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廊内侧模板台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62403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6 01: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廊内侧模板台车;包括机架、顶模以及在横向上连接在顶模两侧的侧模;机架包括支撑平台、行走系统、支撑系统;支撑系统包括设在支撑平台两侧的支架,支架两侧分别设有伸缩机构,伸缩机构的伸缩端与对应支架固定相连,伸缩机构的固定端与行走系统固定相连;顶模横向滑动连接在支撑平台上,支撑平台上设有第一驱动机构,顶模与侧模铰接,侧模上设有第二驱动机构,侧模的内侧沿纵向间隔设有若干支撑机构,支撑机构包括沿竖向间隔设在侧模内侧的第一支撑装置与第二支撑装置;第一支撑装置上设有一个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装置上设有两个第二支撑杆。能够有效的提升管廊施工的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设备。

A kind of inner formwork trolley for pipe gallery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inner formwork trolley of a pipe gallery, which comprises a frame, a top die and a lateral die connected laterally to both sides of the top die; the frame comprises a support platform, a walking system and a support system; the support system comprises a support on both sides of the support platform, with expansion mechanisms on both sides of the support respectively, and the expansion mechanism on both sides of the support. The retractable end is fixed to the corresponding bracket, and the fixed end of the retractable mechanism is fixed to the walking system; the top die is connected to the supporting platform by transverse sliding, and the supporting platform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driving mechanism, the top die is articulated to the side die, and the side die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driving mechanism, and the inner side of the side die is provided with a number of supporting mechanisms along the longitudinal interval. The supporting mechanism comprises a first supporting device and a second supporting device arranged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side die at vertical intervals; a first supporting rod is arranged on the first supporting device and two second supporting rods are arranged on the second supporting device.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ipe gallery construction. The utility model is applied to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廊内侧模板台车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管廊内侧模板台车。
技术介绍
管廊,即管道的走廊,是一种用于集中布置管道的通道。在城市的地下通常都设置有管廊,通常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都一同布置在管廊中,以便于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现有的管廊多是现场预制,成本高,施工难度大,周期长,对周边环境影响大,且完工的管廊漏水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廊内侧模板台车,能够有效的提升管廊施工的效率。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管廊内侧模板台车;包括机架、顶模以及在横向上连接在顶模两侧的侧模;所述机架包括支撑平台、行走系统、支撑系统;所述支撑系统包括在横向上设在支撑平台底端两侧的支架,所述支架在纵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伸缩机构,所述伸缩机构的伸缩端与对应支架固定相连,所述伸缩机构的固定端与行走系统固定相连;所述顶模横向滑动连接在支撑平台上,所述支撑平台上设有第一驱动机构以用于驱动顶模滑动,所述顶模与侧模铰接,所述侧模上设有第二驱动机构以用于驱动侧模转动,所述侧模的内侧沿纵向间隔设有若干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沿竖向间隔设在侧模内侧的第一支撑装置与第二支撑装置;所述第一支撑装置位于第二支撑装置上方,所述第一支撑装置上设有一个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一端与对应侧模铰接,另一端与对应支架铰接,所述第二支撑装置上设有两个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一端与对应侧模铰接,另一端与对应支架铰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架包括若干沿纵向间隔设在支撑平台底部的支撑柱,所述伸缩机构的伸缩端与位于端部的支撑柱固定相连,每相邻的两个支撑柱的中部之间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中部设有补强板,每一支撑柱的任一端部与任一相邻的补强板通过加强杆相连,所述侧模与对应支架上每一支撑柱的内侧活动相连,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分别铰接在对应支撑柱上。