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童良英专利>正文

一种高效生产筒形织物的方法及其圆机技术

技术编号:1969705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12: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生产筒形织物的方法及其圆机,包括装置主体、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绕线装置、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拉线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右端的照明装置,所述绕线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下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上端动力配合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一空腔内且可转动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配合且环形阵列分布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一空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环形阵列分布的第二转动腔;本发明专利技术旨在设计一种能够高效率且自动加工生产的一种高效生产筒形织物的方法及其圆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生产筒形织物的方法及其圆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造加工
,具体是一种高效生产筒形织物的方法及其圆机。
技术介绍
在现代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生活中,大量的制造业需要用到各式各样的铁丝网,目前的制造加工铁丝网效率低,需要大量的人工进行编织,无法通过现代化机器进行整套的编织,尤其是筒状铁丝网,编织加工难度极大,因此设计一种能够高效率且自动加工生产的一种高效生产筒形织物的方法及其圆机实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生产筒形织物的方法及其圆机,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高效生产筒形织物的方法及其圆机,包括装置主体、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绕线装置、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拉线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右端的照明装置,所述绕线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下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上端动力配合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一空腔内且可转动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配合且环形阵列分布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一空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环形阵列分布的第二转动腔,所述第二转动腔内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二工作块,所述第二工作块下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一空腔内且与所述第二齿轮上侧端面固定连接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工作块远离所述第一电机一端内壁内设置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下侧内壁内固定连接有第一稳杆,所述第一稳杆上侧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拉线轮,所述第二空腔上侧内壁内设置有开口向上且与所述第二转动腔连通的第一穿孔,所述第二工作块靠近所述第一电机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二转动腔朝向所述第一电机一侧的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转动腔,所述第一转动腔内设置有环形阵列分布且可转动的第一工作块,所述第一工作块内设置有开朝向所述第一电机一侧的第四空腔,所述第四空腔内设置有可滑动的第一滑杆,所述第四空腔外端面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五空腔,所述第五空腔内设置有下端延伸通入至所述第四空腔内且可上下滑动的第二滑杆,所述第五空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开口向上的第十一空腔,所述第十一空腔内设置有下端与所述第二滑杆上端相抵接的第三工作块,所述第三工作块靠近所述第一电机一端内设置有第六空腔,所述第六空腔下侧内壁内固定连接有第二稳杆,所述第二稳杆上侧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拉线轮,所述第六空腔上侧内壁内设置有开口向上且与所述第二转动腔连通的第二穿孔,所述第三工作块远离所述第一电机一端内设置有上下贯穿的卡腔,所述卡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环形腔,所述第四空腔内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三空腔,所述第三空腔上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下端动力配合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三空腔内的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杆上螺纹配合连接有可在所述第三空腔内上下滑动的第一推杆,所述第三空腔上侧内壁内设置有第十二空腔,所述第十二空腔内设置有可转动的第四齿轮,所述第十二空腔内设置有环形阵列分布且与所述第四齿轮相啮合配合的第八齿轮,所述第八齿轮与所述第一工作块相啮合配合,所述第十二空腔上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下端动力配合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十二空腔内可转动的第五转轴,所述第五转轴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四齿轮的上侧端面上。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拉线装置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上侧端面的第四工作块,所述第四工作块内设置有第七空腔,所述第三电机上端动力配合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七空腔内的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上侧末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左右两端对称设置有可与其相啮合的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左右两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十空腔,所述第一锥齿轮远离所述第三转轴一端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十空腔内的第四转轴,所述第十空腔内设置有与所述第四转轴固定连接的第四锥齿轮,所述第四锥齿轮前端设置有与其相啮合的第三锥齿轮,所述第十空腔前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八空腔,所述第八空腔上下两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第八空腔内设置有与所述滑杆滑动配合连接的第一滑动块,所述第一滑动块内设置有第十三空腔,所述第十三空腔内设置有可在第十三空腔内左右滑动的第二滑动块,所述第二滑动块前端固定连接有上下对称的半圆块,所述半圆块之间固定连接有等距分布的若干齿杆,所述第二滑动块前端设置有与所述齿杆以及所述半圆块相啮合配合的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三锥齿轮之间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十三空腔远离所述第七空腔一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九空腔,所述第二滑动块远离所述第七空腔一端固定连接有拉线块。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四空腔上下两侧内壁内相连通且对称的设置有第一导滑槽,所述第一滑杆上下两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一导滑槽内的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左侧端面与所述第一导滑槽左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五空腔左右两侧内壁内相连通且对称的设置有第二导滑槽,所述第二滑杆左右两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二导滑槽内的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上侧端面与所述第二导滑槽上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转动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开口向上的拉线腔。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卡腔可滑动配合。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照明装置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右端的的支杆,所述支杆右端固定连接有照明灯。本方法的具体步骤在于:首先,第二电机启动,进而带动第一丝杆转动,进而使第一推杆在第三空腔内向下移动,进而通过第一推杆将第一滑杆在第四空腔内向外侧滑动,进而带动第一限位块压缩第一导滑槽,进而使第一滑杆与第二滑杆相抵接,进而使第二滑杆在第五空腔内向上移动,进而带动第二限位块压缩第二弹簧,进而将第三工作块推入第二转动腔内,此时第一凸块与卡腔相配合;其次,第一电机启动,进而通过第一转轴带动第一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二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二齿轮带动第二转轴以及第二工作块转动,进而使从第一穿孔以及第二穿孔出来的铁丝交叉环绕,当第二工作块旋转一圈后反转第二电机,进而使第三工作块滑入第十一空腔内,此时启动第三电机,进而带动第五转轴以及第四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四齿轮与第八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八齿轮以及第一工作块转动,完成拉线轮的换位,使铁丝成筒状,同时第三电机带动第三转轴以及第二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一锥齿轮、第四转轴以及第四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四锥齿轮与第三锥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三锥齿轮以及第三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三齿轮与半圆块以及齿杆之间的啮合配合使第二滑动块带动第一滑动块进行往复运动,进而使拉线块进行拉线;最终,完成拉线后,第二电机反转,进而带动第三工作块恢复至初始状态,此时其他电机停止工作,将加工完成的筒状铁丝从拉线腔内拿出并准备下一次工作。