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锁延迟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6158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6 01: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子互锁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是互锁延迟电路。互锁延迟电路,第三三极管发射极接第一输入端和第一电阻,第一电阻另一端接电源,第三三极管集电极接M+输出端,第三三极管基极接第四二极管正极,第四二极管负极接第六二极管正极和第三电阻,第三电阻另一端接电源,第六二极管负极接第二输入端、第一三极管发射极和第二电阻,第二电阻另一端接电源,第一三极管集电极接M‑输出端,第一三极管基极接第十二极管正极,第十二极管负极接第九二极管正极和第四电阻,第四电阻另一端接电源,第九二极管负极接第三三极管发射极和第一输入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降低对电路的设计要求,对外部电源及其它参数没有特别要求。

Interlock delay circuit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electronic interlocking circuits, in particular to interlocking delay circuits. Interlocking delay circuit, the emitter of the third triode connects the first input terminal and the first resistance, the other end of the first resistance connects the power supply, the collector of the third triode connects the M+output terminal, the base of the third triode connects the positive pole of the fourth diode, the negative pole of the fourth diode connects the positive pole of the sixth diode and the third resistance,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third resistance connects the power supply. The sixth diode negative connects the second input terminal, the first triode emitter and the second resistor, the second resistor connects the power supply at the other end, the first triode collector connects the M_output terminal, the first triode base connects the twelfth transistor positive, the twelfth transistor negative connects the ninth diode positive and the fourth resistor, and the fourth resistor connects the other end. The source, the ninth diode negative pole is connected with the third triode emitter and the first input terminal.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that the design requirement of the circuit is reduced, and there is no special requirement for the external power supply and other paramete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互锁延迟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子互锁电路
,具体是互锁延迟电路。
技术介绍
电子互锁电路结构在电子
的应用非常广泛,几乎在所有的信号控制方面的电子产品和控制电路中都有所应用。传统的互锁电路大部分是通过单片机或者是逻辑芯片等完成互锁,这种方案对电源电压及其它环境要求较高;有一定的应用难度及成本压力。基于以上因素或增加一些不确定性,导致互锁失败对设备造成损害,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互锁电路对电源电压及其它环境要求较高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互锁延迟电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互锁延迟电路,第三三极管发射极接第一输入端和第一电阻,第一电阻另一端接电源,第三三极管集电极接M+输出端,第三三极管基极接第四二极管正极,第四二极管负极接第六二极管正极和第三电阻,第三电阻另一端接电源,第六二极管负极接第二输入端、第一三极管发射极和第二电阻,第二电阻另一端接电源,第一三极管集电极接M-输出端,第一三极管基极接第十二极管正极,第十二极管负极接第九二极管正极和第四电阻,第四电阻另一端接电源,第九二极管负极接第三三极管发射极和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输入端与第二输入端接第五二极管负极,第五二极管正极接M输出端。所述第三三极管发射极与第四二极管负极之间接有第三电容,第一三极管发射极与第十二极管负极之间接有第四电容。所述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为霍尔传感器。所述第三三极管和第一三极管为NPN的三极管。所述第四二极管和第十二极管为稳压二极管。