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汽液化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50810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1 05: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乏汽液化处理系统,包括热交换器、气液分离器、第一冷却机构、热水收集机构及气体收集机构。热交换器的第一介质进口用于通过第一管路与排汽分汽缸的乏汽排放管相连,热交换器的第一介质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气液分离器的第一进口相连,热交换器的第二介质进口通过第三管路与第一冷却机构的出口相连,热交换器的第二介质出口通过第四管路与第一冷却机构的入口相连。乏汽分离器底部的排液口通过第一水管与热水收集机构相连。气体收集机构设有第一进气口与第一排气口。乏汽分离器顶部的排气口通过第一气管与第一进气口相连。上述的乏汽液化处理系统,不仅能够对乏汽中所存储的能量进行利用,还能够降低乏汽排放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乏汽液化处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乏汽处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乏汽液化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传统的蒸压釜的容积为245m3,蒸压釜内充气有效空间为150m3,工作压力为1.3MPa~1.35MPa,工作温度为194℃左右。蒸压釜进行排汽操作时,先将蒸压釜进行倒汽操作;至各釜内的压力平衡后,再开启主汽源对蒸压釜进行抽汽操作;至蒸压釜内压力为0.8MPa时,关闭阀门停止抽汽操作,打开乏汽排放阀,将蒸压釜内的压力为0.8MPa左右的乏汽直接排放至空气中或直接通入至水池中。如此,蒸压釜内的乏汽中存储的能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且大量乏汽外排过程中噪音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乏汽液化处理系统,它能够较好地利用乏汽中存储的能量,并乏汽外排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较小。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乏汽液化处理系统,包括:热交换器、气液分离器与第一冷却机构,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介质进口用于通过第一管路与排汽分汽缸的乏汽排放管相连,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介质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一进口相连,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二介质进口通过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一冷却机构的出口相连,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二介质出口通过第四管路与所述第一冷却机构的入口相连;热水收集机构,所述乏汽分离器底部的排液口通过第一水管与所述热水收集机构相连;气体收集机构,所述气体收集机构设有第一进气口与第一排气口,所述乏汽分离器顶部的排气口通过第一气管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相连。上述的乏汽液化处理系统,排汽分汽缸中的乏汽经过乏汽排放管排放至第一管路中,由第一管路将乏汽送入至热交换器中,乏汽在热交换器中与第一冷却机构送入的冷介质,例如冷水,进行换热;乏汽换热后进入到气液分离器中,部分乏汽冷却后形成的70℃冷凝水与压力为0.2MPa的剩余部分乏汽进行气液分离,冷凝水由乏汽分离器底部的排液口通过第一水管进入到热水收集机构中,剩余部分乏汽则通过乏汽分离器顶部的排气口由第一气管进入到气体收集机构中。热水收集机构能够将高温冷凝水进行收集,气体收集机构能够将剩余部分乏汽收集后再向外排放,从而不仅能够对乏汽中所存储的能量进行利用,还能够降低乏汽排放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进一步地,所述热交换器包括第一热交换器与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介质进口用于通过所述第一管路与排汽分汽缸的乏汽排放管相连,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介质出口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介质进口相连,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介质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一进口相连;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介质进口通过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一冷却机构的出口相连,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介质出口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二介质进口通过第二管道相连,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二介质出口通过所述第四管路与所述第一冷却机构的入口相连。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冷却机构为横流冷却塔,所述第三管路或所述第四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水泵;所述的乏汽液化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排空管与第一溢流管,所述第一排空管与所述横流冷却塔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一溢流管与横流冷却塔的侧部连通,所述第一排空管与所述第一溢流管并联连接至所述热水收集机构;所述的乏汽液化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一自来水进水管,所述第一自来水进水管通过第一支水管与所述横流冷却塔相连通,所述第一自来水进水管还通过第二支水管与所述第三管路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管路并联连接有旁通管路,所述旁通管路上设置有水环式真空泵。进一步地,所述热水收集机构为水池,所述水池顶部设置有烟囱,所述烟囱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一气管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水池包括高温水池、中温水池与低温水池,所述烟囱端部与所述高温水池顶部相连通,所述第一水管用于将冷凝水排放至所述高温水池内;所述的乏汽液化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三热交换器与第二冷却机构,所述高温水池的排水口通过第二水管与所述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一介质进口相连,所述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一介质出口通过第三水管与所述中温水池相连通,所述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一介质出口通过第四水管与所述低温水池相连通,所述第二水管上设置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一介质进口处设置有温度感应器,所述第三水管上设置有第一电动阀或第一气动阀,所述第四水管上设置有第二电动阀或第二气动阀;所述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二介质进口通过第五水管与所述第二冷却机构的出口相连,所述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二介质出口通过第六水管与所述第二冷却机构的入口相连。