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风板、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92354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8 04: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挡风板、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该挡风板包括板体(1)和设置在板体(1)内侧的导风部(2),导风部(2)凸出于板体(1)的内侧面,且凸出的高度沿着由下而上的方向递增。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挡风板,能够使得空调器的出风口出风温度更加均匀,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挡风板、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本技术属于空气调节
,具体涉及一种挡风板、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空调柜机,由于空气的流动特性,在挡风板的反射作用下,出风格栅上导风板最上一格的风速与最下一格相差较大,导致空调柜机的出风口出风不均,进而导致空调柜机的出风温度存在偏差,导风板最下一格与最上一格出风温度差距较大,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挡风板、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能够使得空调器的出风口出风温度更加均匀,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挡风板,包括板体和设置在板体内侧的导风部,导风部凸出于板体的内侧面,且凸出的高度沿着由下而上的方向递增。优选地,导风部包括导风板,导风板从板体的内侧面斜向上延伸,延伸方向为远离内侧面的方向。优选地,导风板包括位于导风板远离板体一侧的导风面,导风面为平面;或,导风面为弧面;或,导风面为波纹面。优选地,导风面与板体的内侧面之间的夹角为7°到10°。优选地,导风面为弧面时,弧面为内凹弧面。优选地,导风板相对于板体之间的夹角可调。优选地,板体的内侧面包括凹面部,凹面部和导风部沿气流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室内换热器、出风口和挡风板,该挡风板为上述的挡风板,挡风板位于出风口下方,且导风板的导风部朝向室内换热器设置。优选地,壳体包括风机安装腔和换热腔,挡风板的导风部位于换热腔内。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为上述的空调室内机。本技术提供的挡风板,包括板体和设置在板体内侧的导风部,导风部凸出于板体的内侧面,且凸出的高度沿着由下而上的方向递增。由于挡风板上设置有导风部,且导风部的高度沿着由下而上的方向递增,因此能够在对空调器内部的空气流动进行反射的过程中,通过导风部对空气的流动方向进行一定角度的调整,使得经过挡风板的导风部导流的气流与直接沿着空调器内部流动的气流能够分布于空调器出风口的上下方向上,使得空调的上下出风口的风速能够均匀,进而保证空调器的出风口出风温度均匀,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挡风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挡风板的另一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表示为:1、板体;2、导风部;3、挡风板;4、壳体;5、室内换热器;6、出风口;7、风机安装腔;8、换热腔;9、支撑部;10、内侧面。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参见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空调柜机,其包括壳体4’以及设置在壳体4’内的挡风板3’,壳体4’还包括出风口6’,挡风板3’的迎风面为导风面,该导风面为竖直平面。该种空调柜机一般存在出风口出风不均的问题,出风格栅上导风板最上一格风速与最下一格相差较大,具体测试数据如下表:由于出风不均问题,导致出风温度存在偏差,导风板最下一格与最上出风温度差距较大,最下一格吹冷风,具体测试数据如下表:由上述两个表格可知,现有技术中的空调柜机,均存在出风口的上下两侧出风不均,且上下两侧出风温度偏差较大的问题,这就导致空调器在制热时有吹冷风的可能,使得用户使用时体验较差,容易造成用户投诉。图1中的L1’为从离心风机系统甩出来的空气经挡风板3’反射的空气流动路径,L2’为从离心风机系统甩出来的空气不经挡风板3’反射的空气流动路径,从图中可以看出,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沿着L2’流动的空气,从离心风机系统甩出来经过蒸发器部件后,进行换热后吹到挡风板3’上面,经过挡风板3’的反射,二次换热;此时已经处于出风口6’上方,再经过后板的二次反射,空气通过上端的出风口6’离开;而不经挡风板3’反射的空气直接流动至壳体4’的顶板位置处,然后在顶板的作用下从上端的出风口6’处流出,从而导致出风口6’上方的风速比下方要高,出风温度同样如此。基于上述问题,申请人特提出本方案。