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式音乐厅音乐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5200 阅读:2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活动式音乐厅音乐罩,用于广播电视演播厅、剧场、歌舞厅、会议厅等室内活动场所进行增加音乐厅功能,属于多功能音乐厅的建设技术领域。其特征是采用后板、组合式左右侧板、顶板组合拼装而成,并与舞台地板形成喇叭状,开口朝向观众区,在组合式左右侧板中与后板相邻一块分体板分别连接在后板上,其余分体板采用提升驱动机构悬挂在建筑顶部的钢平台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紧凑、合理;能方便音乐罩的搭建和收藏,减少了收藏的空间;由于采用挂翼、转角的方法,减少了机械部件的使用数量;由于在后板上开有进出门,可方便演员演出使用;其搭建快捷、收藏方便、轻巧灵便、经济实用、安全防火、重量轻。(*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活动式音乐厅音乐罩,用于广播电视演播厅、剧场、歌舞厅、会议厅等室内活动场所进行增加音乐厅功能,属于多功能音乐厅的建设领域。
技术介绍
一个音乐环境良好的音乐厅本身应是乐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将具有美化和强化演奏效果的功能。设计和施工精良的演奏区成为乐队的共鸣箱,起到美化音色和放大音量的作用,结合大厅内部的整体设计和施工,使听众在音乐厅内欣赏到亲切、圆润、明亮和融合的音乐,并被环绕于音乐之中。环包演奏区(舞台)的音乐罩是音乐厅的一个重要的构件。使用音乐罩以后,能有效地防止声音吸收和逸散,方便乐师之间的相互听闻并协调演奏,在主方向上放大音量,可延长厅内的混响时间,同时改善厅内的声学环境。专业音乐厅的“音乐罩”都是和建筑本身混合为一体的,成为室内空间环境的一部分。而多功能的音乐厅其“音乐罩”则都是活动的。传统的活动式音乐罩其结构大多采用重型结构,如用钢筋混凝土、厚实木结构等,以有效地降低低音损耗,但往往很重,一般为二、三十吨重,有的重量甚至达四、五十吨。采用重结构将牵涉到屋架的承重问题。为了降低屋架的负载,现在制做音乐罩时大家都尝试采用轻结构的,并且在选材上进行探索。例如声反射板采用玻璃钢、胶合板等材料,但结构面密度低,声音损耗大。如北京的保利剧院,其反射板采用五夹板基层,在上面贴三夹板构成。该种结构不但施工复杂,而且存在防火安全隐患。由于一般的音乐罩体积庞大、结构笨重,给架设和贮藏都带来很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合理;搭建快捷、收藏方便、轻巧灵便、经济实用、安全防火、重量轻;还具有很好的声学扩散特性,并能使观众厅音量增高、声场非常均匀的活动式音乐厅音乐罩。本技术的主要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主要采用后板1、组合式左右侧板2、4、顶板3组合拼装而成,并与舞台地板8形成喇叭状,开口朝向观众区,在组合式左右侧板2、4中与后板1相邻一块分体板11分别连接在后板1上,其余分体板11采用提升驱动机构悬挂在建筑顶部的钢平台下,在顶板3背后装有水平翻转机构。本技术中组合式左右侧板2、4分别采用2-8块分体板11拼装而成,在每两块分体板11之间留有间隙。本技术顶板3采用钢架13和折线状反射板14构成。在顶板3背后安装的水平翻转机构包括吊架9、升降钢丝绳10、翻转钢丝绳7、及滑轮12,吊架9顶端装有滑轮12,翻转钢丝绳7与升降钢丝绳10分别连接在滑轮12上。本技术中后板1和组合式左右侧板2、4中的每块分体板11的截面为不等边的扁三角形或其组合,使其正面呈折线突出状。本技术中在顶板3上均匀分布装有灯以作照明用。本技术中在后板1上分别开有门5、6。本技术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结构简单、紧凑,合理;2、由于在本音乐系统设计时,将最难处理的侧板进行结构分解,并且采取一系列措施方便音乐罩的搭建和收藏,减少了收藏的空间,同时也避免了与已有的其它设施的干涉和影响;3、由于通过对侧板的不同数量、角度和位置的组合配置,可以灵活地适应于不同的要求;4、由于采用挂翼、转角的方法,将部分侧板悬挂在后板上,减少了机械的使用数量,并且避免可能产生的与其它设施的干涉和影响;5、由于在后板上开有进出门,可方便演员演出使用;6、如前所述,在保证了优良性能的前提下,其还具有搭建快捷、收藏方便、轻巧灵便、经济实用、安全防火、重量轻(总重量仅为10吨)等独特的优点,而且还具有很好的声学扩散性;7、测试结果显示,使用音乐罩以后,观众厅音量增益很高(达5.2dB),而且声场非常均匀(全场声压差仅为1.5dB),达到了很高的指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水平面结构A-A剖面视图图3为