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行走系统包括两块与支架相对的基板,所述支撑柱固定连接在对应基板上,所述基板在纵向上的两端底部分别设有轮架,所述轮架上转动连接有行走轮,至少一个轮架上设有电机,所述电机与对应行走轮传动相连,所述伸缩机构的固定端与对应轮架固定相连。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轮架底部还转动连接有平衡轮。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板底部沿纵向间隔设有若干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底座、螺纹杆、升降臂、顶座、转动杆,所述顶座固定连接在基板底部上,所述螺纹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底座上,所述升降臂的一端螺纹连接在螺纹杆的另一端,所述顶座固定连接在升降臂的另一端,所述螺纹杆上设有能够插入转动杆的转动孔以驱动螺纹杆转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固定杆,所述底座上设有转动槽,所述螺纹杆转动连接在转动槽内,所述转动槽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螺纹杆上设有与第一固定孔对应的第二固定孔,所述固定杆穿过第一固定孔后插入第二固定孔。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支撑杆包括第一螺纹套筒,所述第一螺纹套筒两端分别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轴,其中一个第一螺纹轴与对应支架铰接,另一个第一螺纹轴与对应侧模铰接,所述第二支撑杆包括第二螺纹套筒,所述第二螺纹套筒两端分别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轴,其中一个第二螺纹轴与对应支架铰接,另一个第二螺纹轴与对应侧模铰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支撑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对应侧模固定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工字钢,所述第一工字钢底端设有能够铰接第一螺纹轴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工字钢的顶端设有加强筋板,所述第二支撑装置包括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与对应侧模固定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工字钢,所述第二工字钢底端与顶端分别设有能够铰接第二螺纹轴的第二连接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模底部设有两个在横向上相对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底部设有滑块,所述支撑平台顶部设有与滑块对应的滑槽,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沿纵向间隔设在支撑平台上的第一油缸,所述第一油缸的固定端与其中一个支撑块固定相连,所述第一油缸的输出端与另一个支撑块固定相连。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若干沿纵向间隔设在侧模内侧且与支撑机构对应的第二油缸,所述第二油缸的输出端与对应侧模铰接,所述第二油缸的固定端与对应支架铰接,所述第二油缸与对应侧模的铰接点位于对应第一支撑装置与第二支撑装置连线的中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支撑平台、行走系统、支撑系统组成机架,顶模滑动连接在支撑平台上,使得工作人员能够调节顶模的位置,其中顶模与侧模铰接,并通过第二驱动机构来驱动侧模转动,从而改变顶模与侧模之间的形状,使得顶模与侧模能够适用于不同的管廊施工,提升可用性,同时在侧模上设置的支撑机构在浇筑混凝土时对侧模起到支撑作用,其实支撑机构由第一支撑装置与第二支撑装置组成,第一支撑装置仅设置一个第一支撑杆用于支撑载荷较小的上部,第二支撑装置设置两个第二支撑杆用于支撑载荷较大的上部,有效的防止侧模与顶模之间的连接结构被损坏。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侧视图;图3是支撑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的管廊内侧模板台车;包括机架、顶模11以及在横向上连接在顶模11两侧的侧模12;机架包括支撑平台21、行走系统、支撑系统;支撑系统包括在横向上设在支撑平台21底端两侧的支架22,支架22在纵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伸缩机构23,伸缩机构23为油缸,伸缩机构23的伸缩端与对应支架固定相连,伸缩机构23的固定端与行走系统固定相连;顶模11横向滑动连接在支撑平台21上,支撑平台21上设有第一驱动机构211以用于驱动顶模11滑动,顶模11与侧模12铰接,侧模12上设有第二驱动机构24以用于驱动侧模12转动,侧模12的内侧沿纵向间隔设有若干支撑机构,支撑机构包括沿竖向间隔设在侧模12内侧的第一支撑装置与第二支撑装置;第一支撑装置位于第二支撑装置上方,第一支撑装置上设有一个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一端与对应侧模铰接,另一端与对应支架铰接,第二支撑装置上设有两个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一端与对应侧模铰接,另一端与对应支架铰接。