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器及制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645307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5 19: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分流器及制冷系统,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第一端设置有进液口,第二端设置有多个出液口,所述筒体的内部沿所述进液口至所述出液口方向依次设置有一级混合室、均流结构、二级混合室和分流通道,所述分流通道与所述出液口一一对应。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分流器及制冷系统,通过设置一级混合室和二级混合室,能够对冷媒进行二次分配,利用均流结构使冷媒在分流器内进行充分冲撞混合,利用重力作用,使汽液在二级混合室内进行充分的混合冲撞,增加汽液两相的均匀状态,实现气液两相均匀分配,进而能保证蒸发器各个分路均匀充分的地进行换热,优化制冷效果更加明显、提高换热性能,从而节省能效。

Shunt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hunt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 which comprises a cylinder body. The first end of the cylinder body is provided with an inlet, and the second end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outlets. The inner part of the cylinder body is sequentially provided with a primary mixing chamber, a flow-sharing structure, a secondary mixing chamber and a flow channel along the direction from the inlet to the outlet. The flow channel corresponds to the liquid outlet one by one. The shunt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can distribute refrigerant twice by setting up a first-stage mixing chamber and a second-stage mixing chamber, make the refrigerant collide and mix sufficiently in the shunt by using a flow-sharing structure, and make the vapor-liquid mixing and collision sufficiently in the second-stage mixing chamber by using gravity action, so as to increase the vapor-liquid two-phase mixing chamber. The uniform state of the evaporator can realize the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gas and liquid phases, and then ensure that each branch of the evaporator can carry out heat transfer uniformly and adequately, optimize the refrigeration effect more obvious, improve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thereby saving energy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分流器及制冷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设备
,特别是一种分流器及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在制冷系统中,冷媒进入蒸发器前,需要需要通过分液器将冷媒分流到各支路中。现目前市场上普遍使用的分液器类型为文丘里式分液器,其主要原理为:制冷剂经过缩扩喷嘴后,流速提高,气液两相混合均匀,从而达到最终均匀分配的效果。然而文丘里式分液器中制冷剂的流动,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汽液会产生分离,常常造成液体和蒸汽不均匀的混合,以致导致最终分配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实现气液两相均匀分配的分流器及制冷系统。一种分流器,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第一端设置有进液口,第二端设置有多个出液口,所述筒体的内部沿所述进液口至所述出液口方向依次设置有一级混合室、均流结构、二级混合室和分流通道,所述分流通道与所述出液口一一对应。所述均流结构包括至少一条均流通道,每一所述均流通道的第一端与所述一级混合室连通,第二端与所述二级混合室连通。每一所述均流通道的中部均形成有均液腔,且所述均液腔的横截面积大于对应的所述均流通道的横截面积。所述均流通道包括分流路,所述分流路的第一端与所述一级混合室连通,第二端与所述均液腔连通,且所述分流路的轴线与所述筒体的轴线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为5°-35°。所述均流通道包括回流路,所述回流路的第一端与所述二级混合室连通,第二端与所述均液腔连通,且所述回流路的轴线与所述筒体的轴线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5°-35°。所述筒体中部形成有过渡段,所述均流结构设置于所述过渡段处,且所述过渡段包括内径由所述一级混合室至所述均液腔的方向逐渐增加的增径段和由所述均液腔至所述二级混合室的方向逐渐减小的减径段。所述增径段的倾斜角度数与所述第一夹角的度数相等,所述减径段的倾斜角度数与所述第二夹角的度数相等。所述增径段和所述减径段的连接处圆弧过渡。部分所述均液腔设置于所述增径段内,剩余的所述均液腔设置于所述减径段内。处于所述增径段内的所述均液腔的长度与处于所述减径段内的所述均液腔的长度相等。所述均流通道的数量为复数个,且所有所述均流通道以所述筒体的轴线为轴线均匀分布。所述一级混合室的内径由所述进液口至所述均流结构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一级混合室内设置有一级分流件,所述一级分流件为圆锥体结构,且所述一级分流件的顶点指向所述进液口。所述二级混合室包括由所述均流结构至所述出液口依次连通的第一过流段、收径段和第二过流段,所述收径段的内径小于所述过流段的内径。所述第一过流段内设置有回流体,所述回流体为圆锥体结构,且所述回流体的顶点背向所述进液口方向。所述回流体的顶点到所述收径段的端部具有第一间距。所述第二过流段内设置有二级分流件,所述二级分流件为圆锥体结构,且所述二级分流件的顶点指向所述进液口。所述分流器垂直设置,且所述进液口处于所述分流器的下端。所述进液口处设置有节流装置。一种制冷系统,包括上述的分流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分流器及制冷系统,通过设置一级混合室和二级混合室,能够对冷媒进行二次分配,利用均流结构使冷媒在分流器内进行充分冲撞混合,利用重力作用,使汽液在二级混合室内进行充分的混合冲撞,增加汽液两相的均匀状态,实现气液两相均匀分配,进而能保证蒸发器各个分路均匀充分的地进行换热,优化制冷效果更加明显、提高换热性能,从而节省能效。