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株式会社IHI专利>正文

增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59715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4 23:50
增压器具备:轴承外壳(2)、即外壳;配设于外壳并具有推力轴承面(7j)的轴承(7);以及划分壁部(24),该划分壁部组装于外壳,设置有倾斜面(24c),该倾斜面位于推力轴承面(7j)的径向外侧,至少延伸至比推力轴承面(7j)靠铅垂上侧,并相对于与主轴(8)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倾斜。

Supercharger

The supercharger has: a bearing housing (2), that is, a housing; a bearing (7) equipped with a thrust bearing surface (7j); and a partition wall (24), which is assembled in the housing and has an inclined surface (24c), which is located at the radial outer side of the thrust bearing surface (7j), extending at least to the vertical side of the specific thrust bearing surface (7j). It inclines in the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spindle (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增压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具有推力轴承面的轴承的增压器。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主轴旋转自如地被枢轴支撑于轴承外壳的增压器。在主轴的一端设置有涡轮叶轮。在主轴的另一端设置有压缩机叶轮。将这种增压器连接于发动机。涡轮叶轮利用从发动机排出的尾气旋转。通过涡轮叶轮的旋转,压缩机叶轮通过主轴旋转。这样,增压器伴随压缩机叶轮的旋转压缩空气,并输送到发动机。在增压器上搭载形成有推力轴承面的轴承。推力轴承面受到作用于主轴的推力负荷。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全浮轴承的端面成为推力轴承面。推力轴承面受到来自设置在主轴上的隔油部件的推力负荷。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在隔油部件的径向外侧设置有划分壁部(盖部件)。划分壁部对从推力轴承面到压缩机叶轮的空间进行划分。通过划分壁部,从推力轴承面飞散的润滑油不会朝向压缩机叶轮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4875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对轴承进行了润滑的润滑油从排油口排出。排油口设在划分壁部的下方。但是,若润滑油的油量过于增加,则在划分壁部的下方,从排油口排出前的润滑油的油面上升。因此,希望开发提高排油性的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提高排油性的增压器。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增压器具备外壳、配置于外壳并具有推力轴承面的轴承以及划分壁部,该划分壁部组装于外壳,设置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位于推力轴承面的径向外侧且至少延伸至比推力轴承面靠铅垂上侧,并相对于与主轴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倾斜。倾斜面可以越向轴承侧越向作为径向外侧的方向倾斜。可以具备形成于外壳,与倾斜面在主轴的轴向上对置的槽部。还可以具备排油口,该排油口形成于外壳,位于假想的延长线上,该假想的延长线与倾斜面中的位于比主轴靠铅垂下方的外径端部接触。可以具备从划分壁部中的倾斜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外径壁部、形成于外径壁部中的比主轴的轴心靠铅垂下侧的第一切口部。可以具备密封板部,该密封板部相对于划分壁部在轴承的相反侧隔离地配置。划分壁部及密封板部可以一体形成。可以具备设于划分壁部及密封板部之间的中间部、形成于中间部中的比主轴的轴心靠铅垂下侧的第二切口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提高排油性。附图说明图1是增压器的概略剖视图。图2是抽出了图1的单点划线部分的图。图3是抽出了图1的虚线部分的图。图4(a)是密封划分部件的立体图。图4(b)是从与图4(a)不同的方向观察密封划分部件的立体图。图5是轴承外壳的局部抽出部。图6(a)是从图5中右侧观察轴承外壳的图,图6(b)是从下侧观察图6(a)的虚线部分的立体图。图7是用于说明变形例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其他具体的数值等只不过为用于使专利技术容易理解的示例,在除了特别限定的情况下,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另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关于实质上具有相同的功能、结构的要素,通过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说明。另外,与本专利技术没有直接关系的要素省略图示。图1是增压器C的概略剖视图。下面,将图1所示的箭头L方向作为增压器C的左侧进行说明。