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氟塑离型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2327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3 2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氟塑离型膜,包括离型膜、基膜、环氧树脂层、上聚乙烯层、下聚乙烯层,所述离型膜中间设置有所述基膜,所述基膜上面设置有所述环氧树脂层,所述基膜上方设置有所述上聚乙烯层,所述基膜下方设置有所述下聚乙烯层,所述上聚乙烯层上面设置有上非硅离型层,所述下聚乙烯层下面设置有下非硅离型层,所述上非硅离型层上面设置有上聚酯薄膜,所述下非硅离型层下面设置有下聚酯薄膜,所述上聚酯薄膜上面设置有上保护层,所述下聚酯薄膜上面设置有下保护层,所述上保护层上面设置有上氟塑膜层,所述下保护层上面设置有下氟塑膜层。有益效果在于:该氟塑离型膜结构简单,防静电,防粘能力强,环保,节约资源,结构性强,不易形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氟塑离型膜
本技术涉及离型膜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氟塑离型膜。
技术介绍
离型膜,又称剥离膜、隔离膜、分离膜、阻胶膜、离形膜、薄膜、塑料薄膜、掩孔膜、硅油膜、硅油纸、防粘膜、型纸、打滑膜、天那纸、离型纸。通常情况下为了增加塑料薄膜的离型力,会将塑料薄膜做等离子处理,或涂氟处理,或涂硅离型剂于薄膜材质的表层上,如PET、PE、OPP,等等;让它对于各种不同的有机压感胶(如热融胶、亚克力胶和橡胶系的压感胶)可以表现出极轻且稳定的离型力。根据不同所需离型膜离型力,隔离产品胶的粘性不同,离型力相对应调整,使之在剥离时达到极轻且稳定的离型力。目前人们使用的离型膜主要存在结构复杂,不抗静电,防粘能力弱,不环保,浪费资源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氟塑离型膜。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氟塑离型膜,包括离型膜、基膜、环氧树脂层、上聚乙烯层、下聚乙烯层,所述离型膜中间设置有所述基膜,所述基膜上面设置有所述环氧树脂层,所述基膜上方设置有所述上聚乙烯层,所述基膜下方设置有所述下聚乙烯层,所述上聚乙烯层上面设置有上非硅离型层,所述下聚乙烯层下面设置有下非硅离型层,所述上非硅离型层上面设置有上聚酯薄膜,所述下非硅离型层下面设置有下聚酯薄膜,所述上聚酯薄膜上面设置有上保护层,所述下聚酯薄膜上面设置有下保护层,所述上保护层上面设置有上氟塑膜层,所述下保护层上面设置有下氟塑膜层,所述上氟塑膜层上面设置有抗静电层,所述抗静电层上面设置有聚酰胺树脂,所述抗静电层上方设置有抗静电剂,所述下氟塑膜层上面设置有防粘层,所述防粘层上面设置有丙烯酸有机硅共聚物。上述结构中,所述离型膜上面设置有所述环氧树脂层,复合性强,比较稳定,所述上聚乙烯层和所述下聚乙烯层可以使所述离型膜不易形变,所述上氟塑膜层和所述下氟塑膜层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所述抗静电层可以防止静电,所述防粘层可以防止粘黏。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效果,所述基膜与所述环氧树脂层通过粘胶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效果,所述上非硅离型层涂覆在所述上聚乙烯层上面。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效果,所述下非硅离型层涂覆在所述下聚乙烯层上面,所述上聚酯薄膜涂覆在所述上非硅离型层上面。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效果,所述下聚酯薄膜涂覆在所述下非硅离型层上面,所述上保护层与所述上聚酯薄膜通过粘胶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效果,所述下保护层与所述下聚酯薄膜通过粘胶连接,所述上氟塑层膜涂覆在所述上保护层上面。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效果,所述下氟塑层膜涂覆在所述下保护层上面。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效果,所述抗静电层与所述聚酰胺树脂通过粘胶连接,所述抗静电剂涂覆在所述抗静电剂上方。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效果,所述防粘层与所述下氟塑膜层通过粘胶连接,所述丙烯酸有机硅共聚物涂覆在所述防粘层上。