结合参见图2和3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挡风板包括板体1和设置在板体1内侧的导风部2,导风部2凸出于板体1的内侧面10,且凸出的高度沿着由下而上的方向递增。其中板体1的内侧是指板体1的迎风侧,也即板体1背离出风口6的一侧。由于挡风板的板体1上设置有导风部2,且导风部2的高度沿着由下而上的方向递增,因此能够在对空调器内部的空气流动进行反射的过程中,通过导风部2对空气的流动方向进行一定角度的调整,使得经过板体1上的导风部2导流的气流与直接沿着空调器内部流动的气流能够分布于空调器出风口的上下方向上,使得空调的上下出风口的风速能够均匀,进而保证空调器的出风口出风温度均匀,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导风部2包括导风板,导风板从板体1的内侧面10向着远离内侧面10的方向斜向上延伸。图2中的L1为从离心风机系统甩出来的空气经挡风板3的导风部反射的空气流动路径,L2为从离心风机系统甩出来的空气不经挡风板3的导风部反射的空气流动路径。当空气沿着L1路径流动时,在增加导风板之后,导风板可以形成下压的导风面,因此,当风机送出的空气流经导风面时,会在导风面的反射作用下下压,从而降低空气的反射高度,当空气经后板进行二次反射时,可以从出风口6的下侧位置流出,而沿着L2路径直接沿着空调器内部流动的气流会从出风口6的上侧位置流出,从而通过L1路径的空气能够提高出风口下侧的风速,使得出风口的上下两侧的风速的差距变小或者一致,使得出风口的出风速度更加均匀,进而保证出风口上下出风温度更加均匀一致,获得更佳的出风效果。导风部2也可以为非板状结构,例如楔形块或者是厚度不均的弧形块等能够形成下压的导风面的结构。导风板包括位于导风板远离板体1一侧的导风面,导风面为平面、弧面或波纹面,只要能够对到达导风面的气流进行下压,降低经后板反射后的空气的流动位置,使得反射气流能够更多地向着出风口下侧分配即可。导风面与板体1的内侧面10之间的夹角为7°到10°,从而可以保证导风面具有良好的倾斜角度,能够对反射气流的角度调整更加合理,既保证反射气流主要从出风口下侧流出,又避免反射气流过多受到挡风板的阻挡而无法正常流出,提高反射气流的出风效果。导风面为弧面时,弧面为内凹弧面,能够进一步调整气流的反射角度,使得气流反射至后板时具有更加良好的反射角度,可以在出风口处形成更加均匀的出风效果,进一步提高出风均匀度,提高温度均匀度。导风板相对于板体1之间的夹角可调,可以使得导风板根据风机的出风速度进行角度的调整,从而提高导风板的适应性,保证导风板能够适用于不同状况的空调送风,使得各种类型的空调出风口上下侧出风均能够更加均匀。结合参见图4所示,板体1的内侧面10包括凹面部,凹面部和导风部2沿气流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可以保证导风部2具有较大的导风面,对气流形成更大面积的导风,进一步提高导风部2的导风效果。板体1的内侧面10采用凹面部,能够增大风腔容积,提高出风能力。在采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后,出风口的风速情况如下表所示:出风口温差情况如下表所示:从两个表格中可以看出,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导风板最下一格的风速提升了一倍,风速改善明显,风速更加均匀。此外,出风口处的最大温差由原来的13.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挡风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体(1)和设置在所述板体(1)内侧的导风部(2),所述导风部(2)凸出于所述板体(1)的内侧面(10),且凸出的高度沿着由下而上的方向递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挡风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体(1)和设置在所述板体(1)内侧的导风部(2),所述导风部(2)凸出于所述板体(1)的内侧面(10),且凸出的高度沿着由下而上的方向递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2)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从所述板体(1)的内侧面斜向上延伸,延伸方向为远离所述内侧面(10)的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挡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包括位于所述导风板远离所述板体(1)一侧的导风面,所述导风面为平面;或,所述导风面为弧面;或,所述导风面为波纹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挡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面与所述板体(1)的内侧面(10)之间的夹角为7°到10°。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挡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面为弧面时,所述弧面为内凹弧面。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义庚杨乐王美黄锦伦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