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田然专利>正文

化学实验用配液混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45141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6 2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化学实验用配液混合装置,涉及化学实验装置技术领域。化学实验用配液混合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设置支撑杆,支撑杆上设置卡箍,卡箍一侧设置紧固螺栓,卡箍一侧设置连接杆,连接杆底端设置支撑架,支撑架上设置凹槽,凹槽内设置配液器,支撑架上设置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处设置石棉网,石棉网上设置第二通孔,底座上设置固定管,固定管内设置滑动杆,固定管一侧设置调节螺栓,滑动杆顶端与配液器底部铰接,顶盖上设置第三通孔,第三通孔处设置挡板,顶盖中部设置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联轴器,搅拌轴上设置搅拌叶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减少了液体洒出的概率和对人体的危害,提高了装置的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化学实验用配液混合装置
本技术主要涉及化学实验装置
,具体是化学实验用配液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在高中化学学习阶段,实验是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高中阶段的化学实验而言,大部分为不同液体之间进行混合,配合加热、搅拌、通气等条件,然后观察了解液体反应后产生的效果。现有技术中,针对液体之间的混合反应,主要采用试管量取液体后,再将液体沿搅拌棒倒入反应器内,然后对混合后的液体进行反应。这种实验装置在使用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将液体沿搅拌棒倒入反应器内,通过搅拌棒对配液进行搅拌,不仅容易使液体洒到讲台和实验人员的身上,而且实验过程中有些物质的挥发性较大,吸入后影响身体健康。2、采用反应器对配液进行反应,注入反应需要的气体和收集反应生成的气体效果差,使得装置的使用范围窄,功能单一。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化学实验用配液混合装置,它使得配液器内的液体能够在密封状态下进行化学反应,减少了液体洒出的概率和对人体的危害,扩大了装置的适用范围,提高了装置的使用效率。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化学实验用配液混合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设置卡箍,所述卡箍一侧设置紧固螺栓,所述卡箍与紧固螺栓相对一侧设置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底端设置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置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配液器,所述配液器与支撑架铰接,所述支撑架上设置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位于凹槽位置处,所述第一通孔处设置石棉网,所述石棉网上设置第二通孔,所述底座上设置固定管,所述固定管内设置滑动杆,所述固定管一侧设置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一端穿过固定管与滑动杆相接触,所述滑动杆顶端与配液器底部铰接,所述配液器底部侧壁设置第一管口,所述第一管口上设置密封盖,所述配液器顶部侧壁设置第二管口,所述配液器顶端设置顶盖,所述顶盖上设置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处设置挡板,所述顶盖中部设置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穿过顶盖位于配液器内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联轴器,所述联轴器远离电机输出轴一端设置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上设置搅拌叶片。所述挡板位于配液器内部,所述挡板与顶盖之间通过扭力弹簧连接。所述调节螺栓为蝶形螺栓。所述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均位于配液器上与连接杆相对一侧。对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装置通过在配液器上设置顶盖,通过第三通孔注入或倒入化学反应需要的液体,减少了液体洒出和挥发概率,从而减少了实验操作给实验人员带来的不便。2、本装置设有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不仅能够根据实验需要灵活注入和收集气体,而且方便收集反应产生的固体,从而扩大了装置的适用范围,提高了装置的使用效率。3、挡板与顶盖之间通过扭力弹簧进行连接,提高了挡板与顶盖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提高了装置使用时整体的稳定性。4、蝶形螺栓受力面积大,便于手拧,提高了滑动杆在固定管内调节的便捷性。5、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均位于配液器上与连接杆相对一侧,优化了配液器上结构的配置,便于在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上设置部件,进一步优化了本装置。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主视图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烧杯倾斜状态下主视图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本技术支撑架部分俯视图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所示标号:1、底座;2、支撑杆;3、卡箍;4、紧固螺栓;5、连接杆;6、支撑架;7、凹槽;8、配液器;9、石棉网;10、第二通孔;11、固定管;12、滑动杆;13、调节螺栓;14、第一管口;15、密封盖;16、第二管口;17、顶盖;18、第三通孔;19、挡板;20、电机;21、联轴器;22、搅拌轴;23、搅拌叶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配液器内部中心的方向。