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51077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1 07: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包括:显示面板和至少一个致动器;显示面板包括触控检测单元;致动器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夹持设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感层;触控检测单元检测到触控操作时,位于触控操作区域的致动器发生振动。致动器具有结构简洁、振动噪音小、响应速度块、且功耗较低等优点。并且,致动器可以给用户提供丰富的触觉反馈,例如,致动器可以提供不同的振动频率和/或不同的振幅。除此之外,当用户对触控面板进行盲操作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触觉反馈判断触控操作的位置,有利于提高盲操作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以满足不同用户、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带有触控功能的显示产品具有操作简单、快捷、功能丰富、与用户的互动性强等优点,受到用户的青睐。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中,带有触觉反馈功能,即为,当检测到用户的触控操作时,给予用户一定的力学刺激。现有技术中,通过ERM(偏心旋转质量致动器)给用户提供触觉反馈,当检测到用户的触控操作时,ERM使触控显示装置发生震动,从而给予用户力学刺激。然而,现有技术提供的带有触觉反馈功能的触控显示装置中,ERM具有振动噪音大、响应速度慢、功耗高等问题,并且ERM振动形式单调,无法给予用户更加丰富的力学刺激。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装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包括:显示面板和至少一个致动器;显示面板包括触控检测单元;致动器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夹持设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感层;触控检测单元检测到触控操作时,位于触控操作区域的致动器发生振动。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触控装置,包括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触控面板。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的驱动方法,触控面板包括显示面板、至少一个致动器、中央处理模块;显示面板包括触控检测单元;致动器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夹持设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感层;触控检测单元和中央处理模块连接,致动器和中央处理模块连接;驱动方法包括:触控检测单元检测到触控操作时,中央处理模块接收触控操作的位置信息,并且控制所位于触控操作区域的致动器发生振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触控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触控面板中设置了至少一个致动器,致动器具有结构简洁、振动噪音小、响应速度块、且功耗较低等优点。并且,致动器可以给用户提供丰富的触觉反馈,例如,致动器可以提供不同的振动频率和/或不同的振幅。除此之外,当用户对触控面板进行盲操作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触觉反馈判断触控操作的位置,有利于提高盲操作的可靠性。当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附图说明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触控面板中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触控面板中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触控面板中的致动器的一种形变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的触控面板中的致动器的另一种形变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的触控面板中的一种致动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7所示的触控面板中的致动器的一种形变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7所示的触控面板中的致动器的另一种形变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7所示的触控面板中的另一种致动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7所示的触控面板中的又一种致动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7所示的触控面板中的又一种致动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5是沿图14中BB’线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7是沿图16中CC’线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方法中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驱动方法中的触控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包括:显示面板10和至少一个致动器20;显示面板10包括触控检测单元30;致动器20包括第一电极21、第二电极22、以及夹持设置在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之间的电感层23;触控检测单元30检测到触控操作时,位于触控操作区域的致动器20发生振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可以显示图像信息,显示面板10可以使用液晶显示技术、有机发光显示技术、电子纸显示技术或者其他类型的显示技术,本实施例对于显示面板10所使用的显示技术及其具体的结构均不作具体限制。显示面板10可以使用柔性材料制作、为柔性显示面板,当致动器20发生振动时,致动器20可以使柔性显示面板发生较大的形变,容易被用户感知。显示面板10包括触控检测单元30,触控检测单元30用于检测触控操作信息,需要说明的是,触控检测单元30具体的结构可以有多种。下面,本专利技术在此仅示例性的对于触控检测单元30进行说明。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2,图2所示意的显示面板中,触控检测单元为自电容式,具体的,触控检测单元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块301,多个触控电极块301沿行方向和列方向成阵列式排布,每个触控电极块301和一条触控电极线302电连接。图2所示的显示面板在进行触控检测时,触控电极线302向触控电极块301传输触控信号,触控电极块301接收触控信号并且和大地形成对地电容,该对地电容作为基础电容用于检测触控操作。当显示面板发生触控操作时,对应位置处的触控电极块301的基础电容会发生改变,通过计算和分析多个触控电极块301的基础电容变化情况,可以获得触控操作的位置信息。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3,图3所示意的显示面板中,触控检测单元为互电容式,具体的,触控检测单元包括多个触控发射电极303、以及多个触控接收电极304,触控发射电极303沿列方向延伸,多个触控发射电极303沿行方向排布,触控接收电极304沿行方向延伸,多个触控接收电极304沿列方向排布。触控发射电极303和触控接收电极304交叉绝缘。触控发射电极303和触控发射电极线3031电连接,触控接收电极304和触控接收电极线3041电连接。图3所示的显示面板在进行触控检测时,触控发射电极线3031向触控发射电极303传输触控发射信号,触控接收电极线3041向触控接收电极304传输触控接收信号,触控发射电极303和触控接收电极304之间形成互感电容,该互感电容作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和至少一个致动器;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触控检测单元;所述致动器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夹持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电感层;所述触控检测单元检测到触控操作时,位于触控操作区域的所述致动器发生振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和至少一个致动器;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触控检测单元;所述致动器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夹持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电感层;所述触控检测单元检测到触控操作时,位于触控操作区域的所述致动器发生振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还包括承载基板,所述承载基板具有预设的形状;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第二电极靠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所述承载基板位于所述第二电极背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且所述承载基板和所述第二电极相贴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包括至少两个致动器,所述至少两个致动器的所述承载基板的形状不同。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基板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硬度。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基板的材料包括以下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树脂、金属。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至少一个凹槽,所述凹槽开口朝向所述显示面板;所述致动器位于所述凹槽中。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还包括承载基板,所述承载基板具有预设的形状;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第二电极靠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所述承载基板位于所述第二电极背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所述承载基板和所述第二电极相贴合;所述凹槽的形状和所述承载基板的形状相同。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边缘和位于其中的所述致动器的承载基板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d,5mm≤d≤10mm。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材料包括以下材料中的任一种:树脂、金属。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厚度大于所述凹槽的深度,且所述凹槽的深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致动器的厚度;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方向上,且在所述致动器未发生振动时,所述致动器不超出所述第一支撑板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的材料包括以下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氧化铟镓锌、氧化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东丁渊陈东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