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穿孔用电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92466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0 03:22
本发明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技术,其可稳定地提高外来物质导入效率,可在不依赖操作者的熟练度的情况下,通过迅速且简便的操作,进行体内(in vivo)法的电穿孔。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穿孔用电极,其具有多个电极针,其特征在于,具有包含第一极性电极针、电极针保持部、以及注射器保持部的结构,具有两根以上的第一极性电极针从所述电极针保持部的外壳支承体下部结构体的底面朝电穿孔对象物侧突出的结构,在所述外壳支承体下部结构体的底面具有与注射器保持部侧连通的注射针插入/插出孔,在与所述电极针保持部的电穿孔对象物侧相反一侧具有注射器保持部,所述注射器保持部为具有注射针插入/插出路径的结构,且所述注射针插入/插出路径至少一部分具备第二极性用通电部。

Electrode for electroporation

The aim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to provide a technology which can stab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mporting foreign substances and perform in vivo electroporation through rapid and simple operation without relying on the operator's proficiency.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electrodes for electric perforation, which has a plurality of electrode needles,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having a structure comprising a first polar electrode needle, a holding part of the electrode needle and a holding part of the syringe, and having more than two first polar electrode needles facing electricity from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lower structure of the shell support body of the holding part of the electrode needle. The bottom of the lower structure of the shell support body is provided with an injection needle insertion/insertion hole connected with the side of the syringe retaining part, and a syringe retaining part is provided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electroporation object side of the electrode needle retaining part. The syringe retaining part is provided with an injection needle insertion/insertion. The structure of the path, and at least part of the injection needle insertion/insertion path has a second polar electrifying pa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穿孔用电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备多个第一极性电极针的电穿孔用电极,其可将所装接的注射针用作第二极性电极针。
技术介绍
电穿孔法为用于实现下述情况的方法:通过电刺激在对象细胞的细胞膜开孔出微细孔,将外来物质简便且高效地导入到细胞内。由于作为用于将核酸、药剂成分等导入到细胞内的方案为通用性高且简便的方案,因此特别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开发、医疗现场等方面,需求逐渐变大。但是,伴随着电穿孔法的普及,认定在特定的领域中存在更进一步的问题。例如,体内(invivo)的电穿孔法为针对肌肉组织、皮肤组织等的研究领域等的重要方案,被指出外来物质的导入效率低,要求提高其效率。作为采用体内(invivo)法对肌肉组织、皮肤组织等进行电穿孔的情况下的导入效率等低的主要原因,可列举出实验人员、技术人员需要习得高度的操作技术。在此,作为使用一般的针型电极对肌肉组织、皮肤组织等进行体内(invivo)电穿孔的操作顺序,可列举正确且迅速地进行下述一系列操作的方法:i)将含有导入物质的溶液注射到对象组织;ii)用万能笔等在注射部标出标记;iii)拔出注射针;iv)使用针型电极,调整电极针穿刺的深度;v)将电脉冲施加到对象组织;等。但是,在该现有的方法中,要求熟练掌握注射部的标记以及深度调整等操作,另外,就算是熟练度高的人员进行操作,也会有实验结果容易产生偏差的问题。