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粒径微塑料样品同步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574975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7 23: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粒径微塑料样品同步分离装置,包括由上向下设置的入料杯、多级过滤分离装置、接收瓶和抽吸泵,所述入料杯下端与多级过滤分离装置上端可拆卸密封连接;多级过滤分离装置下端与接收瓶口可拆卸密封连接;所述接收瓶设置抽吸管,抽吸泵与抽吸管连接。所述多级滤网分离装置包括至少两级滤网装置,每一级滤网装置包括竖直桶壁,竖直桶壁的下端设置有滤网桶底。所述上一级竖直桶壁下端与下一级竖直桶壁上端可拆卸密封连接。所述上一级滤网桶底的滤网孔径大于下一级的滤网桶底的滤网孔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粒径微塑料样品同步分离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环境污染监测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江河湖海的水中微塑料污染的监测采样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微塑料(Microplastics)是指直径不大于5mm的塑料微粒,已成为国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2014年,首届联合国环境大会(UNEP1)首次将微塑料污染列入全球亟待解决的十大环境问题之一。2015年,UNEP2将海洋微塑料列入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第二大科学问题,并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成为全球科学家共同关注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水体中的微塑料主要来源于人类使用含有微塑料颗粒产品导致微塑料进入环境和大块塑料垃圾分解或破碎成微小颗粒进入环境。其中,个人护理品中添加的塑料微珠(Microbeads)就是水体微塑料的环境直接来源之一。在一些个人洗漱品如沐浴乳、洗面奶、牙膏以及一些化妆品如眼影、睫毛膏、保湿霜等个人护理品中,生产过程中人为添加以聚乙烯和聚丙烯材质为主的塑料微珠。个人洗漱后,废水中塑料微珠通过下水道进入污水厂。由于塑料微珠体积小、密度轻、数量多,以当前污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很难有效去除这些塑料微珠,而绝大部分塑料微珠会进入自然水体,最终汇入海洋而长久存在,进而通过食物链对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甚至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大块塑料垃圾在降解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塑料微粒,这些塑料微粒通过垃圾、土壤及地表水循环途径进入江河湖海水域中,造成微塑料污染。由于上述情形,需要对水体中的微塑料形态、浓度等进行研究,就需要我们根据需要,采集水体中的微塑料样品,并检测微塑料的含量,为水体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微塑料污染治理提供检测数据。由于微塑料颗粒污染的检测起步较晚,采集设备和采集方法上还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采集设备也是比较原始和落后,比如水体中的微塑料颗粒采集便是一个值得改进的问题。目前水体中微塑料样品采集一般是使用一种简易网袋来实现,这种网袋需要一定的孔径,放置在水流方向上,用于采集富集水中的微塑料颗粒,根据微塑料颗粒的量来确定水体中微塑料的含量。但是这种网袋都是固定孔径的单一网袋,如同浮游生物扑集装置,只能采集粒径大于网袋孔径的全部微粒物质,不能将微粒物质进行分级筛选,因而也就不能及时的检测出水中不同粒径的微塑料颗粒的含量。也不利于对水体微塑料污染程度进行科学评价。有时使用上述简单的网贷收集的微塑料颗粒需要进行进一步分离,以分析不同微塑料颗粒的含量。因为经过这种方法取得的微塑料颗粒仍是诸多粒径的微塑料颗粒的组合,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离,分离时一般在单级滤网上加水进行的,每分离一种范围的粒径,就的进行一次分离操作,在微塑料颗粒的分离时并没有适合的装置进行同步分离,造成分离效率低下。另外,对于一些场合还需要将水样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离测定。鉴于上述情形,本技术设计人设计了一款可以同步分离多种粒径微塑料颗粒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粒径微塑料样品同步分离装置。可以同时分离不同粒径的微塑料颗粒,提高检测效率。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通过设置多级滤网装置组合,各级之间使用不同过滤孔隙孔径大小的滤网,通过抽吸方式使微塑料颗粒分级过滤截留到相应孔径的滤网上,实现分离的目的。本技术的多粒径微塑料样品同步分离装置,包括由上向下设置的入料杯、多级滤网分离装置、接收瓶和抽吸泵,所述入料杯下端与多级滤网分离装置上端可拆卸密封连接。多级滤网分离装置下端与接收瓶口可拆卸密封连接。所述接收瓶设置抽吸管,抽吸泵与抽吸管连接。所述多级滤网分离装置包括至少两级滤网装置,每一级滤网装置包括竖直桶壁,竖直桶壁的下端设置有滤网桶底;所述上一级竖直桶壁下端与下一级竖直桶壁上端可拆卸密封连接;所述上一级滤网桶底的滤网孔径大于下一级的滤网桶底的滤网孔径。