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边压碳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2340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3 23: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边压碳带,包括超压静电质基质层,所述超压静电质基质层的上表面粘接有第二粘接层,所述第二粘接层上表面粘接有树脂涂层,所述树脂涂层上表面粘接有第一粘接层,所述第一粘接层上表面粘接有硅质增滑层,所述超压静电纸基质层下表面粘接有第三粘接层;通过将原有的强压静电纸基质层进行结构重做,构成横向骨架、纵向骨架及内含腔,使得强压静电基质层层,既能抗静电,又能提高打印出墨效果,同时将原有的硅质增滑层进行结构重组,通过斜向经线及斜向纬线的交织,增加抗拉和抗剪切能力,同时通过硅质填充腔填充的硅质及硅质的覆盖,降低了摩擦力,保证了打印头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边压碳带
本技术涉及边压碳带
,具体为一种边压碳带。
技术介绍
碳带是进行条码打印的主要重要材料,而碳带的质量决定了的打印头的寿命和打印效果,而边压碳带是适用于边压式打印机的碳带,而一般的边压碳带的增滑层采用整体结构,抗拉及抗剪切能力不强,同时采用整体的基质层层,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打印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边压碳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边压碳带,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边压碳带,包括超压静电质基质层,所述超压静电质基质层的上表面粘接有第二粘接层,所述第二粘接层上表面粘接有树脂涂层,所述树脂涂层上表面粘接有第一粘接层,所述第一粘接层上表面粘接有硅质增滑层,所述超压静电纸基质层下表面粘接有第三粘接层,所述第三粘接层下表面粘接油墨层,所述油墨层下表面粘接第四粘接层,所述第四粘接层下表面粘接离型剂层;所述超压静电纸基质层包括横向骨架和纵向骨架,所述横向骨架均匀分布,所述纵向骨架均匀分布在每两个横向骨架之间,所述横向骨架与纵向骨架组合构成内含腔;所述硅质增滑层包括斜织经线与斜织纬线,所述斜织经线与斜织纬线彼此交织,且斜织经线与斜织纬线交织构成硅质填充腔。优选的,所述油墨层包括耐热层、防伪层和热传印油墨层,所述耐热层下表面粘接第一辅助粘接层,所述第一辅助粘接层的下表面粘接防伪层,所述防伪层下表面粘接第二辅助粘接层,所述第二辅助粘接层下表面粘接热传印油墨层。优选的,所述第一粘接层、第二粘接层、第三粘接层与第四粘接层为相同结构粘接层。优选的,所述内含腔位置为交错分布。优选的,所述斜织经线与斜织纬线为垂直交织。优选的,所述第一辅助粘接层与第二辅助粘接层粘接结构相同,且第一辅助粘接层、第二辅助粘接层与第一粘接层粘接结构相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原有的强压静电纸基质层进行结构重做,构成横向骨架、纵向骨架及内含腔,使得强压静电基质层层,既能抗静电,又能提高打印出墨效果,同时将原有的硅质增滑层进行结构重组,通过斜向经线及斜向纬线的交织,增加抗拉和抗剪切能力,同时通过硅质填充腔填充的硅质及硅质的覆盖,降低了摩擦力,保证了打印头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主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超压静电纸基质层结构示意图;图3为硅质增滑层结构示意图;图4为油墨层结构示意图。图中:1、超压静电质基质层,101、横向骨架,102、纵向骨架,103、内含腔,2、第一粘接层,3、硅质增滑层,31、硅质填充腔,32、斜织经线,33、斜织纬线,4、树脂涂层,5、第二粘接层,6、第三粘接层,7、油墨层,71、耐热层,72、第一辅助粘接层,73、防伪层,74、第二辅助粘接层,75、热传印油墨层,8、第四粘接层,9、离型剂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边压碳带,包括超压静电质基质层1,材质易于分解,降低污染同时能够抗静电影响,以及保证打印效果,所述超压静电质基质层1的上表面粘接有第二粘接层5,结合强压静电纸基质层1与树脂涂层4,所述第二粘接层5上表面粘接有树脂涂层4,采用树脂混合石蜡进行喷涂,构成整层结构,使得强压静电纸基质层1能够承载油膜,不易擦除,所述树脂涂层4上表面粘接有第一粘接层2,粘接树脂涂层4与硅质增滑层3,所述第一粘接层2上表面粘接有硅质增滑层3,采