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滑组合桩支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1077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1 01: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滑组合桩支挡结构,该结构包括垂直埋设于边坡地基内单排的钻孔桩组,钻孔桩组由多根钻孔桩纵向成一排间隔布置组成,钻孔桩组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多根钻孔桩连接固定为一体的冠梁;还包括垂直埋设于边坡地基内且位于钻孔桩组坡度上方的微型桩群,微型桩群由多根微型桩成排成列间隔布置组成,微型桩群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将多根微型桩连接固定为一体的压顶冠梁;钻孔桩和微型桩的底部均依次贯穿地面层、滑动层插入至稳定地层,钻孔桩和微型桩的顶部均与地面层平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微型桩+钻孔桩+压顶冠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了布桩的灵活性、实现了对边坡土体的整体支挡,钢筋混凝土结构保证了边坡的长期稳定性。

Anti-sliding composite pile retaining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nti-slide composite pile retaining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single row of bored piles vertically embedded in the slope foundation. The bored piles are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bored piles arranged longitudinally in a row of intervals. The top of the bored piles is provided with crown beams for connecting and fixing the multiple bored piles as one. Micro-piles vertically embedded in the slope foundation and above the slope of the bored pile group are arranged in rows and intervals. The top of the Micro-piles group is provided with crown beams which are used to connect and fix the Micro-piles together. The bottom of the bored pile and the Micro-piles run through the ground layer and slide in turn. When the movable layer is inserted into the stable stratum, the top of bored piles and Micro-piles are in line with the surface stratum. The utility model adopts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of micro pile+bored pile+crown beam, increases the flexibility of pile arrangement, realizes the integral retaining of slope soil body, and ensures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slope by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滑组合桩支挡结构
本技术属于抗滑支挡结构的
,具体涉及一种抗滑组合桩支挡结构。
技术介绍
在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和铁路路网配套建设中,线路经过的地域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在铁路工程建设和既有铁路运营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边坡土体溜坍、失稳、滑坡等不良地质病害,为了防止边坡土体失稳滑动并保持边坡的长期稳定,通常采用抗滑桩支挡结构对其进行支挡。目前常用的抗滑桩支挡结构多采用单排或多排方桩,方桩尺寸多较大、人工开挖的施工周期长、对边坡土体和既有铁路运营的干扰大,具有一定局限性。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201420169385X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桩身设有横梁的抗滑桩,该抗滑桩包括直立主桩,所述直立主桩由位于稳定地层内的持力桩节和位于稳定地层上部的抗滑桩节组成,在直立主桩的抗滑桩节背面水平设有一根或多根主横梁,所述主横梁的悬臂端设有置于稳定地层的持力段,在主横梁与直立主桩连接部位设有斜托。虽然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改善直立主桩的受力强度,但是由于直立主桩的抗滑桩节背面水平设有一根或多根主横梁,进一步增大了直立主桩的尺寸,加大了对边坡土体和既有铁路运营的干扰性,不利于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因此,为克服上述缺陷,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组合桩抗滑支挡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稳定性和安全性高、防护能力强的抗滑组合桩支挡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抗滑组合桩支挡结构,包括垂直埋设于边坡地基内单排的钻孔桩组,所述钻孔桩组由多根钻孔桩纵向成一排间隔布置组成,所述钻孔桩组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多根钻孔桩连接固定为一体的冠梁,其特殊之处在于:还包括垂直埋设于边坡地基内且位于钻孔桩组坡度上方的微型桩群,所述微型桩群由多根微型桩成排成列间隔布置组成,所述微型桩群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多根微型桩连接固定为一体的压顶冠梁;所述钻孔桩和微型桩的底部均依次贯穿地面层、滑动层插入至稳定地层,所述钻孔桩和微型桩的顶部均与地面层平齐。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钻孔桩与冠梁为刚性连接的一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型桩与压顶冠梁为刚性连接的一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型桩的直径为0.15~0.2m,相邻两根所述微型桩之间的距离为3~5倍微型桩的直径。优选实施方式中,相邻两排所述的微型桩呈横向错位排布。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钻孔桩的直径为1~1.25m,相邻两根所述钻孔桩之间的距离为1.5~3倍钻孔桩的直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冠梁的厚度为0.5~2m。