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驯养野生黑斑原鮡亲鱼的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449030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6 2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驯养野生黑斑原鮡亲鱼的养殖系统,包括过滤池、增氧池、温控装置和养殖池;所述过滤池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增氧池的进水口,增氧池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温控装置的进水口,温控装置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养殖池的进水口,养殖池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过滤池的进水口;所述养殖池底铺设有供亲鱼通行的拱形通道。系统模拟生态环境,有效提高黑斑原鮡亲鱼驯养及保种成活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驯养野生黑斑原鮡亲鱼的养殖系统
本技术涉及鱼类养殖领域,特别是一种驯养野生黑斑原鮡亲鱼的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maculatum)在中国仅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水系,隶属鲇形目(Siluriformes)、鮡科(Sisoridae)、原鮡属(Glyptosternum),是原鮡属目前已知3种鱼类中唯一分布在中国的种,在中国鮡科鱼类系统发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黑斑原鮡味道鲜美、肉质细腻、口感较好,藏医还可入药,兼具食用及药用价值,且售卖价格逐年增长,目前市场售价可达1700-2600元/Kg,经济价值较为可观。近些年来,由于人为活动对其生存环境的影响以及过度捕捞,野外黑斑原鮡的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在对我国已知的1443种内陆鱼类进行科学评估后,于2015年公布了56种极危(CR)鱼类名录,黑斑原鮡就是其中之一,列入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也是目前国内已知的77种鮡科鱼类中唯一等级评定为极危的物种。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实现野生黑斑原鮡的驯养,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驯养野生黑斑原鮡亲鱼的养殖系统,模拟生态环境,有效提高黑斑原鮡亲鱼驯养及保种成活率。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驯养野生黑斑原鮡亲鱼的养殖系统,包括过滤池、增氧池、温控装置和养殖池;所述过滤池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增氧池的进水口,增氧池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温控装置的进水口,温控装置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养殖池的进水口,养殖池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过滤池的进水口;所述养殖池底铺设有供亲鱼通行的拱形通道。优选地,所述拱形通道高15-25cm,拱形通道长度为养殖池长度的0.4-0.5倍。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拱形通道从上至下铺设有多层。适用于亲鱼较多的情况。优化地,所述过滤池从上至下依次铺设有过滤棉、珊瑚石和生物滤料。进一步优化地,所述过滤棉高度为10cm、珊瑚石高度为10cm,生物滤料高度为20cm。优化地,所述增氧池设置有氧泵。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系统为仿生态循环系统,通过在养殖池底铺设拱形通道,模拟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洞穴,采用温控装置实现精确控温,能够有效控制黑斑原鮡水霉病的发生,节约用水、有效提高黑斑原鮡亲鱼驯养及保种存活率,存活率可提高至90%以上。2、过滤池内设置多层过滤,过滤棉高度为10cm、珊瑚石高度为10cm,生物滤料高度为20cm,保证了循环用水的水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养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养殖池的剖视图。附图标记:1、过滤池,2、增氧池,3、温控装置,4、养殖池,5、过滤棉,6、珊瑚石,7、生物滤料,8、拱形通道,9、排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一种驯养野生黑斑原鮡亲鱼的养殖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过滤池1、增氧池2、温控装置3和养殖池4;所述过滤池1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增氧池2的进水口,增氧池2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温控装置3的进水口,温控装置3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养殖池4的进水口,养殖池4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过滤池1的进水口;所述养殖池4底铺设有供亲鱼通行的拱形通道8。实施例2一种驯养野生黑斑原鮡亲鱼的养殖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过滤池1、增氧池2、温控装置3和养殖池4;所述过滤池1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增氧池2的进水口,增氧池2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温控装置3的进水口,温控装置3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养殖池4的进水口,养殖池4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过滤池1的进水口;所述养殖池4底铺设有供亲鱼通行的拱形通道8。所述拱形通道8高15cm,拱形通道8长度为养殖池4长度的0.4倍。实施例3一种驯养野生黑斑原鮡亲鱼的养殖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过滤池1、增氧池2、温控装置3和养殖池4;所述过滤池1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增氧池2的进水口,增氧池2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温控装置3的进水口,温控装置3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养殖池4的进水口,养殖池4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过滤池1的进水口;所述养殖池4底铺设有供亲鱼通行的拱形通道8。所述拱形通道8高25cm,拱形通道8长度为养殖池4长度的0.5倍。如图2所示,所述拱形通道8从上至下铺设有多层。实施例4一种驯养野生黑斑原鮡亲鱼的养殖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过滤池1、增氧池2、温控装置3和养殖池4;所述过滤池1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增氧池2的进水口,增氧池2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温控装置3的进水口,温控装置3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养殖池4的进水口,养殖池4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过滤池1的进水口;所述养殖池4底铺设有供亲鱼通行的拱形通道8。所述拱形通道8高20cm,拱形通道8长度为养殖池4长度的0.45倍。如图2所示,所述拱形通道8从上至下铺设有多层。所述过滤池1从上至下依次铺设有过滤棉5、珊瑚石6和生物滤料7。实施例5一种驯养野生黑斑原鮡亲鱼的养殖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过滤池1、增氧池2、温控装置3和养殖池4;所述过滤池1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增氧池2的进水口,增氧池2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温控装置3的进水口,温控装置3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养殖池4的进水口,养殖池4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过滤池1的进水口;所述养殖池4底铺设有供亲鱼通行的拱形通道8。所述拱形通道8高18cm,拱形通道8长度为养殖池4长度的0.4倍。如图2所示,所述拱形通道8从上至下铺设有多层。所述过滤池1从上至下依次铺设有过滤棉5、珊瑚石6和生物滤料7。所述过滤棉5高度为10cm,珊瑚石6高度为10cm,生物滤料7高度为20cm。实施例6一种驯养野生黑斑原鮡亲鱼的养殖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过滤池1、增氧池2、温控装置3和养殖池4;所述过滤池1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增氧池2的进水口,增氧池2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温控装置3的进水口,温控装置3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养殖池4的进水口,养殖池4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过滤池1的进水口;所述养殖池4底铺设有供亲鱼通行的拱形通道8。所述拱形通道8高22cm,拱形通道8长度为养殖池4长度的0.5倍。如图2所示,所述拱形通道8从上至下铺设有多层。所述过滤池1从上至下依次铺设有过滤棉5、珊瑚石6和生物滤料7。所述过滤棉5高度为10cm,珊瑚石6高度为10cm,生物滤料7高度为20cm。所述增氧池2内设置有增氧泵。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驯养野生黑斑原鮡亲鱼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滤池、增氧池、温控装置和养殖池;所述过滤池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增氧池的进水口,增氧池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温控装置的进水口,温控装置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养殖池的进水口,养殖池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过滤池的进水口;所述养殖池底铺设有供亲鱼通行的拱形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驯养野生黑斑原鮡亲鱼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滤池、增氧池、温控装置和养殖池;所述过滤池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增氧池的进水口,增氧池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温控装置的进水口,温控装置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养殖池的进水口,养殖池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过滤池的进水口;所述养殖池底铺设有供亲鱼通行的拱形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驯养野生黑斑原鮡亲鱼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拱形通道高15-25cm,拱形通道长度为养殖池长度的0.4-0.5倍。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万良王建银曾本和周建设牟振波王且鲁王金林张忭忭
申请(专利权)人: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西藏,5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