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球杆前支及其撞球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7476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7 2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前支及其撞球杆,所述撞球杆前支包括:外管及内置件。所述外管包括击球端及相对设置的组接端,所述组接端用于组接于撞球杆的后把,所述击球端与所述组接端之间沿着轴向设有容置空间;所述内置件具有一定长度并设置于容置空间,且内置件的外缘与外管的内缘相互配合。鉴于此,撞球杆前支非单一构件,以增加控球稳定性,进而达到良好的击球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撞球杆前支及其撞球杆
本技术涉及一种撞球杆,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前支及其撞球杆。
技术介绍
一般撞球杆是由前支(shaft)及后把(butt)组接而成,具有方便携带的功效。然而撞球杆大致都以木材制成,然而木材内的纤维纹理并非均匀,且木材又有朝向阳光和背向阳光生长的两个方向特性,进行造成不同的取材木质不同,这样制作出来的撞球杆的控球效果就无法一致,同时因木材有明显的纹理和毛细孔,更容易因气候影响而使撞球杆的后把段的质量产生变化,故使得稳定性就会偏差。另外,也有两片以上构成的撞球杆,但其受天气的影响,稳定性仍不佳,因此所述撞球杆弹性也相对较差一些。为了克服前述的问题,市售的撞球杆有采用碳纤维复合材质来制成,具有不易变形的优点,但是此种撞杆球相较于木材质的撞球杆而言,过于刚性而不好控球。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前支及其撞球杆,所述撞球杆前支利用内置件穿设于外管内,以使撞球杆前支并非采用单一构件,从而能避免气候造成的变化问题,提供撞球杆控球的稳定性。一种撞球杆前支,包括:一种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前支,其中,所述撞球杆前支包括:外管,所述外管包括:击球端及相对设置的组接端,所述组接端用于组接所述撞球杆的后把,所述击球端与所述组接端之间沿着轴向设有容置空间;内置件,所述内置件具有一定长度,并且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内置件的外缘与所述外管的内缘相互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根据上述的撞球杆前支,其中,所述撞球杆前支还包括:击球组件,所述击球组件与所述击球端相结合,所述击球组件包括皮头及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套设于所述击球端,所述皮头设置在所述固定环端部且与所述击球端相对。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根据上述的撞球杆前支,其中,所述撞球杆前支还包括:中间件,所述中间件设置在所述皮头及所述固定环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根据上述的撞球杆前支,其中,所述外管为组合管,所述组合管由多个单体环设组成,所述外管的内缘与所述内置件的外缘为圆形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根据上述的撞球杆前支,其中,所述内置件的横截面为实心圆或中空圆。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根据上述的撞球杆前支,其中,所述内置件至少一端设有端部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根据上述的撞球杆前支,其中,所述端部件为实心状聚胺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根据上述的撞球杆前支,其中,所述内置件的材质为碳纤维构成的实心结构或管状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根据上述的撞球杆前支,其中,所述内置件为两个,并且向上隔开设置在所述外管的轴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根据上述的撞球杆前支,其中,所述撞球杆前支还包括:填充件,所述填充件设置在所述击球端与所述内置件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根据上述的撞球杆前支,其中,所述填充件为实心状聚胺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一种撞球杆,其中,所述撞球杆包括后把,所述后把与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撞球杆前支螺接。鉴于此,本技术的撞球杆前支采用组合式而非单一构件,使得整体不易受气候影响而产生质变,以增加撞球杆的直度及弹性,有利于撞球中的控球稳定性,达到良好的击球效果。上述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前支及其撞球杆,通过独权中的技术特征进行推导,能够达到对应
技术介绍
