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量可控的智能动力电池水冷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1700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1 10:53
一种流量可控的智能动力电池水冷板,包括换热箱体,换热箱体的中部安装梯度分流式导流装置,换热箱体的内部设置第一均压空间和第二均压空间,换热箱体为扁平的长方体形壳体,换热箱体内部平行设置数个导向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数个导向板将换热箱体的内侧中部分隔成数个主流道和数个副流道,由于主流道的截面积大于副流道的截面积,主流道和副流道的口部均设置一个流量阀,流量阀能够控制主流道和副流道内部水流的流速,因此,当换热箱体内通入冷却液时,流经主流道内部冷却液的流量会大于流经副流道内部冷却液的流量,因此换热箱体位于主流道处的区域具有更好的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流量可控的智能动力电池水冷板
本技术属于动力电池热管理
,更确切的说是一种流量可控的智能动力电池水冷板。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汽车动力电池的应用变的广泛,顾客对新能源汽车是单次充电的续航能力和充放电响应时间有更加严格的需求。目前汽车动力电池的水冷板的设计是每个流道大小均匀而且水冷板在整个工作周期内的流量都是恒定的,不能在电池放热较高的区域增大冷却液的流量,而在放热较低的区域减小冷却液的流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流量可控的智能动力电池水冷板,能够解决上述的问题。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流量可控的智能动力电池水冷板,包括换热箱体,换热箱体的中部安装梯度分流式导流装置,换热箱体的内部设置第一均压空间和第二均压空间,换热箱体为扁平的长方体形壳体,换热箱体内部平行设置数个导向板,数个导向板将换热箱体的内侧中部分隔成数个流道,流道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均压空间和第二均压空间连通,流道由数个主流道和数个副流道构成,其中,主流道的截面积S1大于副流道的截面积S2,所述主流道和副流道的口部均设置一个流量阀,流量阀能够控制主流道和副流道内部水流的流速。为了进一步实现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还包括水循环装置,水循环装置包括储水箱,换热箱体的一侧连接第一循环管,第一循环管的内部与第一均压空间的内部连通,换热箱体的另一侧连接第二循环管,第二循环管的内部与第二均压空间的内部连通,第一循环管的另一端和第二循环管的另一端均连接储水箱,第一循环管的另一端内部和第二循环管的另一端内部均连接储水箱的内部连通,第一循环管上安装水泵,水泵能够驱动第一循环管内部水流的流动。所述储水箱的外侧安装温控装置,所述温控装置包括控制器,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温度传感器。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利用数个导向板将换热箱体的内侧中部分隔成数个主流道和数个副流道,由于主流道的截面积大于副流道的截面积,因此,当换热箱体内通入冷却液时,流经主流道内部冷却液的流量会大于流经副流道内部冷却液的流量,因此换热箱体位于主流道处的区域具有更好的冷却效果,因此可以使换热箱体根据实际电池的冷却需要,在电池发热较高的区域安置主流道,而在电池发热较低的区域安置副流道,从而使冷却液资源充分的利用,加速电池高发热区域的散热同时降低电池低发热区的冷却液配置。一般情况下电池的中部相对两侧发热较多,我们一般把主流道设置在换热箱体的中部,而将副流道安置在换热箱体的两侧。本技术的第一均压空间和第二均压空间能够使进入流道前的冷却液压力均一,方便主流道和副流道将冷却液合理分配。由于导向板的高度D相同,使主流道的宽度H1大于副流道的宽度H2即可使主流道的截面积S1大于副流道的截面积S2。本技术还具有结构简洁紧凑、制造成本低廉和使用简便的优点。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沿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一种流量可控的智能动力电池水冷板,如图1-图3所示,包括换热箱体1,换热箱体1的中部安装梯度分流式导流装置,换热箱体1的内部设置第一均压空间12和第二均压空间13,换热箱体1为扁平的长方体形壳体,换热箱体1内部平行设置数个导向板2,数个导向板2将换热箱体1的内侧中部分隔成数个流道,流道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均压空间12和第二均压空间13连通,流道由数个主流道3和数个副流道9构成,其中,主流道3的截面积S1大于副流道9的截面积S2,所述主流道3和副流道9的口部均设置一个流量阀20,流量阀20能够控制主流道3和副流道9内部水流的流速。