本技术结构B-B剖面视图和翻转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结构中后板开门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结构中顶板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右侧板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后板与左右侧板相邻分体板连接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本技术将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本技术主要由后板1、左右侧板2、4、顶板3、门5、6、翻转钢丝绳7、舞台地板8、吊架9、升降钢丝绳10、分体板11、滑轮12、骨架13、反射板14等组成。本音乐罩是一个组合拼装体,它的主体由后板1、组合式左右侧板2、4及顶板3所构成,并与舞台地板8形成喇叭状,开口朝向观众区,在组合式左右侧板2、4中与后板1相邻一块分体板11分别连接在后板1上,其余分体板11采用提升驱动机构悬挂在建筑顶部的钢平台下,在顶板3背后装有水平翻转机构。后板1和组合式左右侧板2、4分别采用2-8块分体板11拼装而成,在每两块分体板11之间留有间隙。各块分体板11的截面都是不等边的扁三角形或其组合,使其正面呈折线突出状。所有结构板体均由钢丝绳、滑轮组和提升驱动机构悬挂(连接)在建筑顶部的钢平台下,工作时降下至舞台面,收藏时提升至舞台上空。本技术顶板3采用钢架13和折线状反射板14构成。在顶板3背后安装的水平翻转机构包括吊架9、升降钢丝绳10、翻转钢丝绳7、及滑轮12,吊架9顶端装有滑轮12,翻转钢丝绳7与升降钢丝绳10分别连接在滑轮12上。通过钢丝绳的牵引可使顶板3在工作位和垂直收藏位之间自由翻转,。当顶板3工作位为水平倾斜状时,其角度与观众厅座位坡度基本一致。本技术在顶板3上均匀分布装有灯以作照明用。使用时为方便演员进出方便还在后板1上分别开有两扇门5、6。为收藏方便,左右侧板做成多块,使用时拼接在一起,板与板之间除留有细缝(间隙)外并加缓冲垫块以防止相互碰撞损坏。收藏时各块侧板(分体板)分离、各自转向至与后板平行,并且向外移动,最后由提升驱动机构升至舞台上空收藏。最靠近后板的两块分体板用铰链悬挂在后板上,该分体板在工作位时与后板呈一直线并作固定,与后板一起提升。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本技术利用音乐罩综合的形体设计、各个构件体的硬质折线面来反射和扩散声音,在舞台区域演奏或演唱时,改变声音的传播方向和角度,加强观众厅的声压级并使声场均匀,来满足音乐厅的使用要求。本技术音乐罩综合采用吊挂、升降、侧移、转角、挂翼、翻转等技术手段和措施,根据设定的程序,在使用时可以迅速拼接组合成型,在不使用时可以拆解收藏。以上装配或拆解过程均可在30分钟内完成。本音乐罩拆解之后的部件全部挂在舞台上空进行贮藏,既看不见,也不影响原演播厅的使用功能。权利要求1.一种活动式音乐厅音乐罩,其特征是采用后板(1)、组合式左右侧板(2、4)、顶板(3)组合拼装而成,并与舞台地板(8)形成喇叭状,开口朝向观众区,在组合式左右侧板(2、4)中与后板(1)相邻一块分体板(11)分别连接在后板(1)上,其余分体板(11)采用提升驱动机构悬挂在建筑顶部的钢平台下,在顶板(3)背后装有水平翻转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式音乐厅音乐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式左右侧板(2、4)分别采用2-8块分体板(11)拼装而成,在每两块分体板(1)之间留有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式音乐厅音乐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板(3)采用钢架(13)和折线状反射板(14)构成,在顶板(3)背后安装的水平翻转机构包括吊架(9)、升降钢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活动式音乐厅音乐罩,其特征是采用后板(1)、组合式左右侧板(2、4)、顶板(3)组合拼装而成,并与舞台地板(8)形成喇叭状,开口朝向观众区,在组合式左右侧板(2、4)中与后板(1)相邻一块分体板(11)分别连接在后板(1)上,其余分体板(11)采用提升驱动机构悬挂在建筑顶部的钢平台下,在顶板(3)背后装有水平翻转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维豪李志尧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广播电视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