有益效果在于:该氟塑离型膜结构简单,防静电,防粘能力强,环保,节约资源,结构性强,不易形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所述一种氟塑离型膜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一种氟塑离型膜的基膜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一种氟塑离型膜的抗静电层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离型膜;2、基膜;3、环氧树脂层;4、上聚乙烯层;5、下聚乙烯层;6、上非硅离型层;7、下非硅离型层;8、上聚酯薄膜;9、下聚酯薄膜;10、上保护层;11、上氟塑膜层;12、下保护层;13、下氟塑膜层;14、抗静电层;15、抗静电剂;16、聚酰胺树脂;17、防粘层;18、丙烯酸有机硅共聚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3所示,一种氟塑离型膜,包括离型膜1、基膜2、环氧树脂层3、上聚乙烯层4、下聚乙烯层5,离型膜1中间设置有基膜2,基膜2上面设置有环氧树脂层3,环氧树脂层3起到稳定效果,基膜2上方设置有上聚乙烯层4,基膜2下方设置有下聚乙烯层5,上聚乙烯层4和下聚乙烯层5使离型膜1不易形变,上聚乙烯层4上面设置有上非硅离型层6,下聚乙烯层5下面设置有下非硅离型层7,上非硅离型层6上面设置有上聚酯薄膜8,下非硅离型层7下面设置有下聚酯薄膜9,上聚酯薄膜8上面设置有上保护层10,下聚酯薄膜9上面设置有下保护层12,上保护层10上面设置有上氟塑膜层11,下保护层12上面设置有下氟塑膜层13,上氟塑膜层11和下氟塑膜层可以起到保护作用,13上氟塑膜层11上面设置有抗静电层14,抗静电层14上面设置有聚酰胺树脂16,抗静电层14上方设置有抗静电剂15,抗静电剂15可以防静电,下氟塑膜层13上面设置有防粘层17,防粘层17上面设置有丙烯酸有机硅共聚物18,丙烯酸有机硅共聚物18可以防止粘黏。上述结构中,离型膜1上面设置有环氧树脂层3,复合性强,比较稳定,上聚乙烯层4和下聚乙烯层5可以使离型膜1不易形变,上氟塑膜层11和下氟塑膜层13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抗静电层14可以防止静电,防粘层17可以防止粘黏。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效果,基膜2与环氧树脂层3通过粘胶连接,上非硅离型层6涂覆在上聚乙烯层4上面,下非硅离型层7涂覆在下聚乙烯层5上面,上聚酯薄膜8涂覆在上非硅离型层6上面,下聚酯薄膜9涂覆在下非硅离型层7上面,上保护层10与上聚酯薄膜8通过粘胶连接,下保护层12与下聚酯薄膜9通过粘胶连接,上氟塑膜层11涂覆在上保护层10上面,下氟塑膜层13涂覆在下保护层12上面,抗静电层14与聚酰胺树脂16通过粘胶连接,抗静电剂15涂覆在抗静电剂15上方,防粘层17与下氟塑膜层13通过粘胶连接,丙烯酸有机硅共聚物18涂覆在防粘层17上。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氟塑离型膜,其特征在于:包括离型膜(1)、基膜(2)、环氧树脂层(3)、上聚乙烯层(4)、下聚乙烯层(5),所述离型膜(1)中间设置有所述基膜(2),所述基膜(2)上面设置有所述环氧树脂层(3),所述基膜(2)上方设置有所述上聚乙烯层(4),所述基膜(2)下方设置有所述下聚乙烯层(5),所述上聚乙烯层(4)上面设置有上非硅离型层(6),所述下聚乙烯层(5)下面设置有下非硅离型层(7),所述上非硅离型层(6)上面设置有上聚酯薄膜(8),所述下非硅离型层(7)下面设置有下聚酯薄膜(9),所述上聚酯薄膜(8)上面设置有上保护层(10),所述下聚酯薄膜(9)上面设置有下保护层(12),所述上保护层(10)上面设置有上氟塑膜层(11),所述下保护层(12)上面设置有下氟塑膜层(13),所述上氟塑膜层(11)上面设置有抗静电层(14),所述抗静电层(14)上面设置有聚酰胺树脂(16),所述抗静电层(14)上方设置有抗静电剂(15),所述下氟塑膜层(13)上面设置有防粘层(17),所述防粘层(17)上面设置有丙烯酸有机硅共聚物(1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氟塑离型膜,其特征在于:包括离型膜(1)、基膜(2)、环氧树脂层(3)、上聚乙烯层(4)、下聚乙烯层(5),所述离型膜(1)中间设置有所述基膜(2),所述基膜(2)上面设置有所述环氧树脂层(3),所述基膜(2)上方设置有所述上聚乙烯层(4),所述基膜(2)下方设置有所述下聚乙烯层(5),所述上聚乙烯层(4)上面设置有上非硅离型层(6),所述下聚乙烯层(5)下面设置有下非硅离型层(7),所述上非硅离型层(6)上面设置有上聚酯薄膜(8),所述下非硅离型层(7)下面设置有下聚酯薄膜(9),所述上聚酯薄膜(8)上面设置有上保护层(10),所述下聚酯薄膜(9)上面设置有下保护层(12),所述上保护层(10)上面设置有上氟塑膜层(11),所述下保护层(12)上面设置有下氟塑膜层(13),所述上氟塑膜层(11)上面设置有抗静电层(14),所述抗静电层(14)上面设置有聚酰胺树脂(16),所述抗静电层(14)上方设置有抗静电剂(15),所述下氟塑膜层(13)上面设置有防粘层(17),所述防粘层(17)上面设置有丙烯酸有机硅共聚物(18)。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有洵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泰得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