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汽加热烹饪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6565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7 2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蒸汽加热烹饪器具,包括机体、锅体、盖合于所述锅体上的锅盖,所述机体内设有蒸汽发生装置,锅盖上设有蒸汽进孔以及蒸汽出孔,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进孔上可拆卸的连接有蒸汽引导管,单位时间内通过所述蒸汽进孔的进汽量大于通过所述蒸汽出孔的出汽量。烹饪过程中,进汽量大于出气量的时候,能够使得进入烹饪腔的蒸汽充分进行热传递后排出,提高热效率,实现均匀加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蒸汽加热烹饪器具
本技术涉及厨房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蒸汽加热烹饪器具。
技术介绍
现有饭煲包括煲体和煲盖,其中煲体设置容纳腔,烹饪过程中需要将锅体放置于容纳腔中,然后将煲盖盖合在煲体实现烹饪,此方式烹饪过程中锅体位于煲体和煲盖形成的烹饪腔中,具体加热过程中,由于是锅体底部先受热,进而传导加热实现烹饪,会造成锅体温度不均匀,下部温度高,上部温度低;这样很容易使食物受热不均,出现底部糊了而上面都没熟等情况;而且烹饪结束后,需要通过煲体将整个锅体进行包覆,实现保温,结构复杂。现有技术中公开利用发热盘或线盘主加热,结合蒸汽辅助加热实现烹饪的方式,但是利用传统加热装置仍会出现上述加热不均匀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蒸汽加热烹饪器具,锅盖上设有蒸汽进孔以及蒸汽出孔,烹饪过程中,进汽量大于出气量,能够使得进入烹饪腔的蒸汽充分进行热传递后排出,提高热效率,实现均匀加热;且同时在蒸汽进孔上可拆卸的连接有蒸汽引导管,在多个模式下利用蒸汽引导管进行烹饪,烹饪时间短,有针对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蒸汽加热烹饪器具,包括机体、锅体、盖合于所述锅体上的锅盖,所述机体内设有蒸汽发生装置,锅盖上设有蒸汽进孔以及蒸汽出孔,所述蒸汽进孔上可拆卸的连接有蒸汽引导管,单位时间内通过所述蒸汽进孔的进汽量大于通过所述蒸汽出孔的出汽量。烹饪过程中,蒸汽发生器加热水产生蒸汽,蒸汽中携带热能,单位时间内进汽量大于出气量,使得通过蒸汽进孔进入的蒸汽布满整个烹饪腔,将蒸汽携带的热能与烹饪腔充分进行热传递,最后通过蒸汽出孔排出,该方式能充分利用热能,整体提高热效率,另外由于蒸汽能够无死角烹饪,实现了均匀加热。在本技术的一个优先实施例中,所述的蒸汽加热烹饪器具至少设有第一烹饪模式和第二烹饪模式,在第一烹饪模式下,蒸汽引导管拆离蒸汽进孔,蒸汽发生装置产生的蒸汽由蒸汽进孔进入锅体烹饪;在第二烹饪模式下,所述蒸汽引导管装配于所述蒸汽进孔,蒸汽发生装置产生的蒸汽由蒸汽引导管进入锅体烹饪。在蒸汽进孔处设置可拆卸的蒸汽引导管,并根据具体烹饪模式将蒸汽引导管安装或拆卸,充分利用蒸汽;将蒸汽引导管安装在蒸汽进孔处,能够将蒸汽的出口延伸至锅体的下部区域,蒸汽从锅体的到达下部区域后,一部分被锅体内放置的液体进行吸收,一部分重新回升至锅体的上部区域,充分利用蒸汽携带的热能;将蒸汽引导管从蒸汽进孔处拆卸下来,将从蒸汽进孔进入的蒸汽导入锅体中,蒸汽从锅体的上部区域缓慢进入锅体的下部区域,自上而下将蒸汽慢慢扩散,实现利用蒸汽携带的热能进行烹饪的目的第一烹饪模式和第二烹饪模式分属两种不同的烹饪模式,其中第一烹饪模式下仅仅需要利用蒸汽进行热传到进行烹饪即可,具体为煮饭模式;第二烹饪模式下,需要对液体混合物进行翻滚烹饪,减少烹饪时间,具体为煮粥模式;将蒸汽引导管与烹饪模式进行配合使用,烹饪更有针对性,改善烹饪质量。在本技术的一个优先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烹饪模式下,蒸汽引导管引导蒸汽进入锅体内液面下方。将第二烹饪模式限定为固液混合的烹饪模式,如上述描述为煮粥模式,将蒸汽引导管的出气口限定在液面以下,保证了从蒸汽引导管排出的蒸汽从液面下方冒出后排出,加热的蒸汽与液体充分接触以实现热交换,提升液体加热效率。在本技术的一个优先实施例中,所述蒸汽引导管的蒸汽出口位于液面下1-3cm。若蒸汽引导管的蒸汽出口位于液面下小于1cm,当通入蒸汽速度过快,喷出的蒸汽冲击液面,可能导致蒸汽出口处的液体向四周散开,从蒸汽出口排出的蒸汽不能充分与液体接触,烹饪时间慢;若蒸汽引导管的蒸汽出口位于液面下大于3cm,导致蒸汽在液面下形成大量的泡沫,泡沫从液面下升至液面以上炸裂,导致锅体液面以上的内壁粘结大量待烹饪食物,影响用户体验。在本技术的一个优先实施例中,所述蒸汽进孔朝向外锅的锅底方向延伸设置引导部,所述蒸汽引导管的一端装配于所述引导部上。一般蒸汽进孔为直接在锅盖上开设的贯通孔,若直接在贯通孔处装配蒸汽引导管,不方便装配,在蒸汽进孔处延伸设置引导部,该引导部作为蒸汽引导管的装配部件,引导管可以直接与蒸汽进孔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安装固件将引导部固定在蒸汽进孔。