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后悬架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7570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0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后悬架及具有其的车辆。该后悬架包括副车架,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后横梁与两个纵梁,纵梁低于前横梁和后横梁,副车架为铝制件,副车架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拖曳臂;两个前控制臂,前控制臂内外端分别与前横梁和拖曳臂相连;两个下控制臂,设置在前控制臂的后方,下控制臂内外端分别与纵梁和拖曳臂相连;两个上控制臂,设置在前控制臂和下控制臂之间,上控制臂上下端分别与动力总成和拖曳臂相连;两个空气弹簧减振器,设置在下控制臂与车身之间。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车辆的后悬架,重量较轻,通过设置副车架,保证了动力总成的安装空间,通过设置空气弹簧减振器,提高了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同时兼顾了乘坐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后悬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后悬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后悬架是车辆的重要零部件之一,其包括副车架、拖曳臂、控制臂、减振器等,但是,现有的后悬架重量较大、布局松散,且无法兼顾车辆的操纵稳定性以及乘坐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后悬架,重量较轻、结构紧凑。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用于车辆的后悬架的车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后悬架包括:副车架,所述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后横梁以及连接在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之间的两个纵梁,所述纵梁低于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所述副车架为铝制件,所述副车架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拖曳臂;两个前控制臂,每个所述前控制臂的内端与所述前横梁相连,每个所述前控制臂的外端与对应的所述拖曳臂相连;两个下控制臂,所述下控制臂设置在所述前控制臂的后方,且每个所述下控制臂的内端与对应的所述纵梁相连,每个所述下控制臂的外端与对应的所述拖曳臂相连;两个上控制臂,所述上控制臂设置在所述前控制臂和所述下控制臂之间,且每个所述上控制臂的上端与动力总成相连,每个所述上控制臂的下端与对应的所述拖曳臂相连;两个空气弹簧减振器,每个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设置在对应的所述下控制臂与车身之间。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后悬架,副车架为铝制件,有利于实现后悬架的轻量化设计,副车架的两个纵梁均低于前横梁与后横梁,保证了动力总成有足够的安装空间,并且可以保护动力总成,此外,通过设置空气弹簧减振器,提高了后悬架的操纵稳定性及乘员的乘车舒适性,并且后悬架整体构造和布局紧凑,满足悬架的功能和使用要求。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控制臂与所述前横梁之间通过前控制臂支架相连。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下控制臂与所述纵梁之间通过下控制臂支架相连。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用于车辆的后悬架还包括:稳定杆和稳定杆安装支架,所述稳定杆安装支架设置在所述后横梁上,所述稳定杆安装在所述稳定杆安装支架上。进一步地,所述稳定杆安装支架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稳定杆安装支架分别设置在所述后横梁的两端。具体地,所述稳定杆包括:稳定杆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稳定杆本体两端的稳定杆连接臂,所述稳定杆本体安装在所述稳定杆安装支架上,所述稳定杆连接臂通过稳定杆连杆与所述下控制臂相连。可选地,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两端均设置有橡胶衬套。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横梁上设置有一个前悬置安装支架,所述后横梁上设置有两个后悬置安装支架。可选地,所述拖曳臂、所述前控制臂、所述下控制臂均为铝制件。根据本技术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悬架。附图说明图1是用于车辆的后悬架的示意图;附图标记:后悬架10、副车架1、前横梁11、左前橡胶衬套111、右前橡胶衬套112、前悬置安装支架113、后横梁12、左后橡胶衬套121、右后橡胶衬套122、左后悬置安装支架123、右后悬置安装支架124、纵梁13、左纵梁131、右纵梁132、下控制臂支架14、左下控制臂支架141、右下控制臂支架142、稳定杆安装支架15、左稳定杆安装支架151、右稳定杆安装支架152、前控制臂支架16、左前控制臂支架161、右前控制臂支架162、左拖曳臂17、右拖曳臂18、左前控制臂21、右前控制臂22、左下控制臂31、右下控制臂32、左上控制臂41、右上控制臂42、左空气弹簧减振器51、右空气弹簧减振器52、稳定杆6、左稳定杆连接臂61、右稳定杆连接臂62、稳定杆本体63、左稳定杆连杆71、右稳定杆连杆7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图1详细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后悬架10。