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锤及冲击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04641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30 2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锤及冲击机构,冲击机构包括气缸,气缸包括具有一轴线的气缸及气缸设置于气缸内并可相对气缸往复运动的活塞;撞锤,在活塞驱动下滑动地设置于气缸内;以及设置于撞锤和工作头之间的撞杆,撞锤在活塞的驱动下撞击撞杆,撞锤再撞击工作头。其中,撞锤和撞杆分别包括相互撞击的第一撞击面和第二撞击面,第一撞击面为沿轴线向靠近撞杆的方向凸出的曲面,和/或第二撞击面为沿轴线向靠近撞锤的方向凸出的曲面,使第一撞击面和第二撞击面相互撞击时通过凸出的曲面分散撞击力,增强撞击部位的强度,防止撞击部位破裂,增长撞锤和撞杆的使用寿命。

Electric hammer and impact mechanism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electric hammer and an impact mechanism, which comprises a cylinder, a cylinder with one axis and a piston with reciprocating motion relative to the cylinder; a hammer, which slides in the cylinder driven by the piston; and a hammer, which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hammer and the working head. The impact rod is driven by the piston, and the hammer hits the working head again. Among them, the hammer and the hammer are composed of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impacting surfaces, respectively. The first impacting surface is a surface protruding along the axis to the direction near the hammer, and/or the second impacting surface is a surface protruding along the axis to the direction near the hammer, so that the first impacting surface and the second impacting surface pass through the protruding when they collide with each other. The curved surface disperses the impact force, enhances the strength of the impact part, prevents the impact part from breaking, and increases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impact hammer and the impact r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锤及冲击机构
本技术涉及电动工具,特别是涉及电锤及冲击机构。
技术介绍
电锤是附有气动式冲击机构的旋转锤钻,利用活塞运动的原理,压缩气体冲击钻头,可以在混凝土、砖、石头等硬性材料上开孔。电锤具有直接接触工件的工作头和用于驱动工作头的驱动机构。一方面,驱动机构可提供工作头旋转的驱动力,使工作头绕一轴线进行旋转运动;另一方面,驱动机构带动有曲轴连杆的活塞,在一个气缸内往复压缩空气,使气缸内空气压力呈周期变化,变化的空气压力带动汽缸中的撞锤往复打击撞杆,并通过撞杆将撞锤的锤击能量传递至工作头,从而可以在进行旋转钻孔的同时进行锤击,增加钻孔效率。目前,现有的活塞与撞锤位于气缸内,通过活塞驱动撞锤和撞杆经过多次撞击后,经常撞击的撞击部位容易破裂,撞击部位的强度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电锤中撞击部位强度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撞击部位强度较高的冲击机构。还有必要提供一种带有该冲击机构的撞锤。一种冲击机构,用于电锤,所述电锤包括:外壳;工作头,设于所述外壳前端;电机,设于所述外壳内,用于为所述工作头的旋转运动和/或往复运动提供动力;所述冲击机构包括:气缸,具有一轴线;活塞,设置于所述气缸内并可相对所述气缸往复运动;撞锤,在所述活塞驱动下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气缸内;以及撞杆,设置于所述撞锤和所述工作头之间,所述撞锤在所述活塞的驱动下撞击所述撞杆,且所述撞杆在所述撞锤的带动下撞击所述工作头;其中,所述撞锤和所述撞杆分别包括相互撞击的第一撞击面和第二撞击面,所述第一撞击面为沿所述气缸的轴线向靠近所述撞杆的方向凸出的曲面,和/或所述第二撞击面为沿所述气缸的轴线向靠近所述撞锤的方向凸出的曲面。上述冲击机构中,活塞在气缸内往复移动以驱动撞锤撞击撞杆,撞杆再撞击工作头,通过撞杆将撞锤的撞击能量传递给工作头。在撞锤撞击撞杆时,撞锤上的第一撞击面和撞杆上的第二撞击面相互撞击。并且第一撞击面为沿轴线向靠近撞杆的方向凸出的曲面,或者第二撞击面为沿轴线向靠近撞锤的方向凸出的曲面,或者第一撞击面为沿轴线向靠近撞杆的方向凸出的曲面、以及第二撞击面为沿轴线向靠近撞锤的方向凸出的曲面,使第一撞击面和第二撞击面相互撞击时通过凸出的曲面分散撞击力,增强撞击部位的强度,防止撞击部位破裂,增长撞锤和撞杆的使用寿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撞杆包括与所述工作头撞击的第三撞击面,所述第三撞击面为沿所述气缸的轴线向靠近所述工作头凸出的曲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撞击面、所述第二撞击面及所述第三撞击面中的至少一者为以所述气缸的轴线为中心的中心对称曲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心对称曲面为球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球面的半径值在50~150mm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撞击面、所述第二撞击面及所述第三撞击面中的至少一者为以一抛物线为母线,绕所述气缸的轴线旋转得到的曲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撞杆包括第一圆柱部,所述第一圆柱部靠近所述撞锤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二撞击面,所述第一圆柱部靠近所述工作头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三撞击面,所述第二撞击面与所述第一圆柱部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渡圆角,和/或所述第三撞击面与所述第一圆柱部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渡圆角。