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42371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4 10:06
本申请公开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灯源和荧光膜中至少一者的出光方向上设有漫反射层,设置于灯源上方的漫反射层对灯源发出的泵浦光进行漫反射,提高泵浦光的均匀性,设置于荧光膜上方的漫反射层对从荧光膜出射的光进行散射,将光打散并分布到更大的范围,从而能够有利于提升混光均匀性,改善出光亮度的均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申请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主流的背光模组中,灯源的出光方向上一般搭载有扩散膜、棱镜片(即增亮片,BrightnessEnhancementFilm,BEF)等膜层结构,来提高一定视角范围内的光效和混光均匀性。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背光模组仍会在可视区域内出现混光不均匀的问题,导致出光亮度不均匀。具有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在显示例如255灰阶的白画面时,可视区的不同位置会出现明显的亮暗变化,严重影响整体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能够有利于提升混光均匀性,改善出光亮度的均匀性。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包括多个灯源、荧光膜以及至少一漫反射层,所述荧光膜位于所述灯源的出光方向上,所述灯源和荧光膜中至少一者的出光方向上设有所述漫反射层。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可以包括滤光膜,所述滤光膜位于灯源和荧光膜之间,所述灯源用于发出第一原色光,所述荧光膜中的荧光介质在被第一原色光激发时发出第二原色光和第三原色光,且所述第二原色光和第三原色光的波长均大于第一原色光的波长,所述滤光膜允许第一原色光通过而反射第二原色光和第三原色光。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背光模组。有益效果:本申请首先设计灯源和荧光膜中至少一者的出光方向上设有漫反射层,设置于灯源上方的漫反射层对灯源发出的泵浦光进行漫反射,使得光线比较均匀的进入荧光膜,提高泵浦光的均匀性,设置于荧光膜上方的漫反射层对从荧光膜出射的光进行散射,将光打散并分布到更大的范围,从而能够有利于提升混光均匀性,改善出光亮度的均匀性,其次本申请设计在灯源和荧光膜之间增加滤光膜,该滤光膜允许波长较短的第一原色光通过,而反射波长较长的第二原色光和第三原色光,以此避免第二原色光和第三原色光被传导至驱动基板和反射层,避免被驱动基板和反射层吸收,从而能够提升光效。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申请的首要目的是:设计灯源和荧光膜中至少一者的出光方向上设有漫反射层,位于灯源上方的漫反射层对灯源发出的泵浦光进行漫反射,使得光线比较均匀的进入荧光膜,提高泵浦光的均匀性,位于荧光膜上方的漫反射层对从荧光膜出射的光进行散射,将光打散并分布到更大的范围,以此有利于提升混光均匀性,改善出光亮度的均匀性。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实施例及其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并且,全文所采用的方向性术语,例如“上”、“下”等,均是为了更好的描述各个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结构剖面示意图。请参阅图1,所述背光模组10包括驱动基板11以及设置于该驱动基板11的各层结构:反射层12、多个灯源13、第一漫反射层14、荧光膜15以及第二漫反射层16。驱动基板11可视为背光模组10的背板,不仅用于承托背光模组10的上述结构元件,还可以排布驱动多个灯源13发光的走线。反射层12设置于驱动基板11上,且其上表面能够反射光。多个灯源13位于同一层,具体地,多个灯源13可以设置于平坦层131中,平坦层131的上表面为平面,以有利于滤光膜18的贴合。所述多个灯源13与驱动电路连接,并在驱动电路的驱动下发出预定颜色的光,例如蓝光。该灯源13可以为LED,驱动电路可以为承载于驱动基板11的PCB(PrintedCircuitBoard,印刷电路板)。荧光膜15设置于灯源13的出光方向上,第一漫反射层14和第二漫反射层16分别位于荧光膜15的上下两侧,其中,所述第一漫反射层14位于灯源13的出光方向上,而第二漫反射层16位于荧光膜15的出光方向上。第一漫反射层14可以并非为一整面结构,而是仅覆盖光源13正上方的具有预定图案的层结构。