将图1所示的箭头R方向作为增压器C的右侧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增压器C构成为具备增压器主体1。该增压器主体1具备轴承外壳2(外壳)。在轴承外壳2的左侧,通过连结机构3连结涡轮外壳4。在轴承外壳2的右侧,通过连结螺栓5连结压缩机外壳6。轴承外壳2、涡轮外壳4、压缩机外壳6一体化。在轴承外壳2的外周面设置有突起2a。突起2a设置在涡轮外壳4附近。突起2a向轴承外壳2的径向突出。另外,在涡轮外壳4的外周面设置有突起4a。突起4a设置在轴承外壳2附近。突起4a向涡轮外壳4的径向突出。轴承外壳2和涡轮外壳4通过连结机构3对突起2a、4a进行型套连结并安装。连结机构3例如由夹持突起2a、4a的G接头构成。在轴承外壳2上形成有轴承孔2b。轴承孔2b在增压器C的左右方向上贯通。在轴承孔2b上设置有轴承7。通过轴承7,旋转自如地枢轴支撑主轴8。在主轴8的左端部组装涡轮叶轮9。涡轮叶轮9旋转自如地收纳在涡轮外壳4上。另外,在主轴8的右端部组装压缩机叶轮10。压缩机叶轮10旋转自如地收纳在压缩机外壳6。在压缩机外壳6上形成有吸气口11。吸气口11向增压器C的右侧开口。吸气口11连接于未图示的空气过滤器上。另外,在通过连结螺栓5连结了轴承外壳2和压缩机外壳6的状态下,形成有扩散流路12。扩散流路12由轴承外壳2和压缩机外壳6的对置面形成。扩散流路12使空气升压。扩散流路12从主轴8的径向内侧向外侧形成为环状。扩散流路12在上述的径向内侧,通过压缩机叶轮10与吸气口11连通。另外,在压缩机外壳6上设置压缩机涡旋流路13。压缩机涡旋流路13是环状。压缩机涡旋流路13位于比扩散流路12靠主轴8的径向外侧。压缩机涡旋流路13与未图示的发动机的吸气口连通。压缩机涡旋流路13也与扩散流路12连通。因此,若压缩机叶轮10旋转,则从吸气口11向压缩机外壳6内吸入空气。所吸入的空气在压缩机叶轮10的叶片间流动的过程中,通过离心力的作用而增速。增速后的空气在扩散流路12及压缩机涡旋流路13中升压。升压后的空气被引导到发动机的吸气口。在涡轮外壳4上形成有排出口14。排出口14向增压器C的左侧开口。排出口14与未图示的尾气净化装置连接。另外,在涡轮外壳4上设置有流路15和涡轮涡旋流路16。涡轮涡旋流路16是环状。涡轮涡旋流路16位于比流路15靠涡轮叶轮9的径向外侧。涡轮涡旋流路16与未图示的气体流入口连通。气体流入口对从未图示的发动机的尾气歧管排出的尾气进行引导。涡轮涡旋流路16还通过上述的流路15与涡轮叶轮9连通。因此,从气体流入口被引导到涡轮涡旋流路16的尾气通过流路15及涡轮叶轮9被引导到排出口14。被引导到排出口14的尾气在其流通过程中使涡轮叶轮9旋转。并且,涡轮叶轮9的旋转力通过主轴8传递到压缩机叶轮10。如上所述,空气通过压缩机叶轮10的旋转力升压,被引导到发动机的吸气口。图2是抽出了图1的单点划线部分的图。如图2所示,在轴承外壳2上形成有油路2c。油路2c从轴承外壳2的外部贯通到轴承孔2b。润滑油从油路2c流入轴承孔2b。在轴承孔2b中配置轴承7。在轴承7的主体部7a上形成有插通孔7b。插通孔7b在主轴8的轴向(以下简称为轴向)贯通。在插通孔7b中插通主轴8。在插通孔7b的内周面7c上形成有两个轴承面7d、7e。轴承面7d、7e在轴向上隔离。主体部7a中的涡轮叶轮9侧(图2中左侧)的端面(后述的推力轴承面7i)从轴承孔2b向涡轮叶轮9侧突出。在推力轴承面7i的径向外侧形成有使润滑油飞散的空间s。空间s在主体部7a的铅垂下方,在轴承7的铅垂下侧与排油口2f侧连通。在此,在空间s中的主体部7a的铅垂上方也可以连通未图示的油路。在该情况下,从未图示的油路向空间s引导润滑油。另外,轴承面7d的一部分从轴承孔2b向涡轮叶轮9侧突出。轴承面7d的一部分位于空间s内(空间s的径向内侧)。在将主体部7a收纳在轴承孔2b的情况下,主体部7a被轴承外壳2覆盖,因此,主体部7a的轴承面7d附近的散热性下降。通过轴承面7d的一部分位于空间s内(空间s的径向内侧),主体部7a中的轴承面7d附近的散热性提高。另外,例如在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压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外壳;配设于上述外壳并具有推力轴承面的轴承;以及划分壁部,该划分壁部组装于上述外壳,设置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位于上述推力轴承面的径向外侧,至少延伸至比上述推力轴承面靠铅垂上侧,并相对于与主轴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倾斜。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3.31 JP 2016-0705601.一种增压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外壳;配设于上述外壳并具有推力轴承面的轴承;以及划分壁部,该划分壁部组装于上述外壳,设置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位于上述推力轴承面的径向外侧,至少延伸至比上述推力轴承面靠铅垂上侧,并相对于与主轴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倾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倾斜面越向上述轴承侧越向作为径向外侧的方向倾斜。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压器,其特征在于,具备槽部,该槽部形成于上述外壳,并与上述倾斜面在上述主轴的轴向上对置。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增压器,其特征在于,具备排油口,该排油口形成于上述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井俊辅金田真一文野谦治采浦宽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IHI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