本技术利用数个导向板2将换热箱体1的内侧中部分隔成数个主流道3和数个副流道9,主流道3的截面积大于副流道9的截面积,因此,当换热箱体1内通入冷却液时,流经主流道3内部冷却液的流量会大于流经副流道9内部冷却液的流量,因此换热箱体1位于主流道3处的区域具有更好的冷却效果,因此可以使换热箱体1根据实际电池的冷却需要,在电池发热较高的区域安置主流道3,而在电池发热较低的区域安置副流道9,从而使冷却液资源充分的利用,加速电池高发热区域的散热同时降低电池低发热区的冷却液配置。一般情况下电池的中部相对两侧发热较多,我们一般把主流道3设置在换热箱体1的中部,而将副流道9安置在换热箱体1的两侧。本技术的第一均压空间12和第二均压空间13能够使进入流道前的冷却液压力均一,方便主流道3和副流道9将冷却液合理分配。由于导向板2的高度D相同,使主流道3的宽度H1大于副流道9的宽度H2即可使主流道3的截面积S1大于副流道9的截面积S2。还包括水循环装置,水循环装置包括储水箱,换热箱体1的一侧连接第一循环管4,第一循环管4的内部与第一均压空间12的内部连通,换热箱体1的另一侧连接第二循环管5,第二循环管5的内部与第二均压空间13的内部连通,第一循环管4的另一端和第二循环管5的另一端均连接储水箱,第一循环管4的另一端内部和第二循环管5的另一端内部均连接储水箱的内部连通,第一循环管4上安装水泵6,水泵6能够驱动第一循环管4内部水流的流动。本技术的储水箱内部盛装冷却液,储水箱能够通过水泵6为换热箱体1内部循环供给冷却液。所述储水箱的外侧安装温控装置,所述温控装置包括控制器8,控制器8的输入端连接温度传感器7。本技术的温度传感器7安装在电池的内部,当电池内部过热时,温度传感器7感应到高温并且将温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控制器8,控制器8控制水泵6开启或者加大水泵6的功率,从而对电池进行冷却并提高冷却效率。本技术的控制器8为PLC模块或单片机。所述储水箱的外侧安装风力散热装置,所述风力散热装置包括风机15和数个散热杆10,散热杆10的一端与储水箱的侧壁连接,储水箱为金属壳体,散热杆10为金属杆,风机15吹出的风力能够流经散热杆10。本技术的风力散热装置能够在储水箱内部冷却液温度过高,不足以对电池进行冷却时开启,散热杆10能够吸收储水箱和储水箱内部冷却液的热量,风机15吹出的风能够流经散热杆10能够加速散热杆10的散热,从而加速储水箱和储水箱内部冷却液的散热,散热杆10上连接散热板11。本技术的散热板11能够加速散热杆10的散热。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流量可控的智能动力电池水冷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箱体(1),换热箱体(1)的中部安装梯度分流式导流装置,换热箱体(1)的内部设置第一均压空间(12)和第二均压空间(13),换热箱体(1)为扁平的长方体形壳体,换热箱体(1)内部平行设置数个导向板(2),数个导向板(2)将换热箱体(1)的内侧中部分隔成数个流道,流道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均压空间(12)和第二均压空间(13)连通,流道由数个主流道(3)和数个副流道(9)构成,其中,主流道(3)的截面积S1大于副流道(9)的截面积S2,所述主流道(3)和副流道(9)的口部均设置一个流量阀(20),流量阀(20)能够控制主流道(3)和副流道(9)内部水流的流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流量可控的智能动力电池水冷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箱体(1),换热箱体(1)的中部安装梯度分流式导流装置,换热箱体(1)的内部设置第一均压空间(12)和第二均压空间(13),换热箱体(1)为扁平的长方体形壳体,换热箱体(1)内部平行设置数个导向板(2),数个导向板(2)将换热箱体(1)的内侧中部分隔成数个流道,流道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均压空间(12)和第二均压空间(13)连通,流道由数个主流道(3)和数个副流道(9)构成,其中,主流道(3)的截面积S1大于副流道(9)的截面积S2,所述主流道(3)和副流道(9)的口部均设置一个流量阀(20),流量阀(20)能够控制主流道(3)和副流道(9)内部水流的流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流量可控的智能动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兴华王磊吴中旺赵治国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泽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