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本装置进行编织筒形铁丝网时,第二电机启动,进而带动第一丝杆转动,进而使第一推杆在第三空腔内向下移动,进而通过第一推杆将第一滑杆在第四空腔内向外侧滑动,进而带动第一限位块压缩第一导滑槽,进而使第一滑杆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生产筒形织物的方法及其圆机,包括装置主体、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绕线装置、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拉线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右端的照明装置,所述绕线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下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上端动力配合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一空腔内且可转动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配合且环形阵列分布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一空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环形阵列分布的第二转动腔,所述第二转动腔内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二工作块,所述第二工作块下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一空腔内且与所述第二齿轮上侧端面固定连接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工作块远离所述第一电机一端内壁内设置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下侧内壁内固定连接有第一稳杆,所述第一稳杆上侧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拉线轮,所述第二空腔上侧内壁内设置有开口向上且与所述第二转动腔连通的第一穿孔,所述第二工作块靠近所述第一电机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二转动腔朝向所述第一电机一侧的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转动腔,所述第一转动腔内设置有环形阵列分布且可转动的第一工作块,所述第一工作块内设置有开朝向所述第一电机一侧的第四空腔,所述第四空腔内设置有可滑动的第一滑杆,所述第四空腔外端面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五空腔,所述第五空腔内设置有下端延伸通入至所述第四空腔内且可上下滑动的第二滑杆,所述第五空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开口向上的第十一空腔,所述第十一空腔内设置有下端与所述第二滑杆上端相抵接的第三工作块,所述第三工作块靠近所述第一电机一端内设置有第六空腔,所述第六空腔下侧内壁内固定连接有第二稳杆,所述第二稳杆上侧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拉线轮,所述第六空腔上侧内壁内设置有开口向上且与所述第二转动腔连通的第二穿孔,所述第三工作块远离所述第一电机一端内设置有上下贯穿的卡腔,所述卡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环形腔,所述第四空腔内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三空腔,所述第三空腔上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下端动力配合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三空腔内的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杆上螺纹配合连接有可在所述第三空腔内上下滑动的第一推杆,所述第三空腔上侧内壁内设置有第十二空腔,所述第十二空腔内设置有可转动的第四齿轮,所述第十二空腔内设置有环形阵列分布且与所述第四齿轮相啮合配合的第八齿轮,所述第八齿轮与所述第一工作块相啮合配合,所述第十二空腔上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下端动力配合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十二空腔内可转动的第五转轴,所述第五转轴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四齿轮的上侧端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生产筒形织物的方法及其圆机,包括装置主体、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绕线装置、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拉线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右端的照明装置,所述绕线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下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上端动力配合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一空腔内且可转动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配合且环形阵列分布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一空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环形阵列分布的第二转动腔,所述第二转动腔内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二工作块,所述第二工作块下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一空腔内且与所述第二齿轮上侧端面固定连接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工作块远离所述第一电机一端内壁内设置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下侧内壁内固定连接有第一稳杆,所述第一稳杆上侧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拉线轮,所述第二空腔上侧内壁内设置有开口向上且与所述第二转动腔连通的第一穿孔,所述第二工作块靠近所述第一电机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二转动腔朝向所述第一电机一侧的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转动腔,所述第一转动腔内设置有环形阵列分布且可转动的第一工作块,所述第一工作块内设置有开朝向所述第一电机一侧的第四空腔,所述第四空腔内设置有可滑动的第一滑杆,所述第四空腔外端面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五空腔,所述第五空腔内设置有下端延伸通入至所述第四空腔内且可上下滑动的第二滑杆,所述第五空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开口向上的第十一空腔,所述第十一空腔内设置有下端与所述第二滑杆上端相抵接的第三工作块,所述第三工作块靠近所述第一电机一端内设置有第六空腔,所述第六空腔下侧内壁内固定连接有第二稳杆,所述第二稳杆上侧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拉线轮,所述第六空腔上侧内壁内设置有开口向上且与所述第二转动腔连通的第二穿孔,所述第三工作块远离所述第一电机一端内设置有上下贯穿的卡腔,所述卡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环形腔,所述第四空腔内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三空腔,所述第三空腔上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下端动力配合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三空腔内的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杆上螺纹配合连接有可在所述第三空腔内上下滑动的第一推杆,所述第三空腔上侧内壁内设置有第十二空腔,所述第十二空腔内设置有可转动的第四齿轮,所述第十二空腔内设置有环形阵列分布且与所述第四齿轮相啮合配合的第八齿轮,所述第八齿轮与所述第一工作块相啮合配合,所述第十二空腔上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下端动力配合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十二空腔内可转动的第五转轴,所述第五转轴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四齿轮的上侧端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生产筒形织物的方法及其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线装置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上侧端面的第四工作块,所述第四工作块内设置有第七空腔,所述第三电机上端动力配合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七空腔内的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上侧末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左右两端对称设置有可与其相啮合的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左右两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十空腔,所述第一锥齿轮远离所述第三转轴一端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十空腔内的第四转轴,所述第十空腔内设置有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凌杰
申请(专利权)人:童良英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