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NTN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电动致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9543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0 04:3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动致动器具备:驱动部(2);将来自驱动部(2)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与驱动部(2)的输出轴(10a)平行的轴向的直线运动的运动转换机构部(3);具有从驱动部(2)向运动转换机构部(3)传递驱动力的传递齿轮机构(28)的驱动力传递部(4);以及具有对运动转换机构部(3)进行支承的双列轴承(40)的运动转换机构支承部(5),双列轴承(40)相对于传递齿轮机构(28)配置在轴向上的单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动致动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致动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为了车辆等的省力化、低燃料消耗率化而不断推进电动化,例如,开发出利用电动机的力来进行机动车的自动变速器、制动器、转向器等的操作的系统并将其投入到市场中。作为用于这样的用途的致动器,已知有使用了将电动机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方向的运动的滚珠丝杠机构的电动线性致动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的电动线性致动器,如图13所示,该电动线性致动器将电动机100、滚珠丝杠200以及将电动机100的旋转运动向滚珠丝杠200传递的齿轮减速机构500作为的主要的构成要素。这里,滚珠丝杠200具有在外周面形成有螺旋状的螺纹槽的丝杠轴201、外嵌于丝杠轴201且在内周面形成有螺旋状的螺纹槽的螺母202、以及收容于两螺纹槽的多个滚珠203。齿轮减速机构500具有固定于电动机100的电动机轴100a的小径的第一齿轮501以及设置于螺母202的外周且与第一齿轮501啮合的大径的第二齿轮502。在将电动机100的驱动力经由上述的齿轮501、502向螺母202传递时,螺母202进行旋转,丝杠轴201进行直线运动。【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24301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线性致动器中,为了支承螺母202,将两个滚动轴承600、700夹着第二齿轮502配置在螺母202的两侧。然而,若在这样的位置配置滚动轴承600、700,则在将其它的构成部件配置在滚珠丝杠200的周围时,会产生必须要在夹着第二齿轮502的两侧避免与各滚动轴承600、700发生干涉这样的布局上的制约,妨碍紧凑化及设计变更。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紧凑化、设计自由度的提高的电动致动器。【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方案】作为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电动致动器的特征在于,具备:驱动部;将来自驱动部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与驱动部的输出轴平行的轴向的直线运动的运动转换机构部;具有从驱动部向运动转换机构部传递驱动力的传递齿轮机构的驱动力传递部;以及具有对运动转换机构部进行支承的双列轴承的运动转换机构支承部,双列轴承配置在传递齿轮机构的轴向上的单侧。这样,通过将双列轴承相对于传递齿轮机构配置在轴向上的单侧,由此在没有配置双列轴承这一侧可以不考虑双列轴承与其它的构成部件的干涉,因此部件布局的设计自由度得以提高,还能实现小型化。而且,通过将双列轴承配置在相对于传递齿轮机构而与驱动部相反的一侧,由此能够在没有配置双列轴承这一侧将驱动部在与运动转换机构部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接近运动转换机构部地配置。由此,能够缩短驱动部与运动转换机构部的轴间距离,实现电动致动器的小型化。优选上述双列轴承是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这种情况下,双列轴承除了能够承受径向载荷以外,还能够承受两方向的轴向载荷,能够稳定且可靠地支承运动转换机构部。而且,优选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是背对背的轴承。这种情况下,对转矩载荷也是有利的。另外,电动致动器可以具备用于检测运动转换机构部的直线运动的行程的行程传感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行程传感器配置在相对于传递齿轮机构而与双列轴承相反的一侧,由此能够不考虑与双列轴承的干涉地配置行程传感器。另外,电动致动器可以具备防止异物向运动转换机构部的侵入的护罩。这种情况下,通过将护罩配置在相对于传递齿轮机构而与双列轴承相反的一侧,由此能够不考虑与双列轴承的干涉地配置护罩。驱动部可以具有驱动用电动机和收容驱动用电动机的电动机壳体。这种情况下,通过电动机壳体的运动转换机构部侧的外周面配置在比将双列轴承的外周面沿着轴向延长而得到的假想面的位置接近运动转换机构部的位置,由此驱动用电动机与运动转换机构部的轴间距离变短,因此能够实现电动致动器的小型化。【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可实现紧凑化、设计自由度的提高的电动致动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纵剖视图。