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分流器及制冷系统的实施例的分流器的剖视图;图中:1、筒体;11、进液口;12、出液口;2、一级混合室;3、均流结构;4、二级混合室;5、分流通道;31、均流通道;32、均液腔;33、分流路;34、回流路;13、过渡段;131、增径段;132、减径段;41、第一过流段;42、收径段;43、第二过流段。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1所示的分流器,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1的第一端设置有进液口11,第二端设置有多个出液口12,所述筒体1的内部沿所述进液口11至所述出液口12方向依次设置有一级混合室2、均流结构3、二级混合室4和分流通道5,所述分流通道5与所述出液口12一一对应,使得冷媒能够依次经过一级混合室2、二级混合室4进行二次混流,并且利用均流结构3使冷媒在经过一级混流后进行依次分流,从而增加二次混流的效果。所述均流结构3包括至少一条均流通道31,每一所述均流通道31的第一端与所述一级混合室2连通,第二端与所述二级混合室4连通。每一所述均流通道31的中部均形成有均液腔32,且所述均液腔32的横截面积大于对应的所述均流通道31的横截面积,使得冷媒能够在均流通道31内进行一定程度的汽相和液相的混合,增加二次混流的效果。所述均流通道31包括分流路33,所述分流路33的第一端与所述一级混合室2连通,第二端与所述均液腔32连通,且所述分流路33的轴线与所述筒体1的轴线具有第一夹角,利用第一夹角形成一定的离心力,使液相贴合分流路33和均液腔32靠近筒体1外壁的侧面,汽相因不受离心力的影响而贴合分流路33和均液腔32靠近筒体1轴线的侧面,实现部分液相和汽相的分离。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为5°-35°,优选的,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为20°。所述均流通道31包括回流路34,所述回流路34的第一端与所述二级混合室4连通,第二端与所述均液腔32连通,且所述回流路34的轴线与所述筒体1的轴线具有第二夹角,在经过分流路33的离心力而部分分离的液相和汽相在回流路34内进行混合,由于重力的作用,汽相和液相能够在回流路34中发生混合冲撞,增加汽相和液相的混合效果。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与第一夹角的角度相等,能够最优的实现分流路33和回流路34的作用。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5°-35°,优选的,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为20°。所述筒体1中部形成有过渡段13,所述均流结构3设置于所述过渡段13处,且所述过渡段13包括内径由所述一级混合室2至所述均液腔32的方向逐渐增加的增径段131和由所述均液腔32至所述二级混合室4的方向逐渐减小的减径段132,也即过渡段13的内径随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进行倾斜,从而使冷媒在过渡段13内产生离心力并能够受到重力影响。所述增径段131的倾斜角度数与所述第一夹角的度数相等,所述减径段132的倾斜角度数与所述第二夹角的度数相等,在保证筒体1结构强度下,最大限度的利用筒体1内的尺寸。所述增径段131和所述减径段132的连接处圆弧过渡,增加冷媒通过均流结构3的流畅度,减小压降。部分所述均液腔32设置于所述增径段131内,剩余的所述均液腔32设置于所述减径段132内。处于所述增径段131内的所述均液腔32的长度与处于所述减径段132内的所述均液腔32的长度相等。所述均流通道31的数量为复数个,且所有所述均流通道31以所述筒体1的轴线为轴线均匀分布,使得所有经过所述均流通道31的冷媒能够在二级混合室4的中心点混合冲撞,相互之间抵消横向的力和横向的惯性,增加分流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所述一级混合室2的内径由所述进液口11至所述均流结构3的方向逐渐减小,使冷媒能够进行一级混流。特别的,所述一级混合室2的内径为阶梯结构,且靠近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流器,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1)的第一端设置有进液口(11),第二端设置有多个出液口(12),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的内部沿所述进液口(11)至所述出液口(12)方向依次设置有一级混合室(2)、均流结构(3)、二级混合室(4)和分流通道(5),所述分流通道(5)与所述出液口(12)一一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流器,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1)的第一端设置有进液口(11),第二端设置有多个出液口(12),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的内部沿所述进液口(11)至所述出液口(12)方向依次设置有一级混合室(2)、均流结构(3)、二级混合室(4)和分流通道(5),所述分流通道(5)与所述出液口(12)一一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结构(3)包括至少一条均流通道(31),每一所述均流通道(31)的第一端与所述一级混合室(2)连通,第二端与所述二级混合室(4)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均流通道(31)的中部均形成有均液腔(32),且所述均液腔(32)的横截面积大于对应的所述均流通道(31)的横截面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通道(31)包括分流路(33),所述分流路(33)的第一端与所述一级混合室(2)连通,第二端与所述均液腔(32)连通,且所述分流路(33)的轴线与所述筒体(1)的轴线具有第一夹角。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为5°-35°。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通道(31)包括回流路(34),所述回流路(34)的第一端与所述二级混合室(4)连通,第二端与所述均液腔(32)连通,且所述回流路(34)的轴线与所述筒体(1)的轴线具有第二夹角。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5°-35°。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中部形成有过渡段(13),所述均流结构(3)设置于所述过渡段(13)处,且所述过渡段(13)包括内径由所述一级混合室(2)至所述均液腔(32)的方向逐渐增加的增径段(131)和由所述均液腔(32)至所述二级混合室(4)的方向逐渐减小的减径段(132)。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径段(131)的倾斜角度数与所述第一夹角的度数相等,所述减径段(132)的倾斜角度数与所述第二夹角的度数相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家豪卫广穹李庆杜之初李福良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