用原有涂硅填充构层方式,行程整体增滑层,提高碳带的抗拉、抗剪切及抗摩擦能力,以及保护打印头,所述超压静电纸基质层1下表面粘接有第三粘接层6,粘接油墨层7,所述第三粘接层6下表面粘接油墨层7,进行油墨的存储,及进行打印时油墨的导出,所述油墨层7下表面粘接第四粘接层8,粘接离型剂层9,所述第四粘接层8下表面粘接离型剂层9,采用石蜡构层,进行增滑及离型,避免发生粘连;所述超压静电纸基质层1包括横向骨架101和纵向骨架102,为超压静电纸基质层1的主要支撑结构,所述横向骨架101均匀分布,所述纵向骨架102均匀分布在每两个横向骨架101之间,实现有的承载受力分布,所述横向骨架101与纵向骨架102组合构成内含腔103,进行油墨及油膜的存储和承载;所述硅质增滑层3包括斜织经线32与斜织纬线33,为硅质增滑层3的主要结构,所述斜织经线32与斜织纬线33彼此交织,增加抗拉及抗剪切能力,且斜织经线32与斜织纬线33交织构成硅质填充腔31,进行增滑硅质的填充及覆盖。具体而言,所述油墨层7包括耐热层71、防伪层73和热传印油墨层75,为油墨层7的主要结构,所述耐热层71下表面粘接第一辅助粘接层72,耐热层71避免温度过高导致油墨挥发,第一辅助粘接层72连接耐热层71与防伪层73,所述第一辅助粘接层72的下表面粘接防伪层73,且防伪层为紫外线激发荧光防伪材料层,方便装置进行防伪辨识,所述防伪层73下表面粘接第二辅助粘接层74,粘接防伪层73与热传印油墨层75,所述第二辅助粘接层74下表面粘接热传印油墨层75,通过受热进行油墨的传导,实现喷涂打印。具体而言,所述第一粘接层2、第二粘接层5、第三粘接层6与第四粘接层8为相同结构粘接层,采用相同的粘结蜡质作为粘接材料,降低生产的复杂程度。具体而言,所述内含腔103位置为交错分布,保证喷涂中的均匀性,避免规律分布的集中。具体而言,所述斜织经线32与斜织纬线33为垂直交织,增加抗拉和抗剪切能力。具体而言,所述第一辅助粘接层72与第二辅助粘接层74粘接结构相同,且第一辅助粘接层72、第二辅助粘接层74与第一粘接层2粘接结构相同,降低生产难度。工作原理:使用时,打印头在增滑硅质层3上表面滑动,通过加热,使得强压静电纸基质层1进行油膜的激发,将内含腔103中的油膜击破,使得油墨层7中的热传印油膜层75激发,而后通过离型剂层9落下,实现打印。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边压碳带,包括超压静电质基质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压静电质基质层(1)的上表面粘接有第二粘接层(5),所述第二粘接层(5)上表面粘接有树脂涂层(4),所述树脂涂层(4)上表面粘接有第一粘接层(2),所述第一粘接层(2)上表面粘接有硅质增滑层(3),所述超压静电纸基质层(1)下表面粘接有第三粘接层(6),所述第三粘接层(6)下表面粘接油墨层(7),所述油墨层(7)下表面粘接第四粘接层(8),所述第四粘接层(8)下表面粘接离型剂层(9);所述超压静电纸基质层(1)包括横向骨架(101)和纵向骨架(102),所述横向骨架(101)均匀分布,所述纵向骨架(102)均匀分布在每两个横向骨架(101)之间,所述横向骨架(101)与纵向骨架(102)组合构成内含腔(103);所述硅质增滑层(3)包括斜织经线(32)与斜织纬线(33),所述斜织经线(32)与斜织纬线(33)彼此交织,且斜织经线(32)与斜织纬线(33)交织构成硅质填充腔(3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边压碳带,包括超压静电质基质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压静电质基质层(1)的上表面粘接有第二粘接层(5),所述第二粘接层(5)上表面粘接有树脂涂层(4),所述树脂涂层(4)上表面粘接有第一粘接层(2),所述第一粘接层(2)上表面粘接有硅质增滑层(3),所述超压静电纸基质层(1)下表面粘接有第三粘接层(6),所述第三粘接层(6)下表面粘接油墨层(7),所述油墨层(7)下表面粘接第四粘接层(8),所述第四粘接层(8)下表面粘接离型剂层(9);所述超压静电纸基质层(1)包括横向骨架(101)和纵向骨架(102),所述横向骨架(101)均匀分布,所述纵向骨架(102)均匀分布在每两个横向骨架(101)之间,所述横向骨架(101)与纵向骨架(102)组合构成内含腔(103);所述硅质增滑层(3)包括斜织经线(32)与斜织纬线(33),所述斜织经线(32)与斜织纬线(33)彼此交织,且斜织经线(32)与斜织纬线(33)交织构成硅质填充腔(3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中林薛兵彬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爱宝文仪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