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冷却机构为逆流冷却塔,所述第五水管或所述第六水管上设置有第三水泵;所述的乏汽液化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二排空管与第二溢流管,所述第二排空管与所述逆流冷却塔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二溢流管与逆流冷却塔的侧部连通,所述第二排空管与所述第二溢流管并联连接至所述中温池;所述的乏汽液化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二自来水进水管,所述第二自来水进水管通过第三支水管与所述逆流冷却塔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的乏汽液化处理系统还包括引风机,所述引风机的抽风口通过抽风管路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所述引风机的排风口连接排气管道。进一步地,所述抽风管路上设置有空预器。进一步地,所述抽风管路上设置有异味清除装置。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乏汽液化处理系统的简化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的乏汽液化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的乏汽液化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乏汽液化处理系统中热水收集机构及第三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热交换器,11、第一热交换器,12、第二热交换器,20、气液分离器,30、第一冷却机构,31、第一排空管,32、第一溢流管,33、第一自来水进水管,34、第一支水管,35、第二支水管,40、热水收集机构,41、高温水池,411、第二水管,412、第二水泵,42、中温水池,43、低温水池,44、烟囱,45、闪蒸罐,50、气体收集机构,51、应急排放管道,52、排空阀,61、第一管路,62、第二管路,63、第三管路,631、第一水泵,64、第四管路,65、第一水管,66、第一气管,66、第一管道,67、第二管道,68、旁通管路,681、水环式真空泵,70、排汽分汽缸,71、乏汽排放管,72、应急排放乏汽管,80、第三热交换器,81、第三水管,811、第一电动阀,82、第四水管,821、第二电动阀,83、第五水管,831、第三水泵,84、第六水管,90、第二冷却机构,91、第二排空管,92、第二溢流管,93、第二自来水进水管,100、引风机,110、抽风管路,120、排气管道,130、空预器,140、异味清除装置,150、换热水管,160、疏水管,170、排空管,200、温度感应器,300、手动阀,400、电动阀,500、温度感应器,600、压力感应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乏汽液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热交换器、气液分离器与第一冷却机构,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介质进口用于通过第一管路与排汽分汽缸的乏汽排放管相连,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介质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一进口相连,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二介质进口通过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一冷却机构的出口相连,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二介质出口通过第四管路与所述第一冷却机构的入口相连;热水收集机构,所述乏汽分离器底部的排液口通过第一水管与所述热水收集机构相连;气体收集机构,所述气体收集机构设有第一进气口与第一排气口,所述乏汽分离器顶部的排气口通过第一气管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乏汽液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热交换器、气液分离器与第一冷却机构,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介质进口用于通过第一管路与排汽分汽缸的乏汽排放管相连,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介质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一进口相连,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二介质进口通过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一冷却机构的出口相连,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二介质出口通过第四管路与所述第一冷却机构的入口相连;热水收集机构,所述乏汽分离器底部的排液口通过第一水管与所述热水收集机构相连;气体收集机构,所述气体收集机构设有第一进气口与第一排气口,所述乏汽分离器顶部的排气口通过第一气管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液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包括第一热交换器与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介质进口用于通过所述第一管路与排汽分汽缸的乏汽排放管相连,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介质出口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介质进口相连,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介质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一进口相连;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介质进口通过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一冷却机构的出口相连,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介质出口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二介质进口通过第二管道相连,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二介质出口通过所述第四管路与所述第一冷却机构的入口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乏汽液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机构为横流冷却塔,所述第三管路或所述第四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水泵;所述的乏汽液化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排空管与第一溢流管,所述第一排空管与所述横流冷却塔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一溢流管与横流冷却塔的侧部连通,所述第一排空管与所述第一溢流管并联连接至所述热水收集机构;所述的乏汽液化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一自来水进水管,所述第一自来水进水管通过第一支水管与所述横流冷却塔相连通,所述第一自来水进水管还通过第二支水管与所述第三管路相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液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路并联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世勇高剑平蔡志达李泽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发展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广州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