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铸造加工中的铸件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495940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0 2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铸造加工中的铸件冷却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表面两侧的中部均竖向焊接有立柱,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放置有水槽,所述水槽位于两个立柱之间,所述立柱的内侧面开设有滑槽,滑槽的底端安装有油缸,每个立柱的滑槽内均滑动连接有滑块。该铸造加工中的铸件冷却装置,先利用风扇带动空气的流动对铸件初步降温,在铸件温度初步下降后,通过控制面板控制油缸带动支板下降,使支环沉入到水槽内的冷却水内,利用冷却水对铸件充分冷却,在铸件冷却结束后,通过控制面板控制油缸带动支板升起,并采用风扇带动空气的流动对铸件的表面干燥,大大提高了铸件的冷却效率,方便了下一工序的进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铸造加工中的铸件冷却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铸造加工领域,具体为一种铸造加工中的铸件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铸造是人类掌握比较早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中国约在公元前1700-公元前1000年之间已进入青铜铸件的全盛期,工艺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铸造是将液体金属浇铸到与零件形状相适应的铸造空腔中,待其冷却凝固后,以获得零件或毛坯的方法。被铸物质多为原为固态但加热至液态的金属(例:铜、铁、铝、锡、铅等),而铸模的材料可以是砂、金属甚至陶瓷。因应不同要求,使用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铸造属于热加工的一种,故需要冷却装置对刚生产出来的五金铸件进行冷却,由于铸件初始温度极高,故需要先对铸件进行风冷后才可进行水冷,目前对铸件的风冷和水冷是分开进行的,导致铸件的冷却效率较低,在铸件水冷时需要将铸件放入冷却池中,冷却后还需要进行打捞和风干,操作时间较长,影响下一工序的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铸造加工中的铸件冷却装置,解决了目前对铸件冷却效率不高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铸造加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铸造加工中的铸件冷却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表面两侧的中部均竖向焊接有立柱(4),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放置有水槽(12),所述水槽(12)位于两个立柱(4)之间;所述立柱(4)的内侧面开设有滑槽(11),滑槽(11)的底端安装有油缸(10),每个立柱(4)的滑槽(11)内均滑动连接有滑块(9),并且滑块(9)的底面与油缸(10)的活塞杆顶端连接,两个滑块(9)之间焊接有横向设置的支板(7),所述支板(7)的底面等距离竖向焊接有不少于一个的支柱(5),支柱(5)底端的外侧等距离环绕水平焊接有六个支杆(19),六个支杆(19)远离支柱(5)的一端之间焊接有支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铸造加工中的铸件冷却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表面两侧的中部均竖向焊接有立柱(4),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放置有水槽(12),所述水槽(12)位于两个立柱(4)之间;所述立柱(4)的内侧面开设有滑槽(11),滑槽(11)的底端安装有油缸(10),每个立柱(4)的滑槽(11)内均滑动连接有滑块(9),并且滑块(9)的底面与油缸(10)的活塞杆顶端连接,两个滑块(9)之间焊接有横向设置的支板(7),所述支板(7)的底面等距离竖向焊接有不少于一个的支柱(5),支柱(5)底端的外侧等距离环绕水平焊接有六个支杆(19),六个支杆(19)远离支柱(5)的一端之间焊接有支环(14);所述支环(14)的内侧面与支杆(19)的上表面之间架设有钢丝网(18),支环(14)上等距离搭接有挂件,挂件包括竖杆(17),竖杆(17)的两端均设置有挂钩(16),竖杆(17)顶端的挂钩(16)与支环(14)搭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建文范煜程玉成王玉山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思源三轻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