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滨棠专利>正文

伞具的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968 阅读:3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伞具的改良结构,在一上巢周缘枢设有支撑伞面的若干主伞骨,而下巢周缘枢设有支撑主伞骨的若干支伞骨,另有一中杆穿设于下巢呈多节形式,其顶端固定于上巢,使下巢可在中杆上进行上、下滑动;其特征在于:    该下巢一侧适当处设有扣抵装置,该扣抵装置适当处设有一枢轴,该枢轴作为转轴形成杠杆的动作,其一端设有按压部,该按压部下方适当处嵌设一弹簧,另一端向下凸设一突扣部;而该上巢向下延设一固定部,该固定部适当处设有与突扣部相匹配的圆形扣孔;开伞时,将下巢往上推,使下巢一侧的扣抵装置所设的突扣部抵扣住固定部上的圆形扣孔,收伞时,按压扣抵装置的按压部,以枢轴作为转轴,形成杠杆的动作关系,使突扣部翘起脱离圆形扣孔,即可收伞。(*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伞具,尤指一种可摆脱习式扣弓设计,解决因缩小伞体而使扣弓无法确实顶住下巢的问题,以及解决矩形扣孔底部易于产生凹陷、缺角,而导致伞具损坏的伞具的改良结构
技术介绍
参见图1、2所示,习知伞具1,主要包括伞面11、中杆12、上巢13、下巢14、主伞骨15及支伞骨16。其中上巢13周缘枢设有支撑伞面11的若干主伞骨15,而下巢14周缘枢设有支撑主伞骨15的若干支伞骨16,该中杆12为二节或三节形式,其顶端固定于上巢13,固定于上巢13的内管122适当处开设有矩形扣孔121,供内管122内所装设的扣弓17弹出,抵压于下巢14内,使下巢14可在中杆12上进行上、下滑移,当开伞时,将下巢14向上推至扣弓17上,使扣弓17顶住下巢14底部,使连接至下巢14的支伞骨16撑起主伞骨15,而主伞骨15则撑起整个伞面11,当收伞时,则按压扣弓17,即可收合伞具。上述习知伞具虽能达到开伞及收伞的功效,但其中杆12为二节或三节的设计,收伞时伞体较大,故收存时,仅能存放于较大的手提袋、背包等,而无法收存于一般随身的手提袋内;再者,该中杆12的内管122所设的矩形扣孔121,在伞面承受较大风力时,因受扣弓17的撞击及磨擦力的影响,使得矩形扣孔121底部易产生凹陷、缺角,造成伞具的损坏而无法使用;另外,若缩小伞体,其中杆12必须呈多节形式,然而,此时中杆12的外管管径与内管管径的差距必然会扩大,当开伞时,管径最小的内管与管径比外管更大的下巢14间必然产生一极大空隙,使中杆12与下巢的配合常会任意晃动偏摆,使在中杆12上的扣弓17无法准确顶住下巢14,进而使下巢14常向下滑脱,无法达到稳定开伞使用的目的。参见图3、4所示,另一习知伞具与上述伞具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其中杆22为四节或五节形式,以缩小伞体,其中,将支伞骨25与下巢23接合处的任意一端或二端上穿设有延伸凸杆27,当开伞时,该延伸凸杆27由下巢23顶住中杆22,使中杆22不会任意晃动偏摆,而使中杆22上的扣弓26与下巢23底部能有较大的相互支撑面,进而使连接至下巢23的支伞骨25能撑起主伞骨24,而主伞骨24可撑起整个伞面21,当收伞时,则按压扣弓26即可收合伞具。由以上所述可知,该习知伞具2,虽对上述伞具1无法缩小伞体的缺欠略有改善,但该习知伞具2的延伸凸杆27的结构设计,使伞具2在开伞时,因中杆22被延伸凸杆27顶住,使开伞时推移下巢23变得不顺畅,进而造成使用的不方便;再者,该中杆22内亦设有扣弓26及矩形扣孔28,当伞面承受较大风力时,因受扣弓26的撞击及磨擦力的作用,使矩形扣孔28底部易产生凹陷、缺角,造成伞具的损坏而无法使用。参见图5、6所示,再一习知伞具3的结构与上述伞具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其中杆31为多节形式,该中杆31固定于上巢32的外管312的适当处设有一矩形扣孔311,配合下巢33一侧所设的弹性扣弓34,以进行伞具3的开、关动作,该弹性扣弓34一端设有勾头341,另一端设有按压面342,该按压面342下设有弹簧343,当开伞时,将下巢33往上推,使下巢33所设的弹性扣弓34的钩头341勾扣住外管312上所设的矩形扣孔311;当收伞时,按压弹性扣弓34的按压面342,因弹簧343的作用,即可使钩头341脱离矩形扣孔311,达到收伞的目的。