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围板抓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34903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4 12: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汽车前围板抓手,包括伸缩气缸(1)、第一定位装置(3)、第二定位装置(4)、框架(5)、第三定位装置(6)、夹紧气缸(7)、第四定位装置(8)、夹紧装置(9)、焊枪盘(10)、法兰板(12),所述框架(5)包括至少三条相互平行的横杆、至少两条倾斜的斜杆、至少六条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所述横杆的垂直杆和至少三条竖直的竖杆的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柔性存储空间大,结构复杂养护不方便,精度不高的技术问题,实现避让出焊接通道,对后续车型柔性设计无影响,结构紧凑成本低,维修养护方便,实现全自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前围板抓手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汽车前围板抓手。
技术介绍
在SGMW焊装车间,前车体分拼生产线,前围板焊装有专用的拼台,这种拼台及定位形式存在如下不足:1、车型拼台无法柔性,专线专用,存储占用空间大;2、焊装拼台设计复杂,同时为了避让产品结构及流出焊接通道,工装结构复杂,通常有二级,甚至三级滑移结构;3、结构复杂,空间布局紧凑,维修养护不方便;4、拼台定位精度不高,不适用于机器人自动焊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前围板抓手,采用伸缩气缸、第一定位装置、第二定位装置、框架、第三定位装置、夹紧气缸、第四定位装置、夹紧装置、焊枪盘、法兰板,所述框架包括至少三条相互平行的横杆、至少两条倾斜的斜杆、至少六条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所述横杆的垂直杆和至少三条竖直的竖杆,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定位装置相邻固定在所述框架的上方横杆中段上方,所述框架的上方横杆两端分别设置所述伸缩气缸,所述伸缩气缸下端设置所述第一定位装置,所述框架的上方横杆中部设置所述法兰板,所述法兰板上设置所述焊枪盘,所述第二定位装置设置在所述法兰板旁,所述框架的下方横杆两端分别设置所述第三定位装置,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前围板抓手,其特征在于:该汽车前围板抓手包括伸缩气缸(1)、第一定位装置(3)、第二定位装置(4)、框架(5)、第三定位装置(6)、夹紧气缸(7)、第四定位装置(8)、夹紧装置(9)、焊枪盘(10)、法兰板(12),所述框架(5)包括至少三条相互平行的横杆、至少两条倾斜的斜杆、至少六条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所述横杆的垂直杆和至少三条竖直的竖杆,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定位装置(4)相邻固定在所述框架(5)的上方横杆中段上方,所述框架(5)的上方横杆两端分别设置所述伸缩气缸(1),所述伸缩气缸(1)下端设置所述第一定位装置(3),所述框架(5)的上方横杆中部设置所述法兰板(12),所述法兰板(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前围板抓手,其特征在于:该汽车前围板抓手包括伸缩气缸(1)、第一定位装置(3)、第二定位装置(4)、框架(5)、第三定位装置(6)、夹紧气缸(7)、第四定位装置(8)、夹紧装置(9)、焊枪盘(10)、法兰板(12),所述框架(5)包括至少三条相互平行的横杆、至少两条倾斜的斜杆、至少六条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所述横杆的垂直杆和至少三条竖直的竖杆,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定位装置(4)相邻固定在所述框架(5)的上方横杆中段上方,所述框架(5)的上方横杆两端分别设置所述伸缩气缸(1),所述伸缩气缸(1)下端设置所述第一定位装置(3),所述框架(5)的上方横杆中部设置所述法兰板(12),所述法兰板(12)上设置所述焊枪盘(10),所述第二定位装置(4)设置在所述法兰板(12)旁,所述框架(5)的下方横杆两端分别设置所述第三定位装置(6),所述述框架(5)的下方横杆中部相邻设置至少两个所述夹紧气缸(7),所述夹紧气缸(7)下端设置所述夹紧装置(9),所述夹紧气缸(7)上设置有所述第四定位装置(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围板抓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前围板抓手还包括第一保护罩(2)、安全切换插销(11)、检测开关(13)、第二保护罩(14)、阀岛(15),所述第一保护罩(2)设置在所述伸缩气缸(1)上,所述安全切换插销(11)相邻所述焊枪盘(10)设置在所述法兰板(12)上,所述检测开关(13)设置在所述框架(5)的上横杆的下侧,所述第二保护罩(14)设置在所述夹紧气缸(7)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围板抓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5)的所述横杆、所述斜杆、所述竖杆、所述垂直杆都为方形管,所述横杆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上横杆(501)、第二上横杆(502)和下横杆(503),所述斜杆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斜杆(504)和第二斜杆(505),所述竖杆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竖杆(506)、第二竖杆(507)和第三竖杆(5014),所述垂直杆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垂直杆(508)、第二垂直杆(509)、第三垂直杆(5010)、第四垂直杆(5011)、第五垂直杆(5012)和第六垂直杆(5013),所述横杆与所述垂直杆、所述竖杆垂直,所述第一上横杆(501)和第二上横杆(502)在同一水平面且通过所述第一垂直杆(508)和第二垂直杆(509)连接,所述下横杆(503)和所述第一上横杆(501)在同一竖直切面且通过所述第一竖杆(506)、所述第二竖杆(507)、所述第三竖杆(5014)连接,所述第三竖杆(5014)固定在所述第一竖杆(506)和所述第二竖杆(507)中间,所述下横杆(503)和所述第二上横杆(502)通过所述第一斜杆(504)、所述第二斜杆(505)连接,所述第一斜杆(504)、所述第一垂直杆(508)、所述第一竖杆(506)在同一竖直切面,所述第二斜杆(505)、所述第二垂直杆(509)、所述第二垂直杆(509)在同一竖直切面,所述第三垂直杆(5010)和所述第四垂直杆(5011)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二上横杆(502)两端并向外延伸,所述第五垂直杆(5012)和所述第六垂直杆(5013)相邻固定在所述第二上横杆(502)中部并向外延伸上,所述横杆、所述垂直杆、所述竖杆垂直、所述斜杆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参参樊水晶卢群英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