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结构稳压控制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8214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10: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双结构稳压控制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上布置有进气口、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阀体内部布置有的A腔体、B腔体、C腔体和D腔体,阀体上安装有电磁阀、第一稳压阀和第二稳压阀,所述电磁阀的工作端控制A腔体和B腔体之间的开度,所述第一稳压阀的工作端控制B腔体和C腔体之间的开度,所述第二稳压阀的工作端控制D腔体和第二出气口之间的开度,所述B腔体和D腔体通过第一通道连通,所述C腔体和第一出气口连通,第一稳压阀和第二稳压阀实现单独稳压调整,两者的稳压特性影响较小,可以保证两种稳压特性的共同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结构稳压控制阀
本专利技术涉及控制阀,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燃气设备上的双结构稳压控制阀。
技术介绍
目前,为了燃气设备的使用安全,在燃气设备上一般都会装上稳压控制阀,用以降低和稳定进入燃气设备的燃气压力,但是现在使用的稳压控制阀,只实现一个燃气出口的稳压,稳压性能不佳,压力波动大,燃气设备的火力大小不易掌控。对于两个燃气出口的稳压控制阀,一般采用一个稳压阀控制每个燃气出口的压力,即两个燃气出口之间的压力相互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结构稳压控制阀,通过两个稳压阀分别控制主出气口和副出气口的气压,两个燃气出口之间的压力互不影响。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双结构稳压控制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上布置有进气口、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阀体内部布置有的A腔体、B腔体、C腔体和D腔体,阀体上安装有电磁阀、第一稳压阀和第二稳压阀,所述电磁阀的工作端控制A腔体和B腔体之间的开度,所述第一稳压阀的工作端控制B腔体和C腔体之间的开度,所述第二稳压阀的工作端控制D腔体和第二出气口之间的开度,所述B腔体和D腔体通过第一通道连通,所述C腔体和第一出气口连通。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稳压阀包括位于B腔体和C腔体交界的第一球阀、布置在B腔体和C腔体交界处的球阀支撑、第一阀杆、套在第一阀杆外表面的复位弹簧、第一膜片、第一中心轴、第一螺塞和套装在第一中心轴和第一螺塞之间的调节弹簧,所述调节弹簧的一端与第一螺塞压触,调节弹簧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压片与第一膜片压触,所述第一膜片位于C腔体中,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第一中心轴压触,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一球阀压触,所述第一球阀和球阀支撑为第一稳压阀的工作端。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阀杆和复位弹簧位于C腔体中。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稳压阀包括第二球阀、与第二球阀连接的第二中心轴、布置在D腔体和第二出气口之间的复合组件、第二膜片、第二压片、第二调节螺母以及套装在第二调节螺母和第二中心轴之间的稳压弹簧,所述第二压片通过锁片安装在第二中心轴上,第二压片与第二膜片压触,所述第二膜片和第二球阀的主体部分位于D腔体中,所述第二球阀的球头部位和复合组件为第二稳压阀的工作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燃气从进气口进入,通过滤网进入到A腔体内。当电磁线圈通电时由于电磁力的作用,使得动铁芯与定铁芯吸合,带动胶拍进行运动,使得电磁阀开启燃气进入到B腔体内。当燃气从B腔体通过第一稳压阀进入到C腔体时,气压作用在第一膜片上,当感应到C腔体压力增大时,第一膜片受气压力作用向上位移,使得第一稳压阀口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变小,从而达到出口压力稳定的目的;当感应到C腔体压力减小时,第一膜片受调节弹簧力作用向下位移,使得第一稳压阀口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变大,从而达到第一出气口压力稳定的目的;当燃气从B腔体通过第一通道塞进入到D腔体时,气压作用在第二稳压阀的第二膜片上,当感应到D腔体压力增大时,第二膜片受气压力作用向上位移,使得第二稳压阀口在稳压弹簧的作用下变小,从而达到出口压力稳定的目的;当感应到D腔体压力减小时,第二膜片受稳压弹簧力作用向下位移,使得第二稳压阀口在稳压弹簧的作用下变大,从而达到第二出气口压力稳定的目的;经过第一稳压阀和第