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压顶冠梁的厚度为0.1~1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其一,本技术的采用微型桩+钻孔桩+压顶冠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了布桩的灵活性、实现了对边坡土体的整体支挡,解决了对土体扰动小和抢险时效性的技术问题,钢筋混凝土结构保证了边坡的长期稳定性。其二,本技术的钻孔桩和微型桩的底部均依次贯穿地面层、滑动层插入至稳定地层,不仅可实现对边坡土体的整体支挡、有效限制结构的侧向变形,而且成功解决了铁路病害整治中对土体扰动小和抢险时效性的技术问题,有效保证了边坡的长期稳定,可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滑坡、边坡溜坍等病害抢险和边坡支挡防护工程中。其三,本技术采用的抗滑组合桩结构可有效改善结构的整体受力条件、充分发挥抗滑结构的整体受荷能力、有效地限制结构的侧向变形,提高边坡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抗滑组合桩支挡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钻孔桩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微型桩群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钻孔桩组、1.1-钻孔桩、1.2-冠梁、2-微型桩群、2.1-微型桩、2.2-压顶冠梁、3-明洞、S1-地面层、S2-滑动层、S3-稳定地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便于清楚地了解本技术,但它们不对本技术构成限定。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抗滑组合桩支挡结构,包括垂直埋设于边坡地基内单排的钻孔桩组1和微型桩群2,微型桩群2位于钻孔桩组1所在边坡的坡度上方。钻孔桩组1由多根钻孔桩1.1纵向成一排间隔布置组成,钻孔桩组1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将多根钻孔桩1.1连接固定为一体的冠梁1.2,钻孔桩1.1与冠梁1.2为刚性连接的一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微型桩群2由多根微型桩2.1成排成列间隔布置组成,微型桩群2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将多根微型桩2.1连接固定为一体的压顶冠梁2.2,微型桩2.1与压顶冠梁2.2为刚性连接的一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钻孔桩1.1和微型桩2.1的底部均依次贯穿地面层S1、滑动层S2插入至稳定地层S3,钻孔桩1.1和微型桩2.1的顶部均与地面层S1平齐如图2和图3所示,微型桩2.1的直径为0.15~0.2m,相邻两根微型桩2.1之间的距离为3~5倍微型桩2.1的直径。相邻两排的微型桩2.1呈横向错位排布。钻孔桩1.1的直径为1~1.25m,相邻两根钻孔桩1.1之间的距离为1.5~3倍钻孔桩1.1的直径。冠梁1.2的厚度为0.5~2m。压顶冠梁2.2的厚度为0.1~1m。根据实际的情形情况,若支挡边坡的周围已有既有挡墙,则钻孔桩组1与既有挡墙之间的距离一般大于1m以上,微型桩群2与既有挡墙之间的距离一般大于0.6m以上。以治理明洞填土病害的抗滑组合桩支挡结构为例具体说明:明洞3的填土病害主要是由于其顶部回填土的侧向变形导致的,于铁路直放站围墙内侧的既有挡墙的墙趾外0.6m处与铁路直放站围墙间采用6排微型桩2.1+C35钢筋混凝土的压顶冠梁2.2支挡加固;并在铁路直放站围墙外侧的既有挡墙墙趾外1.0m处采用1排C35钢筋混凝土的钻孔桩1.1+C35钢筋混凝土的冠梁1.2支挡加固。抗滑组合桩支挡结构加固处理前,首先采用黏土夯填或采用水泥砂浆嵌补地表裂缝,清理、平整场地,然后测量放线、指定桩位。然后,施工钻孔桩1.1,桩径1.25m、桩间距2.0m,钻孔桩1.1的底部依次贯穿地面层S1、滑动层S2插入至稳定地层S3,桩长原则上必须穿透填土层进入稳定的C1粉砂岩夹石英砂岩强风化层,具体需根据边坡稳定检算确定。钻孔桩1.1采用分段跳桩、钢护筒全孔跟进钻孔施工,钻孔完成后,桩底清孔、下钢筋笼并及时灌注C35桩身混凝土,钻孔桩混凝土浇注应超出设计桩顶1.0m以上。钻孔灌注桩施工完成28天后应采用反射波法对全部基桩进行成桩质量检测。另外,需采用钻孔取芯检测,受检数量不小于总桩数的1%,且不应小于3根。冠梁1.2绑扎钢筋前必须将钻孔桩1.1桩顶面多余部分凿除,将桩顶预留钢筋与冠梁1.2内钢筋连接,应确保钻孔桩1.1桩体埋入长度符合设计要求;并整平地面,压实桩间土,采用C25砼找平。冠梁1.2由C35混凝土应一次浇注完成,混凝土入槽宜用平铺法。接着,施工微型桩2.1,桩径0.15m、横向间距0.5m、纵向间距1.0m,呈三角形布置,微型桩2.1的底部依次贯穿地面层S1、滑动层S2插入至稳定地层S3,桩长原则上必须穿透填土层进入稳定的C1粉砂岩夹石英砂岩强风化层,具体需根据边坡稳定检算确定。微型桩群2施工时应自外而内、跳排跳桩、φ0.15m钢管全孔跟进施工。靠近既有挡墙的两排桩施工时,应加强对既有挡墙的位移监测。钻孔完成后,桩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滑组合桩支挡结构,包括垂直埋设于边坡地基内的单排的钻孔桩组(1),所述钻孔桩组(1)由多根钻孔桩(1.1)纵向成一排间隔布置组成,所述钻孔桩组(1)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多根钻孔桩(1.1)连接固定为一体的冠梁(1.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垂直埋设于边坡地基内且位于钻孔桩组(1)坡度上方的微型桩群(2),所述微型桩群(2)由多根微型桩(2.1)成排成列间隔布置组成,所述微型桩群(2)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多根微型桩(2.1)连接固定为一体的压顶冠梁(2.2);所述钻孔桩(1.1)和微型桩(2.1)的底部均依次贯穿地面层(S1)、滑动层(S2)插入至稳定地层(S3),所述钻孔桩(1.1)和微型桩(2.1)的顶部均与地面层(S1)平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滑组合桩支挡结构,包括垂直埋设于边坡地基内的单排的钻孔桩组(1),所述钻孔桩组(1)由多根钻孔桩(1.1)纵向成一排间隔布置组成,所述钻孔桩组(1)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多根钻孔桩(1.1)连接固定为一体的冠梁(1.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垂直埋设于边坡地基内且位于钻孔桩组(1)坡度上方的微型桩群(2),所述微型桩群(2)由多根微型桩(2.1)成排成列间隔布置组成,所述微型桩群(2)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多根微型桩(2.1)连接固定为一体的压顶冠梁(2.2);所述钻孔桩(1.1)和微型桩(2.1)的底部均依次贯穿地面层(S1)、滑动层(S2)插入至稳定地层(S3),所述钻孔桩(1.1)和微型桩(2.1)的顶部均与地面层(S1)平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滑组合桩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孔桩(1.1)与冠梁(1.2)为刚性连接的一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祥谭远发李小和熊林墩郭玲玲廖超张协崇姚成志金海元邓润富赵新益顾湘生谢燕周宏元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