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撞锤包括第二圆柱部,所述第二圆柱部靠近所述撞杆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一撞击面,且所述第一撞击面与所述第二圆柱部之间设置有第三过渡圆角。一种电锤,包括外壳、电机、工作头及上述冲击机构,所述气缸及所述电机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工作头设于所述外壳前端,所述电机用于为所述工作头提供旋转运动和/或往复运动的动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均设于所述外壳内的运动转换机构及旋转传动机构,所述运动转换机构设置于所述电机和所述冲击机构之间,且将所述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化为所述冲击机构的往复运动;所述旋转传动机构与所述电机连接,并用于带动所述工作头旋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电锤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电锤中冲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电锤中撞锤和撞杆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电锤100包括外壳10、工作头20、电机30、冲击机构50、运动转换机构70及旋转传动机构90。工作头20设于外壳10的前端,电机30设于外壳10内用于为工作头20的旋转运动和/或往复运动提供动力。电锤100在工作时,可选择地使工作头20进行旋转运动、往复运动或旋转及往复运动,可以在多种工作状态之间的切换。运动转换机构70连接于电机30和冲击机构50之间,且将电机30的旋转运动转化为冲击机构50的往复运动。具体地,运动转换机构70可以是本领域常见的摆杆式,也可以是偏心式,在此不做限定。旋转传动机构90与电机30连接,用于带动工作头20旋转,如此电锤100即可以旋转作业又可以冲击作业。如图2和图3所示,冲击机构50包括气缸52、活塞56、撞锤54及撞杆58。气缸52具有一轴线51,活塞56设置于气缸52内并可相对气缸52往复运动。气缸52沿外壳10的纵长方向设置于外壳10内,气缸52的轴线51与外壳10的轴向重合,且轴线51的方向为电锤100的冲击方向。撞锤54和活塞56均可滑动地设置于气缸52内,撞锤54位于活塞56的前侧,在撞锤54与活塞56之间的气缸52内形成密闭的空气室,运动转换机构70通过机械传动作用带动活塞56在气缸52内作直线往复运动,随着活塞56的直线往复的滑动动作,空气室内的气体被反复的压缩或膨胀,以提供驱动撞锤54在气缸52内往复运动的力,撞锤54撞击撞杆58,且撞杆58在撞锤54的带动下撞击工作头20,以使撞锤54的撞击能量传递至工作头20,使工作头20进行往复运动。其中,撞锤54和撞杆58分别包括相互撞击的第一撞击面541和第二撞击面581,第一撞击面541为沿轴线51向靠近撞杆58的方向凸出的曲面,和/或第二撞击面581为沿轴线51向靠近撞锤54的方向凸出的曲面。上述冲击机构50中,活塞56在气缸52内往复移动以驱动撞锤54撞击撞杆58,撞杆58再撞击工作头20,通过撞杆58将撞锤54的撞击能量传递给工作头20。在撞锤54撞击撞杆58时,撞锤54上的第一撞击面541和撞杆58上的第二撞击面581相互撞击。并且第一撞击面541为沿轴线51向靠近撞杆58的方向凸出的曲面,或者第二撞击面581为沿轴线51向靠近撞锤54的方向凸出的曲面,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冲击机构,用于电锤,所述电锤包括:外壳;工作头,设于所述外壳前端;电机,设于所述外壳内,用于为所述工作头的旋转运动和/或往复运动提供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机构包括:气缸,具有一轴线;活塞,设置于所述气缸内并可相对所述气缸往复运动;撞锤,在所述活塞驱动下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气缸内;以及撞杆,设置于所述撞锤和所述工作头之间,所述撞锤在所述活塞的驱动下撞击所述撞杆,且所述撞杆在所述撞锤的带动下撞击所述工作头;其中,所述撞锤和所述撞杆分别包括相互撞击的第一撞击面和第二撞击面,所述第一撞击面为沿所述气缸的轴线向靠近所述撞杆的方向凸出的曲面,和/或所述第二撞击面为沿所述气缸的轴线向靠近所述撞锤的方向凸出的曲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冲击机构,用于电锤,所述电锤包括:外壳;工作头,设于所述外壳前端;电机,设于所述外壳内,用于为所述工作头的旋转运动和/或往复运动提供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机构包括:气缸,具有一轴线;活塞,设置于所述气缸内并可相对所述气缸往复运动;撞锤,在所述活塞驱动下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气缸内;以及撞杆,设置于所述撞锤和所述工作头之间,所述撞锤在所述活塞的驱动下撞击所述撞杆,且所述撞杆在所述撞锤的带动下撞击所述工作头;其中,所述撞锤和所述撞杆分别包括相互撞击的第一撞击面和第二撞击面,所述第一撞击面为沿所述气缸的轴线向靠近所述撞杆的方向凸出的曲面,和/或所述第二撞击面为沿所述气缸的轴线向靠近所述撞锤的方向凸出的曲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撞杆包括与所述工作头撞击的第三撞击面,所述第三撞击面为沿所述气缸的轴线向靠近所述工作头凸出的曲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撞击面、所述第二撞击面及所述第三撞击面中的至少一者为以所述气缸的轴线为中心的中心对称曲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对称曲面为球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面的半径值在50~150mm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正伟李昂子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