在本技术的一个优先实施例中,所述蒸汽引导管采用紧配、旋扣或磁性结构中的一种方式固定于所述引导部上。紧配、旋扣或磁性结构为现有装配的主要结构,通过上述装配结构,能方便拆卸蒸汽引导管。在本技术的一个优先实施例中,所述蒸汽引导管包括位于下端的第一蒸汽出口、以及位于侧部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二蒸汽出口。在蒸汽引导管上开设两个蒸汽出口,由于蒸汽自上而下排出,若仅有端部的第一蒸汽出口排出蒸汽,第一蒸汽出口孔径较大,蒸汽在液面下产生较大气泡,液体将蒸汽携带的热量吸收后,气泡受冷压缩破裂,破裂后在液体中产生炸裂声,影响用户体验;故在蒸汽引导管的侧部开设第二蒸汽出口,将第二蒸汽出口作为主蒸汽排出出口,由于第二蒸汽出口数量多于一个,则相应的每个第二蒸汽出口的孔径变小,大量蒸汽从第二蒸汽出口排出,且从第二蒸汽出口排出的蒸汽在液体内形成较小气泡,炸裂产生声音较小。在本技术的一个优先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蒸汽出口为消音孔,所述消音孔远离所述第一蒸汽出口,且所述消音孔环绕、贯通设置于所述蒸汽引导管的管壁上。将上述第二蒸汽出口与第一蒸汽出口远离设置,在管壁上环绕设置第二蒸汽出口,方便引导大部分蒸汽从管壁周侧排出,排出效率较高,且有较少的蒸汽从第一蒸汽出口排出,即使排出,由于蒸汽量减少,其在液体内形成的泡沫相应较少;即相应的本技术中的第二蒸汽出口为消音孔。在本技术的一个优先实施例中,所述蒸汽引导管的中上部的区域设置防倒吸孔,所述防倒吸孔远离所述第二蒸汽出口。烹饪过程中,持续不断地对液体通入蒸汽,使得液体内的压力相较于蒸汽引导管的压力大,若切断蒸汽供给,液面内的压力大于蒸汽引导管内压力,则液体会从下往蒸汽引导管内涌入,在蒸汽引导管的中上部区域设置防倒吸孔,则涌入的液体会从防倒吸孔往外排出,防止液体没有束缚从蒸汽引导管涌入蒸汽进孔,对锅盖造成污染,影响用户体验。在本技术的一个优先实施例中,在纵向方向,所述防倒吸孔的最低端与所述第二蒸汽出口的最高端之间的距离为10-50mm。本方案中限定了上述防倒吸孔与第二蒸汽出口之间的距离关系,若防倒吸孔的最低端与所述第二蒸汽出口的最高端之间的距离小于10mm,则由于液体会从下往蒸汽引导管内涌入的同时有一个缓冲力,防倒吸孔来不及排出液体,液体依然从蒸汽引导管涌入蒸汽进孔,对锅盖造成污染;若防倒吸孔的最低端与所述第二蒸汽出口的最高端之间的距离大于50mm,则两者距离过大,除了需要将蒸汽引导管整体长度做长,相应锅体高度需要加高外,而且液体涌入蒸汽引导管也不会超过50mm,即有没有防倒吸孔的结构对防倒吸没有影响。在本技术的一个优先实施例中,所述蒸汽引导管采用硬质塑料制备而成。采用硬质塑料,方便蒸汽引流外,而且防止将蒸汽引导管插入液体碰触硬物后弯折,不利于蒸汽排出。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在锅体上设置蒸汽进孔,外部的蒸汽从蒸汽进孔导入锅体中实现烹饪,能耗低,节能;且同时在蒸汽进孔上可拆卸的连接有蒸汽引导管,在多个模式下利用蒸汽引导管进行烹饪,烹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蒸汽加热烹饪器具,包括机体、锅体、盖合于所述锅体上的锅盖,所述机体内设有蒸汽发生装置,锅盖上设有蒸汽进孔以及蒸汽出孔,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进孔上可拆卸的连接有蒸汽引导管,单位时间内通过所述蒸汽进孔的进汽量大于通过所述蒸汽出孔的出汽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蒸汽加热烹饪器具,包括机体、锅体、盖合于所述锅体上的锅盖,所述机体内设有蒸汽发生装置,锅盖上设有蒸汽进孔以及蒸汽出孔,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进孔上可拆卸的连接有蒸汽引导管,单位时间内通过所述蒸汽进孔的进汽量大于通过所述蒸汽出孔的出汽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蒸汽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汽加热烹饪器具至少设有第一烹饪模式和第二烹饪模式,在第一烹饪模式下,蒸汽引导管拆离蒸汽进孔,蒸汽发生装置产生的蒸汽由蒸汽进孔进入锅体烹饪;在第二烹饪模式下,所述蒸汽引导管装配于所述蒸汽进孔,蒸汽发生装置产生的蒸汽由蒸汽引导管进入锅体烹饪。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蒸汽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烹饪模式下,蒸汽引导管引导蒸汽进入锅体内液面下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蒸汽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引导管的蒸汽出口位于液面下1-3c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蒸汽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泽春马艳龙邱雄杰
申请(专利权)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