该习知伞具3的弹性扣弓34的设计,虽能达到开伞及收伞的功效,但依然没有摆脱习知扣弓式的结构设计,而且外管312上的矩形扣孔311同样会在伞面承受较大风力时,因扣弓34的撞击及磨擦力的作用,使矩形扣孔311底部易产生凹陷、缺角,造成伞具的损坏而无法使用。有鉴于此,本人针对习知伞具的缺欠,及从事多年相关产业的工作,经细心的研究、设计及试验,终于研发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缩小伞体,不同于习知扣弓结构的伞具的改良结构。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固定部适当处设有圆形扣孔及扣抵装置的突扣部,以避免伞具受扣弓的撞击、磨擦力的作用,使矩形扣孔底部易产生凹陷、缺角,而造成伞具损坏的伞具的改良结构。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上巢向下延伸所形成的一部分作为突扣部的抵扣点,以增加伞具承受外力的强度,并可给予中杆适当的保护,以避免中杆产生损坏或变形的伞具的改良结构。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伞具的改良结构,在一上巢周缘枢设有支撑伞面的若干主伞骨,而下巢周缘枢设有支撑主伞骨的若干支伞骨,另有一中杆穿设于下巢呈多节形式,其顶端固定于上巢,使下巢可在中杆上进行上、下滑动;其特征在于该下巢一侧适当处设有扣抵装置,该扣抵装置适当处设有一枢轴,该枢轴作为转轴形成杠杆的动作,其一端设有按压部,该按压部下方适当处嵌设一弹簧,另一端向下凸设一突扣部;而该上巢向下延设一固定部,该固定部适当处设有与突扣部相匹配的圆形扣孔;开伞时,将下巢往上推,使下巢一侧的扣抵装置所设的突扣部抵扣住固定部上的圆形扣孔,收伞时,按压扣抵装置的按压部,以枢轴作为转轴,形成杠杆的动作关系,使突扣部翘起脱离圆形扣孔,即可收伞。其中所述下巢一端设有一可导入上巢固定部的一开口。所述扣抵装置适当处设有一枢轴,该枢轴作为转轴形成一杠杆的动作,其一端设有按压部,该按压部下方适当处嵌设一弹簧,另一端设有一圆形扣孔,且于上巢向下延设一固定部,该固定部上适当处设有与圆形扣孔相配合的突扣部。本技术具有下列优点1、由于本技术的扣抵装置,可使伞具的体积、长度缩至最小,摆脱了习知伞具的扣弓设计模式,并解决了因缩小伞体而使扣内无法可靠顶住下巢的问题。2、由于上巢固定部上所设的圆形扣孔及扣抵装置所设的突扣部,使突扣部能均匀受力于圆形扣孔上,解决了习知伞具在遇到较大风力时,因受扣弓的撞击及磨擦力的影响,而使矩形扣孔底部易于产生凹陷、缺角,造成伞具损坏、缩短伞具使用寿命的问题。3、由于圆形扣孔设有圆弧,使支撑扣抵装置的突扣部受力均匀,单位面积上的受力变小,当伞具受强风吹袭时,不会像习知技术在扣弓的撞击、磨擦下从折角处裂开,导致中杆变形而无法收合,进而造成伞具损坏,缩短伞具使用寿命的问题。4、由于设有固定部,并以其突扣部作为抵扣点,可增加伞具承受外力的强度,并可给中杆以适当保护,以避免中杆最细端产生损坏、变形的问题。5、由于该下巢上端设有开口,开伞时,下巢能准确导入上巢的固定部,以避免因导入不当,而产生下巢与上巢固定部的损坏或缩短其使用寿命。综上所述,本技术较习知伞具更具有实用价值及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习知伞具开伞状态示意图。图2、为习知伞具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习知另一伞具的开伞状态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A部放大图。图5、为习知再一伞具的开伞状态示意图。图6、为图5中的A部放大图。图7、为本技术的开伞状态示意图(一)。图8、为图7中的A部放大图。图9、为本技术的开伞状态示意图(二)。图10、为图9中的A部放大图。图11、为本技术收伞状态示意图(一)。图12、为图11中的A部放大图。图13、为本技术收伞状态示意图(二)。图14、为图13中的A部放大图。图15、为本技术开伞状态立体图。图16、为图15中扣抵装置A的侧剖放大图。图17、为本技术扣抵装置开伞状态示意图。图18、为图17中A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滨棠
申请(专利权)人:苏滨棠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