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47693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08:32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玻璃盖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壳体,位于玻璃盖板一侧;显示屏,位于玻璃盖板与壳体之间,显示屏包括发光区和位于发光区边缘位置的透光区,透光区至少部分与非显示区重叠;传感器组件,固定在壳体靠近玻璃盖板一侧的表面上,且传感器组件的受光面包括感光区和非感光区,感光区、透光区以及非显示区至少部分重叠,使得环境光通过所述非显示区和所述透光区到达所述感光区。采用该结构,环境光通过非显示区和显示屏的透光区射入,被位于电子装置内部的传感器组件所接收,从而使得电子装置能够根据环境光的亮度调节电子装置的显示屏亮度,进而使得电子装置的屏占比可以做得更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装置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发展趋势,目前电子装置的屏占比越来越大,电子装置的顶部已经没有足够的位置来开设开通光孔,使得环境光能够穿过通光孔到达设置在手机内部的传感器组件,以实现根据环境光的亮度改变显示屏的显示亮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装置,能够改善电子装置的顶部没有多余的位置开设通光孔以通过环境光的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玻璃盖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壳体,位于所述玻璃盖板一侧;显示屏,所述玻璃盖板盖设于所述显示屏上,所述显示屏位于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显示屏包括发光区和位于所述发光区边缘位置的透光区;传感器组件,固定在所述壳体靠近所述玻璃盖板一侧的表面上,且所述传感器组件的受光面包括感光区和非感光区,所述感光区、所述透光区以及所述非显示区至少部分重叠,使得环境光通过所述非显示区和所述透光区到达所述感光区。本申请中电子装置通过将传感器组件设置在壳体与显示屏之间,且玻璃盖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显示屏包括发光区和位于发光区边缘位置的透光区,传感器组件的受光面包括感光区和非感光区,且感光区、透光区以及非显示区至少部分重叠。采用以上这种结构,环境光可通过非显示区和显示屏的透光区射入,被位于电子装置内部的传感器组件所接收,从而使得电子装置能够根据环境光的亮度调节电子装置的显示屏亮度。这种结构设计能够在电子装置的屏占比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位于电子装置内部的传感器组件依然能够接收环境光,以实现根据环境光的亮度改变显示屏的显示亮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申请电子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电子装置沿A-A方向的剖面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非显示区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传感器组件受光面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电子装置沿A-A方向的剖面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壳体的剖面示意图;图7是图1所示电子装置沿A-A方向的剖面又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1所示电子装置沿A-A方向的剖面再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1所示电子装置沿A-A方向的剖面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0是设有两个传感器组件的电子装置沿图1所示的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传感器组件受光面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中传感器组件受光面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设置有装饰圈的电子装置一实施例中沿图1所示的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参见图1-图4,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装置100可以是手机、IPad、智能穿戴设备、数字音视频播放器、电子阅读器、手持游戏机和车载电子设备、数码相机、打印机以及闪存盘等。该电子装置100包括玻璃盖板10、位于玻璃盖板10一侧的壳体20、位于玻璃盖板10与壳体20之间的显示屏40,以及位于显示屏40与壳体20之间的传感器组件50。具体的,一实施例中,玻璃盖板10包括显示区12和非显示区14。玻璃盖板10由透光材料制成,具体的,本申请的透光材料为波长在350-800nm范围内的可见光能够透过的材料,使得环境光能够通过玻璃盖板的非显示区14透过投射到传感器组件50上,例如由亚克力材料制成。显示区12对应电子装置100的显示区域,位于显示屏40之上,作为电子装置100的上表面,非显示区14位于显示区12的边缘,由显示区12远离自身中心向外扩展形成。非显示区14为电子装置的非显示区域,不同实施例中,非显示区14可以环绕显示区12一周,或者仅设置在电子装置100的上端和/或下端。本实施例中,显示区12和非显示区14在同一平面上。进一步,可以理解的,非显示区14为长条形,且该电子装置100为全面屏电子设备,因此非显示区14的宽度非常小。可选地,不同实施例中非显示区14的宽度a范围在0.6-2.5mm之间。可以理解的,非显示区14包括进光区142和非透光区144,如图3所示,且进光区142的面积小于非透光区144的面积。其中非透光区144为涂覆了油墨的区域,用于遮挡光线,避免电子装置100的使用人员从非透光区144看到电子装置100的内部元器件或者结构件。传感器组件50上能接受感应光线的表面为受光面52,受光面52上包括感光区域522和非感光区域524,感光区域522为能够接收感应光线亮度的区域,如图4所示。其中感光区域522至少部分相对非显示区14设置,即感光区域522与非显示区14的进光区142相对设置。可理解的,非显示区14的透光率并非100%,一实施例中,非显示区远离壳体20一侧的表面和/或靠近壳体202一侧的表面上部分区域设置增透膜70。即在进光区142设置增透膜70,一方面弥补非显示区14的透光率不能达到100%所带来的影响,使得传感器组件50接收的光线亮度更接近真实环境光的光线亮度。可以理解的,在非显示区14的表面上没有设置增透膜70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软件算法将由于进光区142透光率并非100%而导致的传感器组件50接收到的环境光亮度损失的部分增加回来,此不做具体限定。另一方面,增透膜70可以呈现预定颜色,减少电子装置100的用户通过进光区142看到电子装置内部的传感器组件50。参见图5,另一实施例中,玻璃盖板10的非显示区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玻璃盖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壳体,位于所述玻璃盖板一侧;显示屏,所述玻璃盖板盖设于所述显示屏上,所述显示屏位于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显示屏包括发光区和位于所述发光区边缘位置的透光区;传感器组件,固定在所述壳体靠近所述玻璃盖板一侧的表面上,且所述传感器组件的受光面包括感光区和非感光区,所述感光区、所述透光区以及所述非显示区至少部分重叠,使得环境光通过所述非显示区和所述透光区到达所述感光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玻璃盖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壳体,位于所述玻璃盖板一侧;显示屏,所述玻璃盖板盖设于所述显示屏上,所述显示屏位于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显示屏包括发光区和位于所述发光区边缘位置的透光区;传感器组件,固定在所述壳体靠近所述玻璃盖板一侧的表面上,且所述传感器组件的受光面包括感光区和非感光区,所述感光区、所述透光区以及所述非显示区至少部分重叠,使得环境光通过所述非显示区和所述透光区到达所述感光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远离壳体一侧的表面和/或靠近所述壳体一侧的表面上设置增透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的透光区的靠近玻璃盖板一侧的表面和/或靠近所述壳体一侧的表面上设置增透膜。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区包括相互交叉的两部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区的两部分成直角交叉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包括与所述透光区重叠的重叠区和非重叠区,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两个,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赞坚张洲川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