二稳压阀的燃气均来自B腔体,均受到B腔体的燃气压力的影响,第一稳压阀和第二稳压阀实现单独稳压调整,两者的稳压特性影响较小,可以保证两种稳压特性的共同使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正视图;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视图;图3是图1中B-B向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参照图1~图4,双结构稳压控制阀,包括阀体4,所述阀体4上布置有进气口、第一出气口5和第二出气口6,阀体4内部布置有的A腔体41、B腔体42、C腔体43和D腔体44,阀体4上安装有电磁阀1、第一稳压阀2和第二稳压阀3,所述电磁阀1的工作端控制A腔体41和B腔体42之间的开度,所述第一稳压阀2的工作端控制B腔体42和C腔体43之间的开度,所述第二稳压阀3的工作端控制D腔体44和第二出气口6之间的开度,所述B腔体42和D腔体44通过第一通道连通,所述C腔体43和第一出气口5连通。所述第一稳压阀2包括位于B腔体42和C腔体43交界的第一球阀20、布置在B腔体42和C腔体43交界处的球阀支撑22、第一阀杆21、套在第一阀杆21外表面的复位弹簧23、第一膜片27、第一中心轴24、第一螺塞26和套装在第一中心轴24和第一螺塞26之间的调节弹簧25,所述调节弹簧25的一端与第一螺塞26压触,调节弹簧25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压片与第一膜片27压触,所述第一膜片27位于C腔体43中,所述复位弹簧23的一端与第一中心轴24压触,复位弹簧23的另一端与第一球阀20压触,所述第一球阀20和球阀支撑22为第一稳压阀2的工作端。所述第一阀杆21和复位弹簧23位于C腔体43中。所述第二稳压阀3包括第二球阀31、与第二球阀31连接的第二中心轴33、布置在D腔体44和第二出气口6之间的复合组件32、第二膜片34、第二压片35、第二调节螺母37以及套装在第二调节螺母37和第二中心轴33之间的稳压弹簧38,所述第二压片35通过锁片36安装在第二中心轴33上,第二压片35与第二膜片34压触,所述第二膜片34和第二球阀31的主体部分位于D腔体44中,所述第二球阀31的球头部位和复合组件32为第二稳压阀3的工作端。第一稳压阀2是给定一个恒定的出口压力,用于全预混连动调节燃烧是可以更好的匹配风量和燃气量;第二稳压阀3主要是稳定常明火燃烧。复合组件32包括嵌在阀体4上的密封件和嵌在密封件中的刚性件。燃气从进气口进入,通过滤网进入到A腔体41内。当电磁线圈通电时由于电磁力的作用,使得动铁芯与定铁芯吸合,带动胶拍10进行运动,使得电磁阀1开启燃气进入到B腔体42内。当燃气从B腔体42通过第一稳压阀2进入到C腔体43时,气压作用在第一膜片27上,当感应到C腔体43压力增大时,第一膜片27受气压力作用向上位移,使得第一稳压阀2口在复位弹簧23的作用下变小,从而达到出口压力稳定的目的;当感应到C腔体43压力减小时,第一膜片27受调节弹簧25力作用向下位移,使得第一稳压阀2口在复位弹簧23的作用下变大,从而达到第一出气口5压力稳定的目的;当燃气从B腔体42通过第一通道塞进入到D腔体44时,气压作用在第二稳压阀3的第二膜片34上,当感应到D腔体44压力增大时,第二膜片34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双结构稳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所述阀体上布置有进气口、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阀体内部布置有的A腔体、B腔体、C腔体和D腔体,阀体上安装有电磁阀、第一稳压阀和第二稳压阀,所述电磁阀的工作端控制A腔体和B腔体之间的开度,所述第一稳压阀的工作端控制B腔体和C腔体之间的开度,所述第二稳压阀的工作端控制D腔体和第二出气口之间的开度,所述B腔体和D腔体通过第一通道连通,所述C腔体和第一出气口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双结构稳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所述阀体上布置有进气口、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阀体内部布置有的A腔体、B腔体、C腔体和D腔体,阀体上安装有电磁阀、第一稳压阀和第二稳压阀,所述电磁阀的工作端控制A腔体和B腔体之间的开度,所述第一稳压阀的工作端控制B腔体和C腔体之间的开度,所述第二稳压阀的工作端控制D腔体和第二出气口之间的开度,所述B腔体和D腔体通过第一通道连通,所述C腔体和第一出气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结构稳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稳压阀包括位于B腔体和C腔体交界的第一球阀、布置在B腔体和C腔体交界处的球阀支撑、第一阀杆、套在第一阀杆外表面的复位弹簧、第一膜片、第一中心轴、第一螺塞和套装在第一中心轴和第一螺塞之间的调节弹簧,所述调节弹簧的一端与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桂检仔庞智勇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精鼎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