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衡轮及自平衡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24063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3 2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平衡车,包括车体、前轮组件和后轮组件,所述后轮组件包括驱动装置及平衡轮,所述平衡轮通过连接对称设置在所述平衡轮两侧的驱动装置连接所述车体。该平衡轮包括轮毂及若干呈圆形围绕设置在所述轮毂内的内轮组件,所述内轮组件包括旋转平面与所述轮毂的旋转平面相垂直设置的内轮,所述内轮均凸出设置在所述轮毂外侧以形成平衡轮轮面,所述内轮与所述平衡轮毂之间设置有连接内轮转轴与轮毂转轴的换向传动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平衡轮及自平衡车,使得具有该平衡轮的平衡车在行驶或静止的状态下都能保持平衡,同时缩小其转弯半径并方便在狭小空间掉头,解决纵列式的车轮分布所造成的转弯半径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衡轮及自平衡车
本技术涉及平衡车
,具体说是一种平衡轮及自平衡车。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两轮自平衡车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现有平衡车的结构形式上,其两轮多数是按照共轴横列的分布形式进行设置,轮子除了行驶外,同时还能保持车体的前后平衡。但对两轮自平衡车而言,两个轮子横列分布的结构存在路况适用性低、起步易失衡、行驶动作单调等缺陷。因此,需要一种轮子为采用纵列分布的二轮车(如单车)并令其能实现左右自平衡,以补充现有技术上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上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衡轮及自平衡车,使得具有该平衡轮的平衡车在行驶或静止的状态下都能保持平衡,同时缩小其转弯半径并方便在狭小空间掉头,解决纵列式的车轮分布所造成的转弯半径大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平衡轮,包括平衡轮的轮毂及若干呈圆形围绕设置在所述轮毂内的内轮组件,所述内轮组件包括旋转平面与所述轮毂的旋转平面相垂直设置的内轮,所述内轮的轮面均凸出设置在所述轮毂外侧以形成平衡轮轮面,所述内轮与所述平衡轮毂之间设置有连接内轮转轴与轮毂转轴的换向传动装置;所述换向传动装置的动力输入端对称设置在所述内轮组件的两侧,单侧的所述换向传动装置的动力输入端可进行独立的运动控制。作为优选,所述内轮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内轮转轴两侧的内轮毂,所述内轮毂的外侧设置有轮皮。作为优选,所述换向传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轮转轴上的第一平行齿轮及与所述第一平行齿轮垂直啮合设置的第二平行齿轮、对称设置在所述轮毂转轴上作为所述换向传动装置动力输入端的第一行星齿轮及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垂直啮合设置的第二行星齿轮,所述第二平行齿轮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之间连接有行星齿轮轴。作为优选,所述轮毂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内轮组件两侧的第一轮毂壳体及第二轮毂壳体,所述轮毂与所述内轮组件之间还设置有对称设置在所述内轮组件两侧用于固定所述内轮组件的第一行星架及第二行星架,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对称设置在所述内轮组件两侧的第一轮毂壳体与第一行星架、第二轮毂壳体与第二行星架之间。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行星架及所述第二行星架均设置有一圆形本体,所述本体的边沿外侧上设置有若干用于固定安装所述内轮的连接块,所述本体的边沿内侧对应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第二行星齿轮露出设置在所述通孔外并啮合连接所述第一行星齿轮。一种自平衡车,包括车体、前轮组件和后轮组件,所述后轮组件包括驱动装置及以上所述的平衡轮,所述平衡轮通过连接对称设置在所述平衡轮两侧的驱动装置连接所述车体。作为优选,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及变速箱,所述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变速箱的动力输入端并电连接所述车体内的蓄电池,所述变速箱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平衡轮的轮毂转轴,所述变速箱与所述车体之间连接有减震弹簧套件。作为优选,该自平衡车还包括平衡控制系统,所述平衡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前轮组件中用于控制前轮朝向角度的舵机、设置在所述驱动装置中用于测算后轮转速的计数装置,所述舵机及所述计数装置电连接设置在所述车体内的控制电路板。作为优选,所述计数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变速箱内随齿轮转动的光栅及对应所述光栅设置在变速箱内的光学计数器,所述光学计数器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作为优选,所述变速箱内设置有连接电机的电机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电机齿轮的单个或多个次级齿轮、啮合连接所述次级齿轮并设置在所述轮毂转轴上的末级齿轮;所述光栅设置在所述次级齿轮上,所述变速箱内对应设置有光栅的次级齿轮还设置有离合器。采用上述优选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的平衡轮中设置有垂直行星式驱动轮,即设置在平衡轮轮毂内的若干内轮,将所述内轮凸出设置成平衡轮的轮面;同时在轮毂内设置有换向传动装置,通过对轮毂转轴的控制便能控制内轮的转动,方便平衡轮在行驶或静止的状态下进行平衡调节。