本技术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粘贴等常规手段,所采用的电路连接均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型号,在此不再详述。化学实验用配液混合装置,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设置支撑杆2,所述支撑杆2上设置卡箍3,所述卡箍3一侧设置紧固螺栓4,如附图1和附图3所示,卡箍采用弹性塑料或金属制成,形状与抱箍类似,通过紧固和松开紧固螺栓,将卡箍固定或移开支撑杆。所述卡箍3与紧固螺栓4相对一侧设置连接杆5,所述连接杆5底端设置支撑架6,所述支撑架6上设置凹槽7,如附图3所示,凹槽用于放置配液器,形状和大小与配液器的底端相适应。所述凹槽7内设置配液器8,所述配液器8与支撑架6铰接,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配液器与支撑架铰接,使得配液器能够倾斜,液体不会从第一管口流出,方便在第二管口位置处灵活操作。所述支撑架6上设置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位于凹槽7位置处,所述第一通孔处设置石棉网9,石棉网用于酒精灯对配液器进行加热操作时,起到隔离保护和均匀加热的作用。所述石棉网9上设置第二通孔10,所述底座1上设置固定管11,作为优化,固定管可胶接在底座上。所述固定管11内设置滑动杆12,所述固定管11一侧设置调节螺栓13,所述调节螺栓13一端穿过固定管11与滑动杆12相接触,固定管上设有螺纹孔,调节螺栓与螺纹孔相互配合,用于调节滑动杆的位置。所述滑动杆12顶端与配液器8底部铰接,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滑动杆顶端与配液器底部铰接,与支撑架相互配合,便于对配液器的倾斜位置进行调节。所述配液器8底部侧壁设置第一管口14,所述第一管口14上设置密封盖15,所述配液器8顶部侧壁设置第二管口16,所述配液器8顶端设置顶盖17,所述顶盖17上设置第三通孔18,所述第三通孔18处设置挡板19,所述顶盖17中部设置电机20,所述电机20的输出轴穿过顶盖17位于配液器8内部,所述电机20的输出轴上设置联轴器21,联轴器可优选梅花联轴器,用于连接电机输出轴和搅拌轴。所述联轴器21远离电机20输出轴一端设置搅拌轴22,所述搅拌轴22上设置搅拌叶片23。本装置通过在配液器上设置顶盖,通过第三通孔注入或倒入化学反应需要的液体,减少了液体洒出和挥发概率,从而减少了实验操作给实验人员带来的不便。本装置设有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不仅能够根据实验需要灵活注入和收集气体,而且方便收集反应产生的固体,从而扩大了装置的适用范围,提高了装置的使用效率。挡板可以直接盖在第二通孔位置处,在需要注入或倒入液体时移开挡板,作为优化,所述挡板19位于配液器8内部,所述挡板19与顶盖之间通过扭力弹簧连接。挡板与顶盖之间通过扭力弹簧进行连接,提高了挡板与顶盖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提高了装置使用时整体的稳定性。为了提高滑动杆在固定管内调节的便捷性,所述调节螺栓13为蝶形螺栓。蝶形螺栓受力面积大,便于手拧,提高了滑动杆在固定管内调节的便捷性。为了优化本装置的结构,所述第一管口14和第二管口16均位于配液器8上与连接杆5相对一侧。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均位于配液器上与连接杆相对一侧,优化了配液器上结构的配置,便于在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化学实验用配液混合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设置支撑杆(2),所述支撑杆(2)上设置卡箍(3),所述卡箍(3)一侧设置紧固螺栓(4),所述卡箍(3)与紧固螺栓(4)相对一侧设置连接杆(5),所述连接杆(5)底端设置支撑架(6),所述支撑架(6)上设置凹槽(7),所述凹槽(7)内设置配液器(8),所述配液器(8)与支撑架(6)铰接,所述支撑架(6)上设置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位于凹槽(7)位置处,所述第一通孔处设置石棉网(9),所述石棉网(9)上设置第二通孔(10),所述底座(1)上设置固定管(11),所述固定管(11)内设置滑动杆(12),所述固定管(11)一侧设置调节螺栓(13),所述调节螺栓(13)一端穿过固定管(11)与滑动杆(12)相接触,所述滑动杆(12)顶端与配液器(8)底部铰接,所述配液器(8)底部侧壁设置第一管口(14),所述第一管口(14)上设置密封盖(15),所述配液器(8)顶部侧壁设置第二管口(16),所述配液器(8)顶端设置顶盖(17),所述顶盖(17)上设置第三通孔(18),所述第三通孔(18)处设置挡板(19),所述顶盖(17)中部设置电机(20),所述电机(20)的输出轴穿过顶盖(17)位于配液器(8)内部,所述电机(20)的输出轴上设置联轴器(21),所述联轴器(21)远离电机(20)输出轴一端设置搅拌轴(22),所述搅拌轴(22)上设置搅拌叶片(23)。...

【技术特征摘要】
1.化学实验用配液混合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设置支撑杆(2),所述支撑杆(2)上设置卡箍(3),所述卡箍(3)一侧设置紧固螺栓(4),所述卡箍(3)与紧固螺栓(4)相对一侧设置连接杆(5),所述连接杆(5)底端设置支撑架(6),所述支撑架(6)上设置凹槽(7),所述凹槽(7)内设置配液器(8),所述配液器(8)与支撑架(6)铰接,所述支撑架(6)上设置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位于凹槽(7)位置处,所述第一通孔处设置石棉网(9),所述石棉网(9)上设置第二通孔(10),所述底座(1)上设置固定管(11),所述固定管(11)内设置滑动杆(12),所述固定管(11)一侧设置调节螺栓(13),所述调节螺栓(13)一端穿过固定管(11)与滑动杆(12)相接触,所述滑动杆(12)顶端与配液器(8)底部铰接,所述配液器(8)底部侧壁设置第一管口(14),所述第一管口(14)上设置密封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然
申请(专利权)人:田然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