的导通。所述左冷针3、右冷针4与锅身1的底部相平行,所述装配通道与左冷针3、右冷针4的轴向截面形状相适应。如图1~2所示。所述左冷针3、右冷针4与锅身1的底部相垂直,所述装配通道与左冷针3、右冷针4的径向截面形状相适应。如图4~5所示。本技术采用大直径高强度材料冷针,极大的提高了电极端冷针的强度,通过锅身底部的支撑筋实现分离左右保护罩、支撑锅身、打开装配通道,很好的解决了现有装支撑块结构方案工艺复杂的问题,通过大直径冷针加大了冷针和电极间的接触面积,避免了因接触面积过小而影起的接触不良等问题,本技术装配更简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成本更低,机体更整洁精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热管电极结构,包括底壳(14),所述底壳(14)上端插拔设置有锅身(1),所述锅身(1)底部设置有发热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2)两端分别与左冷针(3)、右冷针(4)相连,所述左冷针(3)、右冷针(4)之间设置有分离左保护罩(8)、右保护罩(9)且打开左冷针(3)、右冷针(4)装配通道的支撑筋(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热管电极结构,包括底壳(14),所述底壳(14)上端插拔设置有锅身(1),所述锅身(1)底部设置有发热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2)两端分别与左冷针(3)、右冷针(4)相连,所述左冷针(3)、右冷针(4)之间设置有分离左保护罩(8)、右保护罩(9)且打开左冷针(3)、右冷针(4)装配通道的支撑筋(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热管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冷针(3)、右冷针(4)与锅身(1)底部分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热管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筋(5)与左冷针(3)、右冷针(4)距离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热管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筋(5)由锅身(1)底部向下呈渐缩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发热管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筋(5)包括插入到装配箱(7)中分离左保护罩(8)、右保护罩(9)的插入端(5a)以及驱动左保护罩(8)、右保护罩(9)同步相背移动的右驱动壁(5b)、左驱动壁(5c)。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华陈明玉礎嘉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小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