2、本技术的平衡车设置有该平衡轮及平衡控制系统,使得平衡车在行驶和静止的状态下都能保持平衡,并且在平衡的状态下继续对内轮进行调节时还具有甩尾动作的功能;通过平衡控制系统的检测与调控可实现平衡车中对平衡轮的自平衡调控,并能缩小平衡车的转弯半径,方便平衡车在狭小的空间掉头。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平衡车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平衡车后轮组件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平衡轮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平衡轮内轮组件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平衡车前轮组件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平衡车舵机安装部分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其中:1-第一壳体;2-第二壳体;3-控制电路板;4-电池箱;005-电池盖;100-后轮组件;200-前轮组件;300-转向装置;101-左变速箱第一壳体;102-左变速箱第二壳体;103-右变速箱第一壳体;104-右变速箱第二壳体;105-轮毂转轴;106-后减震杆;107-后减震套;108-后减震弹簧;111-左电机齿轮;112-左驱动电机;113-左二级齿轮;114-左三级齿轮;115-左四级齿轮;1151-左光栅;116-左光学计数器;117-左四级齿轮离合器;118-左末级齿轮;121-右电机齿轮;122-右驱动电机;123-右二级齿轮;124-右三级齿轮;125-右四级齿轮;1251-右光栅;126-右光学计数器;127-右四级齿轮离合器;128-右末级齿轮;180-平衡轮;181-第一行星架;182-第二行星架;1801-连接块;1802-通孔;183-第一轮毂壳体;184-第二轮毂壳体;185-第一边圈;186-第二边圈;188-第一行星齿轮;190-内轮组件;191-内轮毂;192-轮皮;193-第一平行齿轮;194-第二平行齿轮;195-第二行星齿轮;196-行星齿轮轴;197-内轮转轴;201-前轮;202-挡泥板;203-左轮架;204-右轮架;205-前轮轴;206-前减震杆;207-前减震弹簧套;208-前减震弹簧;209-前轮主架;210-转向主轴;211-前轮主架配件;212-把手;301-转向主架;3011-转向主轴座;302-转向主架配件;303-舵机;304-摆臂;305-转盘;306-缓冲弹簧;307-推拉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平衡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衡轮的轮毂及若干呈圆形围绕设置在所述轮毂内的内轮组件,所述内轮组件包括旋转平面与所述轮毂的旋转平面相垂直设置的内轮,所述内轮的轮面均凸出设置在所述轮毂外侧以形成平衡轮轮面,所述内轮与所述平衡轮毂之间设置有连接内轮转轴与轮毂转轴的换向传动装置;所述换向传动装置的动力输入端对称设置在所述内轮组件的两侧,单侧的所述换向传动装置的动力输入端可进行独立的运动控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衡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衡轮的轮毂及若干呈圆形围绕设置在所述轮毂内的内轮组件,所述内轮组件包括旋转平面与所述轮毂的旋转平面相垂直设置的内轮,所述内轮的轮面均凸出设置在所述轮毂外侧以形成平衡轮轮面,所述内轮与所述平衡轮毂之间设置有连接内轮转轴与轮毂转轴的换向传动装置;所述换向传动装置的动力输入端对称设置在所述内轮组件的两侧,单侧的所述换向传动装置的动力输入端可进行独立的运动控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衡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轮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内轮转轴两侧的内轮毂,所述内轮毂的外侧设置有轮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衡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传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轮转轴上的第一平行齿轮及与所述第一平行齿轮垂直啮合设置的第二平行齿轮、对称设置在所述轮毂转轴上作为所述换向传动装置动力输入端的第一行星齿轮及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垂直啮合设置的第二行星齿轮,所述第二平行齿轮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之间连接有行星齿轮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平衡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内轮组件两侧的第一轮毂壳体及第二轮毂壳体,所述轮毂与所述内轮组件之间还设置有对称设置在所述内轮组件两侧用于固定所述内轮组件的第一行星架及第二行星架,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对称设置在所述内轮组件两侧的第一轮毂壳体与第一行星架、第二轮毂壳体与第二行星架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平衡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架及所述第二行星架均设置有一圆形本体,所述本体的边沿外侧上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祥彬邱良生麻真标
申请(专利权)人:骅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