上述所述的多粒径微塑料样品同步分离装置中,所述的多级滤网分离装置为两级以上组合而成,滤网桶底的滤网孔径由上到下依次减小。上述所述的多粒径微塑料样品同步分离装置中,所述竖直桶壁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接口装置,上一级竖直桶壁的下端接口装置与下一级竖直桶壁的上端接口装置组合密封连接。上述所述的多粒径微塑料样品同步分离装置中,所述的组合密封连接是卡块卡口连接、内外螺纹连接、旋转卡口连接或者插拔锁紧连接其中之一,并在所述连接面处设置密封圈。上述所述的多粒径微塑料样品同步分离装置中,所述入料杯上端开口,在入料杯开口处设置防尘盖,防尘盖上设置进水管。本技术设置了由上向下依次连接的入料杯、多级滤网分离装置、接收瓶,并设置抽吸泵。欲分离的混合微塑料颗粒的水样自入料杯加入,在抽吸泵的抽吸作用下,微塑料颗粒会顺水而下,将不同粒径的微塑料颗粒截留在相应的滤网装置上。从而实现多粒径的微塑料颗粒的同步分离。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分离装置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多级滤网分离装置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1为防尘盖;2为入料杯;3为多级滤网分离装置;4为竖直桶壁;5为连接装置;6为滤网桶底;7为抽吸管;8为接收瓶。9为多级滤网装置上端;10为第一级竖直桶壁;11为第一级滤网桶底;12为第二级竖直桶壁;13为第二级滤网桶底;14为第三级竖直桶壁;15为第三级滤网桶底;16为多级滤网装置下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出详细说明,但该说明仅限于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详细解释,不用于限定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是本技术的多粒径微塑料样品同步分离装置剖面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设置三级不同粒径的滤网装置组合而成的微塑料样品同步分离装置,进而实现不同粒径的微塑料样品同步分离。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装置中,主要设置有由上向下依次设置的入料杯2、多级滤网分离装置3和接收瓶8。其中设置一喇叭形的入料杯2,该入料杯2的上端大开口状态,用于向杯内加入要分离的含有混合粒径的微塑料颗粒的水样。为了防止灰尘的干扰,还在该入料杯2开口设置一防尘盖1,防尘盖1上设有进水管,用于引入清水。多级滤网分离装置3的上端与入料杯2下端通过卡口和卡块结构进行连接,在连接面处设置密封圈,以实现密封连接。如图2所示,多级滤网装置包括三级滤网,其中第一级滤网由第一级竖直桶壁10、第一级滤网桶底11构成;第二级滤网由第二级竖直桶壁12、第二级滤网桶底13构成;第三级滤网由竖直桶壁14、第三级滤网桶底15构成。其中第一级竖直桶壁10的下端与第二级竖直桶壁12的上端以卡口卡块的形式密封连接;第二级竖直桶壁12的下端与第三级竖直桶壁14的上端以卡口卡块的形式密封连接。如图2所示,上述的滤网之间的连接装置为设置在竖直桶壁上的上端的卡合凹口和设置在竖直桶壁下端的卡合凸块,图中未以标号标出。当卡合凹口和卡合凸块卡合时便将上下两级滤网组合在一起。为了实现密封连接,需要在两级竖直桶壁之间的连接面处设置密封圈(图中未绘出,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之所以设置卡合凸块和卡合凹口配合的结构,是为了在该多级过滤装置上可以随意组合竖直桶壁和滤网桶底,实现级数的增加或者滤网孔径的选择。上述的整体多级滤网装置3中三级滤网桶底的过滤孔径是不同的,具体设置时根据要分离的微塑料颗粒的粒径范围进行选择。第一级滤网桶底的滤网孔径最大,第三级的滤网孔径最小,第二级的滤网孔径位于二者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粒径微塑料样品同步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向下设置的入料杯、多级过滤分离装置、接收瓶和抽吸泵,所述入料杯下端处与多级过滤分离装置上端可拆卸密封连接;多级过滤分离装置下端与接收瓶口可拆卸密封连接;所述接收瓶设置抽吸管,抽吸泵与抽吸管连接;所述多级滤网分离装置包括至少两级滤网装置,每一级滤网装置包括竖直桶壁,竖直桶壁的下端设置有滤网桶底;所述上一级竖直桶壁下端与下一级竖直桶壁上端可拆卸密封连接;所述上一级滤网桶底的滤网孔径大于下一级的滤网桶底的滤网孔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粒径微塑料样品同步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向下设置的入料杯、多级过滤分离装置、接收瓶和抽吸泵,所述入料杯下端处与多级过滤分离装置上端可拆卸密封连接;多级过滤分离装置下端与接收瓶口可拆卸密封连接;所述接收瓶设置抽吸管,抽吸泵与抽吸管连接;所述多级滤网分离装置包括至少两级滤网装置,每一级滤网装置包括竖直桶壁,竖直桶壁的下端设置有滤网桶底;所述上一级竖直桶壁下端与下一级竖直桶壁上端可拆卸密封连接;所述上一级滤网桶底的滤网孔径大于下一级的滤网桶底的滤网孔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粒径微塑料样品同步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级滤网分离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瑞志邓义祥安立会孟庆佳路景钫齐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