图2是电动致动器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电动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开口部侧观察电动机壳体的图。图5是在图1的A-A线处向视观察所得的横剖视图。图6是减速机构部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轴壳及安装于轴壳的锁定机构部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在图1的B-B线处向视观察所得的横剖视图。图9是在图1的C-C线处向视观察所得的横剖视图。图10是电动致动器的控制框图。图11是电动致动器的控制框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纵剖视图。图13是以往的电动线性致动器的纵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各图中,针对具有同一功能或形状的构件或构成部件等构成要素,只要能够辨别就标注同一符号,从而在说明过一次之后省略重复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组装状态的纵剖视图,图2是表示所述电动致动器的组装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所述电动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主要包括:产生驱动力的驱动部2;将来自驱动部2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运动转换机构部3;从驱动部2向运动转换机构部3传递驱动力的驱动力传递部4;对运动转换机构部3进行支承的运动转换机构支承部5;输出运动转换机构部3的运动的操作部6;防止运动转换机构部3的驱动的锁定机构部7。另外,驱动部2由电动机部8和减速机构部9构成。构成上述电动致动器1的各部分分别具有壳体,在各壳体内收容有构成部件。具体而言,电动机部8具有收容驱动用电动机10的电动机壳体11,减速机构部9具有收容减速齿轮机构16的减速齿轮壳体17。另外,驱动力传递部4具有收容传递齿轮机构28的传递齿轮壳体29,运动转换机构支承部5具有收容支承轴承40的轴承壳体41。并且,电动机部8与减速机构部9、减速机构部9与驱动力传递部4、驱动力传递部4与运动转换机构支承部5构成为彼此能够按壳体进行连结或分离。而且,轴壳5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轴承壳体41连结或分离。以下,对构成电动致动器1的各部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电动机部8主要包括:驱动运动转换机构部3的驱动用电动机(DC电动机)10;收容驱动用电动机10的电动机壳体11。电动机壳体11具有在内部收容驱动用电动机10的有底圆筒状的壳体主体12以及从壳体主体12的底部12a向外部突出的突出部13。突出部13上形成有与壳体主体12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孔部13a。该孔部13a由覆盖突出部13的外表面的树脂制的密封构件14密封。在驱动用电动机10从壳体主体12的开口部12d插入到内部的状态下,驱动用电动机10的插入方向里侧的端面与壳体主体12的底部12a抵接。另外,在底部12a的中央部形成有嵌合孔12c,通过驱动用电动机10的插入方向里侧的突起10b与该嵌合孔12c嵌合,由此避免从突起10b突出的输出轴10a的后端(图1的左端部)与电动机壳体11的底部12a发生干涉。而且,壳体主体12的周壁部12b的内周面随着从开口部12d侧朝向底部12a侧而呈锥状地缩径,在驱动用电动机10被向壳体主体12内插入时,驱动用电动机10的插入方向里侧的外周面与周壁部12b的内周面接触。这样,驱动用电动机10在插入到壳体主体12内的状态下通过与壳体主体12的内周面的接触以及与嵌合孔12c的嵌合而被支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具备:驱动部;将来自所述驱动部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与所述驱动部的输出轴平行的轴向的直线运动的运动转换机构部;具有从所述驱动部向所述运动转换机构部传递驱动力的传递齿轮机构的驱动力传递部;以及具有对所述运动转换机构部进行支承的双列轴承的运动转换机构支承部,所述双列轴承配置在所述传递齿轮机构的轴向上的单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3.30 JP 2016-0690651.一种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具备:驱动部;将来自所述驱动部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与所述驱动部的输出轴平行的轴向的直线运动的运动转换机构部;具有从所述驱动部向所述运动转换机构部传递驱动力的传递齿轮机构的驱动力传递部;以及具有对所述运动转换机构部进行支承的双列轴承的运动转换机构支承部,所述双列轴承配置在所述传递齿轮机构的轴向上的单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中,所述双列轴承配置在相对于所述传递齿轮机构而与所述驱动部相反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中,所述双列轴承是双列角接触球轴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任卓志平野慎介池田笃史石河智海
申请(专利权)人:NTN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