中的技术问题的有益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撞球杆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分解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横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横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横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分解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横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横剖面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第六实施例横剖面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第七实施例分解剖面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第八实施例分解剖面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第九实施例分解剖面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第十实施例分解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为本技术为一种可增加控球稳定性的撞球杆前支100的第一实施例,所述撞球杆前支100用以组接撞球杆1的后把2。其中,撞球杆前支100包括外管10及内置件20,外管10具有击球端11及相对设置的组接端12,组接端12与后把2相互螺接而组成撞球杆1。外管10的击球端11与组接端12之间沿着轴向设有容置空间13,容置空间13从组接端12朝击球端11方向渐缩,并供内置件20填充设置,外管10的内缘与内置件20的外缘为圆形配合。其中,外管10在本实施例中为木材质制的单一中空管。在其他实施例中,外管10为木材质制的组合管,所述组合管由多个单体环设组成,如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例,外管10为两个半圆单体组成,如图5所示的第三实施例,外管10为四个单体组成圆形中空管。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外管10的单体数量亦可为5个、6个、7个或是更多个以上。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击球组件30,所述击球组件30结合设置在击球端11。击球组件30包括皮头31及固定环32,固定环32套设在击球端11,而皮头31设置在固定环32端部且相对设置在击球端11。击球组件30还包括中间件33,所述中间件33设置在皮头31及所述固定环32之间,透过中间件33设置在皮头31与固定环32之间,从而能够增加撞球杆1击球的强度,也使得外管10不致于在强力的击球中破裂或损坏。前述的内置件20在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横截面为中空圆,且内置件20的材质为碳纤维或是其他非金属材质。另外,内置件20至少一端设有一端部件21,当内置件20为中空管时,端部件21则塞入内置件20的端部固定。在图2中,内置件20的端部件21设置在邻近外管10的组接端12,且端部件21为聚胺酯,以增加击球的弹性。鉴于此,本技术中撞球杆前支100由内置件20穿设在外管10内,且内置件20采用碳纤维或是其他非金属材质,因此可增加撞球杆前支100的直度、硬度及弹性,以达到击球与控球的稳定性,且不易受气候影响而产生质量变化。如图6及图7所示,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不同在于,内置件20横截面为实心圆,且外管10为单一中空管与内置件20圆形配合。如图8所示,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所述内置件20横截面为实心圆,而外管10为两个半圆单体组成。如图9所示,为本技术第六实施例,所述内置件20横截面为实心圆,而外管10为四个单体组成圆形中空管。如图10所示,为本技术第七实施例,其中,内置件20为两个,且横截面为中空圆,并向上隔开设置在外管10的轴上。在本实施例中,外管10具有止挡部14,将容置空间13隔开成两个,使其彼此不连通,以供两个内置件20分别设置在容置空间13内部。当外管10为单一中空管,止挡部14则为外管10的一部分,而当外管10为多单体组成,止挡部14则由所述的单体共同构成。更特别的是每一个内置件20的两端均设置有前述的端部件21,每一个内置件20邻近于止挡部14的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撞球杆前支,其特征在于,所述撞球杆前支包括:外管,所述外管包括:击球端及相对设置的组接端,所述组接端用于组接所述撞球杆的后把,所述击球端与所述组接端之间沿着轴向设有容置空间;内置件,所述内置件具有一定长度,并且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内置件的外缘与所述外管的内缘相互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撞球杆前支,其特征在于,所述撞球杆前支包括:外管,所述外管包括:击球端及相对设置的组接端,所述组接端用于组接所述撞球杆的后把,所述击球端与所述组接端之间沿着轴向设有容置空间;内置件,所述内置件具有一定长度,并且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内置件的外缘与所述外管的内缘相互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撞球杆前支,其特征在于,所述撞球杆前支还包括:击球组件,所述击球组件与所述击球端相结合,所述击球组件包括皮头及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套设于所述击球端,所述皮头设置在所述固定环端部且与所述击球端相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撞球杆前支,其特征在于,所述撞球杆前支还包括:中间件,所述中间件设置在所述皮头及所述固定环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撞球杆前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为组合管,所述组合管由多个单体环设组成,所述外管的内缘与所述内置件的外缘为圆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山辉
申请(专利权)人:台全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