本申请制造所述第一漫反射层14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一,首先形成一整面透明介质层,该透明介质层的厚度可以为0.3μm~5μm,其中包含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CT(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醇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者SiO2(二氧化硅)等能够对光实现漫反射的颗粒,该颗粒的粒径可以为0.1μm~1μm,接着利用刻蚀方式仅保留该透明介质层的位于光源13正上方的部分,其余部分予以去除,透明介质层的剩余部分即为第一漫反射层14。二,采用与第一种方式相同的材料,利用掩膜板直接形成第一漫反射层14。在第一漫反射层14制备完成后,本申请可以通过热压合方式制备所述荧光膜15。由于制备荧光膜15的材料在高温(<300℃)下为熔融状态,因此最终制得的荧光膜15与第一漫反射层14紧密接触,此时第一漫反射层14可视为镶嵌于荧光膜15中。其中,第一漫反射层14与荧光膜15的折射率不相同,并且两者的折射率差异越大,第一漫反射层14的漫反射及散射效果越明显。请继续参阅图1,第二漫反射层16可以位于所述荧光膜15上,即两者为单独的膜层结构。此时,相当于在荧光膜15上方设置了一层空气间隙,因此在提高背光均匀性的同时有利于降低LED作为灯源13时的颗粒感。当然,本申请也可以设置所述第二漫反射层16镶嵌在荧光膜15中,于此,第二漫反射层16可视为荧光膜15的一部分,两者的厚度之和等于荧光膜15的厚度。在本申请中,第二漫反射层16和第一漫反射层14的制造材料、厚度及制造方式可以相同,此处不再予以赘述。不同的是,如图1所示,第二漫反射层16为一整面结构,能够有利于扩散膜17、棱镜片18等上层膜片的均匀贴合。其中,一个灯源13与棱镜片18的多个顶角对应设置,也就是说,一个灯源13的工作区域上方设置有棱镜片18的多个顶角。应理解,本申请的背光模组10还包括其他结构元件,例如两层扩散膜17和一层棱镜片18,其中一层扩散膜17设置于荧光膜15上,棱镜片18设置于该层扩散膜17上,另一层扩散膜17设置于棱镜片18上,这些结构元件的设置方式和工作原理可参阅现有技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漫反射层14对灯源13发出的光(可称泵浦光)进行漫反射,使得光线能够比较均匀的进入荧光膜15,提高泵浦光的均匀性,第二漫反射层16对从荧光膜15出射的光进行散射,将光打散并分布到更大的范围,进一步提高背光的均匀性。基于该工作原理,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漫反射层16也可以为具有预定图案的层结构,而非一整面结构。例如,如图2所示,第二漫反射层16可以仅设置于棱镜片18的顶角的下方,即,第二漫反射层16邻近棱镜片18的顶角平分线设置。又例如,如图3所示,第二漫反射层16也可以仅设置于灯源13的正上方。请继续参阅图1,所述背光模组10还可以设置有滤光膜19,该滤光膜19和荧光膜15依次设置于灯源13的出光方向上。其中,荧光膜15的折射率可以为1.5~1.8,厚度可以为100μm~500μm,该荧光膜15可以由荧光介质(又称光致发光粒子)、雾度粒子和粘合胶(例如硅胶)等混合形成,并且,通过控制荧光介质和雾度粒子的比例可以微调荧光膜15出射光的波长和混光均匀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多个灯源、荧光膜以及至少一漫反射层,所述荧光膜位于所述灯源的出光方向上,所述灯源和荧光膜中至少一者的出光方向上设有所述漫反射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多个灯源、荧光膜以及至少一漫反射层,所述荧光膜位于所述灯源的出光方向上,所述灯源和荧光膜中至少一者的出光方向上设有所述漫反射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位于所述灯源和所述荧光膜之间的第一漫反射层,所述第一漫反射层仅设置于所述光源的正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膜采用热压合方式形成于所述第一漫反射层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位于所述荧光膜的出光方向上的第二漫反射层,所述第二漫反射层位于所述荧光膜上,或者镶嵌于所述荧光膜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位于所述荧光膜的出光方向上的棱镜片,所述第二漫反射层设置于所述棱镜片的顶角的下方。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桂洋查国伟崔宏青杨勇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