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AID1基因的转基因水稻不育系的培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503000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1 03:1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AID1基因的转基因水稻不育系的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小麦花粉致死基因Ki的扩增;B、小麦花粉特异性启动子Pg47的扩增;C、水稻基因表达盒AID1的获得;D、EBFP2基因表达盒的获得;E、各基因表达元件的连接。所述步骤E、各基因表达元件的连接,包括将完整的水稻AID1基因引入已连有小麦花粉致死基因Ki和小麦花粉特异性启动子pPG47的pCAMBIA1300双元载体上,再将EBFP2基因表达元件连接到复合载体上。本发明专利技术F1代杂合体在自交结实过程中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产生的后代既有能保持三连锁基因的杂合体,又有无育性的不育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AID1基因的转基因水稻不育系的培育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基因工程遗传育种学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AID1基因的转基因水稻不育系的培育方法。
技术介绍
水稻原产亚洲热带,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水稻是世界上近一半的人口的主食,除可食用外,还可以酿酒、制糖和作为工业原料大。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表明,杂交水稻一般可比常规稻增产20%以上,因此杂交水稻彰显着巨大的增产潜力。杂交水稻的发展依赖于杂交水稻不育系的培育。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大规模被种植。第一代杂交水稻是以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三系法,第二代杂交水稻是以光温敏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两系法,“三系法”和“两系法”杂交育种技术对粮食增产贡献巨大,但也存在问题。三系法中可利用的具有优良形状的父母本有限,配组不自由,野败保持系频率较低。生产上现有的不育系间遗传差异小,杂交种育性稳定性不够,抵御逆境能力较差。而“两系法”中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育性受外界温度控制,易导致光温敏不育系自交结实,制种失败。因此开发新一代不育系对杂交水稻的发展至关重要。水稻AID1基因是bHLH转录因子中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AID1基因的转基因水稻不育系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A、小麦花粉致死基因Ki的扩增;B、小麦花粉特异性启动子Pg47的扩增;C、水稻基因表达盒AID1的获得;D、EBFP2基因表达盒的获得;E、各基因表达元件的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AID1基因的转基因水稻不育系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A、小麦花粉致死基因Ki的扩增;B、小麦花粉特异性启动子Pg47的扩增;C、水稻基因表达盒AID1的获得;D、EBFP2基因表达盒的获得;E、各基因表达元件的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AID1基因的转基因水稻不育系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E、各基因表达元件的连接步骤包括:第一步,利用上下游都引入的Msel酶切位点,将小麦花粉致死基因Ki通过单酶切位点连接到pCAMBIA1300载体上;第二步,利用上下游引物中引入KpnI和SmaI酶切位点和pCAMBIA1300载体上的KpnI和SmaI酶切位点,将小麦花粉特异性启动子Pg47连接到第一步已经连接上小麦花粉致死基因Ki的pCAMBIA1300载体上;第三步,连接AID1,利用上下游引物中引入的Smal和Sal1酶切位点和pCAMBIA1300载体上的Smal和Sal1酶切位点,将完整的水稻AID1基因引入已经连有小麦花粉致死基因Ki和小麦花粉特异性启动子Pg47的pCAMBIA1300载体上;第四步,利用上下游引物中引入的Tru9I和Kpn1酶切位点和pCAMBIA1300载体上Tru9I和Kpn1酶切位点,将EBFP2基因表达元件连接到前三步已经连接上小麦花粉致死基因Ki、小麦花粉特异性启动子Pg47和水稻基因表达盒AID1的复合载体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AID1基因的转基因水稻不育系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所述步骤A、小麦花粉致死基因Ki的扩增,进一步包括: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佳音米铁柱张国栋万吉丽徐春莹葛序娟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袁策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