参照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后悬架10可以包括:副车架1、两个前控制臂、两个下控制臂、两个上控制臂以及两个空气弹簧减振器。具体来讲,两个前控制臂包括:左前控制臂21和右前控制臂22,两个下控制臂包括:左下控制臂31和右下控制臂32,两个上控制臂包括:左上控制臂41和右上控制臂42,两个空气弹簧减振器包括:左空气弹簧减振器51和右空气弹簧减振器52。其中,左前控制臂21、左下控制臂31、左上控制臂41和左空气弹簧减振器51均位于副车架1的左侧,右前控制臂22、右下控制臂32、右上控制臂42和右空气弹簧减振器52均位于副车架1的右侧。副车架1可以包括:前横梁11、后横梁12以及连接在前横梁11和后横梁12之间的两个纵梁13,具体来讲,两个纵梁13包括左纵梁131和右纵梁132,通过设置左纵梁131和右纵梁132,实现了前横梁11和后横梁12的间接连接,同时可以增加副车架1的刚度和强度。动力总成安装在两个纵梁13的上方,且动力总成可以包括驱动电机和减速器,由此实现了副车架1搭载驱动电机的功能,以满足整车动力性。在具体实施例中,副车架1上可布置多款驱动电机。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两个纵梁13均低于前横梁11和后横梁12,由此在左纵梁131和右纵梁132的上方为动力总成留出了更大的布置空间,同时左纵梁131和右纵梁132也可以起到保护动力总成的作用,防止地面障碍物直接磕碰、挤压动力总成。副车架1整体近似呈“Ⅱ”型,其中,左纵梁131和右纵梁132在从后向前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由此有利于提高副车架1的结构强度。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的“前”可以是朝向车前的方向,“后”可以是朝向车后的方向。副车架1为铝制件,具体来讲,副车架1整体可以为铝合金板材冲压后焊接而成,也就是说,前横梁11、后横梁12、左纵梁131和右纵梁132均为铝合金板材冲压件,前横梁11、后横梁12、左纵梁131和右纵梁132通过焊接形成副车架1。铝合金材料相比于钢材料有密度低、强度高、易加工等优势,可以减轻副车架1的重量,进而保证后悬架10的轻量化。副车架1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拖曳臂,即副车架1的左侧设置有左拖曳臂17,副车架1的右侧设置有右拖曳臂18,车辆的左后车轮与左拖曳臂17相连,右后车轮与右拖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车辆的后悬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副车架,所述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后横梁以及连接在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之间的两个纵梁,所述纵梁低于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所述副车架为铝制件,所述副车架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拖曳臂;两个前控制臂,每个所述前控制臂的内端与所述前横梁相连,每个所述前控制臂的外端与对应的所述拖曳臂相连;两个下控制臂,所述下控制臂设置在所述前控制臂的后方,且每个所述下控制臂的内端与对应的所述纵梁相连,每个所述下控制臂的外端与对应的所述拖曳臂相连;两个上控制臂,所述上控制臂设置在所述前控制臂和所述下控制臂之间,且每个所述上控制臂的上端与动力总成相连,每个所述上控制臂的下端与对应的所述拖曳臂相连;两个空气弹簧减振器,每个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设置在对应的所述下控制臂与车身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后悬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副车架,所述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后横梁以及连接在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之间的两个纵梁,所述纵梁低于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所述副车架为铝制件,所述副车架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拖曳臂;两个前控制臂,每个所述前控制臂的内端与所述前横梁相连,每个所述前控制臂的外端与对应的所述拖曳臂相连;两个下控制臂,所述下控制臂设置在所述前控制臂的后方,且每个所述下控制臂的内端与对应的所述纵梁相连,每个所述下控制臂的外端与对应的所述拖曳臂相连;两个上控制臂,所述上控制臂设置在所述前控制臂和所述下控制臂之间,且每个所述上控制臂的上端与动力总成相连,每个所述上控制臂的下端与对应的所述拖曳臂相连;两个空气弹簧减振器,每个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设置在对应的所述下控制臂与车身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控制臂与所述前横梁之间通过前控制臂支架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控制臂与所述纵梁之间通过下控制臂支架相连。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洋刘国艳李国红吴然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