本实施例通过支撑平台21、行走系统、支撑系统组成机架,顶模11滑动连接在支撑平台21上,使得工作人员能够调节顶模的位置,其中顶模11与侧模12铰接,并通过第二驱动机构24来驱动侧模12转动,从而改变顶模11与侧模12之间的形状,使得顶模11与侧模12能够适用于不同的管廊施工,提升可用性,同时在侧模12上设置的支撑机构在浇筑混凝土时对侧模12起到支撑作用,其实支撑机构由第一支撑装置与第二支撑装置组成,第一支撑装置仅设置一个第一支撑杆用于支撑载荷较小的上部,第二支撑装置设置两个第二支撑杆用于支撑载荷较大的上部,有效的防止侧模12与顶模11之间的连接结构被损坏。进一步优选的,支架22包括若干沿纵向间隔设在支撑平台21底部的支撑柱221,伸缩机构23的伸缩端与位于端部的支撑柱固定相连,每相邻的两个支撑柱的中部之间设有连接杆222,连接杆222中部设有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廊内侧模板台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顶模以及在横向上连接在顶模两侧的侧模;所述机架包括支撑平台、行走系统、支撑系统;所述支撑系统包括在横向上设在支撑平台底端两侧的支架,所述支架在纵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伸缩机构,所述伸缩机构的伸缩端与对应支架固定相连,所述伸缩机构的固定端与行走系统固定相连;所述顶模横向滑动连接在支撑平台上,所述支撑平台上设有第一驱动机构以用于驱动顶模滑动,所述顶模与侧模铰接,所述侧模上设有第二驱动机构以用于驱动侧模转动,所述侧模的内侧沿纵向间隔设有若干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沿竖向间隔设在侧模内侧的第一支撑装置与第二支撑装置;所述第一支撑装置位于第二支撑装置上方,所述第一支撑装置上设有一个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一端与对应侧模铰接,另一端与对应支架铰接,所述第二支撑装置上设有两个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一端与对应侧模铰接,另一端与对应支架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廊内侧模板台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顶模以及在横向上连接在顶模两侧的侧模;所述机架包括支撑平台、行走系统、支撑系统;所述支撑系统包括在横向上设在支撑平台底端两侧的支架,所述支架在纵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伸缩机构,所述伸缩机构的伸缩端与对应支架固定相连,所述伸缩机构的固定端与行走系统固定相连;所述顶模横向滑动连接在支撑平台上,所述支撑平台上设有第一驱动机构以用于驱动顶模滑动,所述顶模与侧模铰接,所述侧模上设有第二驱动机构以用于驱动侧模转动,所述侧模的内侧沿纵向间隔设有若干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沿竖向间隔设在侧模内侧的第一支撑装置与第二支撑装置;所述第一支撑装置位于第二支撑装置上方,所述第一支撑装置上设有一个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一端与对应侧模铰接,另一端与对应支架铰接,所述第二支撑装置上设有两个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一端与对应侧模铰接,另一端与对应支架铰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管廊内侧模板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若干沿纵向间隔设在支撑平台底部的支撑柱,所述伸缩机构的伸缩端与位于端部的支撑柱固定相连,每相邻的两个支撑柱的中部之间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中部设有补强板,每一支撑柱的任一端部与任一相邻的补强板通过加强杆相连,所述侧模与对应支架上每一支撑柱的内侧活动相连,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分别铰接在对应支撑柱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管廊内侧模板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系统包括两块与支架相对的基板,所述支撑柱固定连接在对应基板上,所述基板在纵向上的两端底部分别设有轮架,所述轮架上转动连接有行走轮,至少一个轮架上设有电机,所述电机与对应行走轮传动相连,所述伸缩机构的固定端与对应轮架固定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管廊内侧模板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架底部还转动连接有平衡轮。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管廊内侧模板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底部沿纵向间隔设有若干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底座、螺纹杆、升降臂、顶座、转动杆,所述顶座固定连接在基板底部上,所述螺纹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底座上,所述升降臂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进军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进军机械有限公司张进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