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复旦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能够产生轨道角动量波的蜂窝状超材料表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99715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13: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能够产生轨道角动量波的蜂窝状超材料表面。其由六种超材料单元排列组成,每种单元在平面上排列分布在六个区域,每个区域有120个超材料单元,各个区域形状为相同的菱形,六个区域中超材料单元的中心排布方式一致,组成六边形形状;超材料单元由四层介质基板、四层金属贴片和金属缝隙层相间叠合组成,从上向下堆叠,四层金属贴片为尺寸相同的正六边形,分布在介质基板的上下表面和夹层中,每组金属贴片和缝隙的中心对齐。本发明专利技术超材料表面可将任意极化方式入射的平面波转换成轨道角动量波,并且可以通过改变超材料单元的排布方式形成不同模式的轨道角动量波,具有设计灵活、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能够产生轨道角动量波的蜂窝状超材料表面
本专利技术属于通信
,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产生轨道角动量波的超材料表面。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更快的信息传输速度的要求,轨道角动量(Orbitalangularmomentum,OAM)以其模值的相互正交特性可以为有效提高频谱利用率和信道容量提供一个理想的复用维度而备受关注。产生OAM波有很多方法,比如使用口径耦合圆极化阵列天线来产生圆极化的OAM波,还有使用多路复用的卡塞格伦反射天线来产生OAM波,但上述两种方法都需要设计复杂的馈电网络。更简单的方法是使用螺旋相位板(Spiralphaseplate,SPP)来产生OAM波,主要原理是在螺旋相位板的不同位置,让波产生不同的相位延迟,以此来产生OAM波。具体方法有通过在介质板上打孔来改变不同位置的介电常数从而使其具有不同的相位延迟,还有用多层相移平面板来改变相位,但这些技术都只能将线极化平面波进行转换,存在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新型的能够将任意极化入射平面波转换为轨道角动量波的蜂窝状超材料表面。本专利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能够产生轨道角动量波的蜂窝状超材料表面,其特征在于,该超材料表面由六种不同尺寸的超材料单元排列组成;其中,一种超材料单元在平面上形成一个区域,六种超材料单元在平面上排列分布为六个区域(1、2、3、4、5、6),每个区域有120个超材料单元,各个区域形状为相同的菱形,六个区域中超材料单元的中心排布方式一致;六个区域组成六边形形状,类似于蜂窝状;其中,所述超材料单元由四层介质基板、四层金属贴片和金属缝隙层相间叠合组成;四层介质基板(8、10、12、14)为六边形,从上向下堆叠,四层金属贴片(7、9、13、15)为尺寸相同的正六边形,分布在介质基板的上下表面和夹层中,具体为:第一金属贴片(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够产生轨道角动量波的蜂窝状超材料表面,其特征在于,该超材料表面由六种不同尺寸的超材料单元排列组成;其中,一种超材料单元在平面上形成一个区域,六种超材料单元在平面上排列分布为六个区域(1、2、3、4、5、6),每个区域有120个超材料单元,各个区域形状为相同的菱形,六个区域中超材料单元的中心排布方式一致;六个区域组成六边形形状,类似于蜂窝状;其中,所述超材料单元由四层介质基板、四层金属贴片和金属缝隙层相间叠合组成;四层介质基板(8、10、12、14)为六边形,从上向下堆叠,四层金属贴片(7、9、13、15)为尺寸相同的正六边形,分布在介质基板的上下表面和夹层中,具体为:第一金属贴片(7)在第一介质基板(8)的上表面,第二金属贴片(9)在第二介质基板(10)的上表面,第三金属贴片(13)在第三介质基板(12)的下表面,第四金属贴片(15)在第四介质基板(14)的下表面,金属缝隙层(11)分布在第二介质基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煜思杨国敏金亚秋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