所述第六二极管和第九二极管为开关二极管。使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结构新颖,设计巧妙,提供一种新的电子互锁电路结构,通过三级管之间的相互控制实现互锁功能,因电路只运用了简单的几个被动元件,降低了对电路的设计要求,对外部电源及其它参数没有特别要求,提高了产品工作的可靠性;同时运用2个霍尔传感器实现档杆M、M+、M-三个位置逻辑的信号输出;电路内部的稳压二极管增大了状态转换时的稳定裕量,提高了工作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如图1所示的互锁延迟电路,第三三极管Q3发射极接第一输入端in1和第一电阻R1,第一电阻R1另一端接电源,第三三极管Q3集电极接M+输出端,第三三极管Q3基极接第四二极管D4正极,第四二极管D4负极接第六二极管D6正极和第三电阻R3,第三电阻R3另一端接电源,第六二极管D6负极接第二输入端in2、第一三极管Q1发射极和第二电阻R2,第二电阻R2另一端接电源,第一三极管Q1集电极接M-输出端,第一三极管Q1基极接第十二极管D10正极,第十二极管D10负极接第九二极管D9正极和第四电阻R4,第四电阻R4另一端接电源,第九二极管D9负极接第三三极管Q3发射极和第一输入端in1,所述第三三极管Q3发射极与第四二极管D4负极之间接有第三电容C3,第一三极管Q1发射极与第十二极管D10负极之间接有第四电容C4,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电位达到稳压二极管的稳定裕量时开关电路导通,实现延时功能,匹配了换挡过渡过程中结构上的特殊要求及档杆位置传感器灵敏度不同带来了时序上的差异。第四二极管(D4)和第十二极管(D10)的设置作用为增大第三三极管Q3和第一三极管Q1的导通压降,提高开关电路关闭时的稳定裕量。所述第一输入端in1与第二输入端in2接第五二极管D5负极,第五二极管D5正极接M输出端,第五二极管D5为二输入,M或逻辑输出,只要档杆到达M的任何位置,M输出端被置低有效。所述第一输入端in1和第二输入端in2为霍尔传感器,与换挡器上的磁铁配合产生信号。所述第三三极管Q3和第一三极管Q1为NPN的三极管,在基极输入高电平时三极管导通,输入低电平时三极管关断。所述第四二极管D4和第十二极管D10为稳压二极管,到达额定电压后可反向导通,第四二极管D4和第十二极管D10把裕量值由0.7V提高到5.3V左右,避免电路中干扰信号把三极管误导通的情况。所述第六二极管D6和第九二极管D9为开关二极管,负极电压低于正极电压时二极管导通,负极电压高于正极电压时二极管关断。互锁延迟电路应用于汽车换挡器档杆位置检测。手动档杆有三个位置M、M+、M-,但用两个输入端经本电路处理成三个逻辑输出,本需要的三个位置传感器减少成两个,用一个普通的二极管组合实现逻辑输出。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如下。当第一输入端in1输入低有效电压,第二输入端in2为高电压时,电源先给第三电容C3充电,达到第四二极管D4的稳定电压时第四二极管D4导通,第三三极管Q3导通,此时M输出端和M+输出端输出信号,同时,第一输入端in1输入的低有效电压施加在第九二极管D9负极,第九二极管D9正极接在电源上,第九二极管D9导通,第一三极管Q1基极电势无条件的置低,第一三极管Q1被强制截止,M-输出端此时无法输出信号,从而实现了电路上的互锁,防止对方的霍尔传感器因在档杆过渡过程中或霍尔灵敏度过高导致逻辑上的误输出,对电路的设计要求降低,对外部电源及其它参数没有特别要求,提高了产品工作的可靠性。另一面电路为对称电路,反之,第二输入端in2输入低有效电压,第一输入端in1为高电压时,此时M输出端和M-输出端输出信号,第三三极管Q3被强制截止,M+输出端此时无法输出信号,第一输入端in1和第二输入端in2都为高电压时,即档把离开M档区域时,M+输出端、M-输出端和M输出端都不输出信号。应当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足以限制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增减、替换、变换或改进,而所有这些增减、替换、变换或改进后的技术方案,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互锁延迟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三三极管(Q3)发射极接第一输入端(in1)和第一电阻(R1),第一电阻(R1)另一端接电源,第三三极管(Q3)集电极接M+输出端,第三三极管(Q3)基极接第四二极管(D4)正极,第四二极管(D4)负极接第六二极管(D6)正极和第三电阻(R3),第三电阻(R3)另一端接电源,第六二极管(D6)负极接第二输入端(in2)、第一三极管(Q1)发射极和第二电阻(R2),第二电阻(R2)另一端接电源,第一三极管(Q1)集电极接M‑输出端,第一三极管(Q1)基极接第十二极管(D10)正极,第十二极管(D10)负极接第九二极管(D9)正极和第四电阻(R4),第四电阻(R4)另一端接电源,第九二极管(D9)负极接第三三极管(Q3)发射极和第一输入端(in1)。

【技术特征摘要】
1.互锁延迟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三三极管(Q3)发射极接第一输入端(in1)和第一电阻(R1),第一电阻(R1)另一端接电源,第三三极管(Q3)集电极接M+输出端,第三三极管(Q3)基极接第四二极管(D4)正极,第四二极管(D4)负极接第六二极管(D6)正极和第三电阻(R3),第三电阻(R3)另一端接电源,第六二极管(D6)负极接第二输入端(in2)、第一三极管(Q1)发射极和第二电阻(R2),第二电阻(R2)另一端接电源,第一三极管(Q1)集电极接M-输出端,第一三极管(Q1)基极接第十二极管(D10)正极,第十二极管(D10)负极接第九二极管(D9)正极和第四电阻(R4),第四电阻(R4)另一端接电源,第九二极管(D9)负极接第三三极管(Q3)发射极和第一输入端(in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锁延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红军宋银平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正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