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铁路隧道三块式轨下预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0607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1 04: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速铁路隧道三块式轨下预制结构,包括提前预制的中箱涵及其两侧的边箱涵;所述中箱涵内部空间设置救援通道,用于在隧道紧急工况下旅客的疏散和救援;所述边箱涵内部空间设置风道,用于紧急工况下的通风;所述中箱涵及其两侧的边箱涵底面为弧形,弧度与隧道内轮廓一致,并通过M24螺栓相互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轨下预制结构,减少了现浇施工,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施工速度,有利于提高隧道施工的机械化水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速铁路隧道三块式轨下预制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岩土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速铁路隧道三块式轨下预制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许多国家都把构件预制化作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构件预制化也是施工工厂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工程质量和修建速度、降低成本的主要措施。因此,开展隧道与地下工程支护预制技术的研究极为重要和必要,预制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技术效益同样明显:可大幅度地缩短工期;构件的工厂化预制保证和提高了结构的质量指标,如强度、耐久性以及防腐蚀、防水等性能;消除了现场浇筑混凝土的诸多弊病;提高了地下工程工厂化施工的技术水平,为施工的标准化、模式化提供了条件;尤其改善了隧道与地下工程的施工环境;降低了成本,符合现代绿色环保的要求,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从国内外预制技术的发展现状看,隧道与地下工程支护预制技术主要是从两方面开展的:一是部分预制技术;二是全部预制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盾构法修建的工程中,其中盾构隧道就是装配式衬砌的典型代表。国外在隧道与地下工程预制技术方面发展较快,混凝土预制技术亦被广泛应用在明挖法的隧道结构中。从国内隧道与地下工程预制技术发展来看,预制技术主要应用在盾构法修建的工程中,一般为圆形结构,在铁路隧道和公路隧道中也有应用实例,但装配式结构的研究、应用的实例并不多。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速铁路隧道三块式轨下预制结构,以减少现浇施工,提施工质量和速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速铁路隧道三块式轨下预制结构,包括提前预制的中箱涵及其两侧的边箱涵;所述中箱涵内部空间设置救援通道,用于在隧道紧急工况下旅客的疏散和救援;所述边箱涵内部空间设置风道,用于紧急工况下的通风;所述中箱涵及其两侧的边箱涵底面为弧形,弧度与隧道内轮廓一致,并通过M24螺栓相互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中箱涵及其两侧的边箱涵底部两边设置有高约30mm的凸台,使中箱涵及其两侧的边箱涵与隧道内轮廓之间预留出高约30mm的空隙,所述空隙内填充有水泥基灌浆料。进一步地,所述中箱涵及其两侧的边箱涵底部分别设置有注浆孔和螺栓孔,所述注浆孔用于对所述空隙进行注浆,所述螺栓孔以便使中箱涵及其两侧的边箱涵进一步通过M24螺栓与隧道固定相连。进一步地,轨道之间轨道板开口依次设通往下部救援通道的疏散楼梯与防烟前室,疏散人流依次经疏散楼梯和防烟前室进入救援通道。进一步地,隧道每隔100m设置一处疏散楼梯,所述疏散楼梯长3.5m,高2.3m。进一步地,所述救援通道内设有应急照明、疏散导向标线,并注明有最近隧道口、紧急出口的方向和距离。进一步地,所述中箱涵及其两侧的边箱涵均采用C40混凝土预制。进一步地,所述中箱涵与其两侧的边箱涵纵向长度为2m,每段之间通过M24螺栓机械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预制的轨下结构,减少了现浇施工,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施工速度,有利于提高隧道施工的机械化水平。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高速铁路隧道三块式轨下预制结构示意图(不含疏散楼梯);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涉及的中箱涵及其两侧边箱涵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高速铁路隧道三块式轨下预制结构示意图(含疏散楼梯)。图中:1、中箱涵;2、边箱涵;3、凸台;4、救援通道;5、风道;6、M24螺栓;7、注浆孔;8、螺栓孔;9、疏散楼梯;10、隧道内轮廓;11、空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但不作为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参照图1-3,一种高速铁路隧道三块式轨下预制结构,包括采用C40混凝土提前预制的中箱涵1及其两侧的边箱涵2;其中,中箱涵1内部空间设置救援通道4,用于在隧道紧急工况下旅客的疏散和救援;边箱涵2内部空间设置风道5,用于紧急工况下的通风;中箱涵1与两侧的边箱2涵通过M24螺栓6机械连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中箱涵1及其两侧的边箱涵2为分段预制,每段长度为2m,段与段之间通过M24螺栓6机械连接(图中未示出)。本实施例所述中箱涵1及其两侧的边箱涵2底面为弧形,弧度与隧道内轮廓10一致,中箱涵1与两侧的边箱涵2底部两边设置有高约30mm的凸台3,使中箱涵1和两侧的边箱涵2与隧道内轮廓10之间预留出高约30mm的空隙11,空隙11部分采用水泥基灌浆料填充,使得中箱涵1和两侧的边箱涵2与隧道紧密连接并受力均匀。为方便对空隙11部分进行注浆,中箱涵1与其两侧的边箱涵2底部均设置有注浆孔7。另外,为进一步使中箱涵1和两侧的边箱涵2与隧道连接稳固,中箱涵1及其两侧的边箱涵2底部还设置有螺栓孔8,以便使中箱涵1及其两侧的边箱涵2进一步通过M24螺栓6与隧道固定相连。参照图3,轨道之间轨道板开口依次设通往下部救援通道的疏散楼梯9与防烟前室(图中为示出),疏散人流依次经疏散楼梯9和防烟前室进入救援通道4。其中,隧道每隔100m设置一处疏散楼梯9,所述疏散楼梯9长3.5m,高2.3m。救援通道4内还设有应急照明、疏散导向标线,并注明有最近隧道口、紧急出口的方向和距离。以上实施例仅为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专利技术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专利技术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速铁路隧道三块式轨下预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提前预制的中箱涵(1)及其两侧的边箱涵(2);所述中箱涵(1)内部空间设置救援通道(4),用于在隧道紧急工况下旅客的疏散和救援;所述边箱涵(2)内部空间设置风道(5),用于紧急工况下的通风;所述中箱涵(1)及其两侧的边箱涵(2)底面为弧形,弧度与隧道内轮廓(10)一致,并通过M24螺栓(6)相互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速铁路隧道三块式轨下预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提前预制的中箱涵(1)及其两侧的边箱涵(2);所述中箱涵(1)内部空间设置救援通道(4),用于在隧道紧急工况下旅客的疏散和救援;所述边箱涵(2)内部空间设置风道(5),用于紧急工况下的通风;所述中箱涵(1)及其两侧的边箱涵(2)底面为弧形,弧度与隧道内轮廓(10)一致,并通过M24螺栓(6)相互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速铁路隧道三块式轨下预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箱涵(1)及其两侧的边箱涵(2)底部两边设置有高约30mm的凸台(3),使中箱涵(1)及其两侧的边箱涵(2)与隧道内轮廓(10)之间预留出高约30mm的空隙(11),所述空隙(11)内填充有水泥基灌浆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速铁路隧道三块式轨下预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箱涵(1)及其两侧的边箱涵(2)底部分别设置有注浆孔(7)和螺栓孔(8),所述注浆孔(7)用于对所述空隙(11)进行注浆,所述螺栓孔(8)以便使中箱涵(1)及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刚赵勇曹永刚倪光斌唐国荣田四明林传年李汶京陈红念蒋伟平乔俊飞陈学峰马伟斌王志伟岳岭刘方刘建友于晨昀彭斌张宇宁张斌金张澜李力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