另外,有如下问题:由于从上述溶液注射起直至施加电脉冲,会产生数十秒~数分钟的时滞,因此,所注入的导入物质会因组织内的血流进行扩散。在此,作为以采用体内(invivo)法为前提的电极装置,公开了一种具备具有多个电极针的电极阵列的手持式电穿孔治疗用电极装置(专利文献1)。由于专利文献1的手持式治疗用的电极装置为具备多个电极针的形态,因此可期待电场发生区域的增大,另一方面,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即,在注射导入物质后拔出注射针,电极针进行穿刺且进行深度调整等,无法期待体内(invivo)法的操作性的实质上的提高。因此,在使用专利文献1所述的电极装置的情况下,无法期待大幅改善体内(invivo)法的导入效率的稳定提高。另外,公开了一种将具备多个电极针的电极阵列的一根以上的电极设为插管状的形态的治疗用电极装置(专利文献2)。但是,专利文献2中的构成电极阵列的部分为手持式治疗用电装置的一部分的构成部分,插管状针仅仅为与其他电极针的一体化结构的一部分。具体而言,专利文献2所述的电极装置为将多电极针以及电极系统、插管针以及液供给管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等完全一体化的装置,认为每次使用时,需要对插管状针、附属于插管状针的该液供给管等进行更换,认为在实验前准备中的装置组装、样品填充等的迅速性、简便性方面存在问题。另外,假如在再利用管构件等的液供给系统的装置专用构件的情况下,恐怕也会有污染、感染等问题。因此,在使用专利文献2所述的装置的电极阵列的情况下,不会被认为是具有能在研究现场、治疗现场等稳定且简便地使用的结构的装置。由此可知,专利文献2所述的装置为存在其他现有技术没有遇到过的新技术问题的装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专利申请WO2012/13717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特表平11-50663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为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情况而做出的,要解决的问题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稳定地提高外来物质导入效率的技术,可在不依赖操作人员的熟练度的情况下,通过迅速且简便的操作进行体内(invivo)法电穿孔。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上述现有技术的状况中,本专利技术人等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是着眼于将含有第一极性电极针、电极针保持部、以及注射器保持部而成的结构设为构件电极的技术,从而想到了本专利技术。详细而言,着眼于如下构件构成:所述电极针保持部为包含外壳支承体下部结构体以及第一极性用通电部而成的结构体,具有两根以上的第一极性电极针从所述外壳支承体下部结构体的底面朝电穿孔对象物侧突出的结构,在所述外壳支承体下部结构体的底面具有与注射器保持部侧连通的注射针插入/插出孔。另外,着眼于如下构件构成:所述电穿孔用电极为具备在与所述电极针保持部的电穿孔对象物侧相反一侧插入注射针而能装接注射器的注射器保持部的结构,所述注射器保持部为具有注射针插入/插出路径的结构,且所述注射针插入/插出路径至少一部分具备由导电性材质构成的第二极性用通电部。本专利技术人等发现了如下事实:通过将具备注射针的现有的注射器装接于具有该多个第一极性电极针的电极结构体的注射器保持部,可将所装接的注射针用作第二极性电极针。即,本专利技术人等想到了具备可拆装现有的一次性注射器的结构的构件电极的构想,从而制作出了电极结构体。而且,通过基因导入实验对其作用效果进行了证实。由此本专利技术人等发现了如下事实:通过使用该电穿孔用电极,可在不依赖操作者的熟练度的情况下,可在极短时间内稳定地实施包含外来物质的溶液的注射以及电压施加等一系列操作。由此,本专利技术人等发现了如下事实:可提高体内(invivo)法的电穿孔的导入效率。在使用了该电极结构体的方法中,由于可仅通过装接注射器来进行样品填充操作,因此可迅速且简便地进行包括电极装置的组装、样品注入等准备操作在内的操作。另外,也可通过注射器更换而简便地进行样品更换,因此污染以及感染风险降低。在此,在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专利文献1以及2中仅公开了作为手持式治疗用电极装置的一体化结构,不认为对可与现有的注射器拆装且将该注射针用作第二极性电极针的构想以及可实现该构想可能的具体方案进行了公开或给出了启示。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涉及如下所述的专利技术。[项1]一种电穿孔用电极,其具有多个电极针,其特征在于,(A)具有包含第一极性电极针、电极针保持部、以及注射器保持部而成的结构,(B)所述电极针保持部为包含外壳支承体下部结构体以及第一极性用通电部而成的结构体,在所述外壳支承体下部结构体的底面具有与注射器保持部侧连通的注射针插入/插出孔,(C)具有两根以上的第一极性电极针从所述外壳支承体下部结构体的底面朝电穿孔对象物侧突出的结构,(D)(d-1)所述电穿孔用电极为具备在与所述电极针保持部的电穿孔对象物侧相反一侧能插入注射针而装接注射器的注射器保持部的结构,(d-2)所述注射器保持部为具有注射针插入/插出路径的结构,且所述注射针插入/插出路径至少一部分具备由导电性材质构成的第二极性用通电部。[项2]根据项1所述的电穿孔用电极,其中,所述电穿孔用电极为如下构件电极:在将注射器装接到所述注射器保持部时,能经由与第二极性用通电部的接触将从注射针插入/插出孔突出的注射针用作第二极性电极针。[项3]根据项1或2的任一项所述的电穿孔用电极,其中,所述第一极性电极针配置为:由外壳支承体下部结构体的仰视上看,注射针插入/插出孔位于将第一极性电极针的顶端连接的直线上或者大致直线上或将第一极性电极针的顶端作为顶点而形成的多边形的内侧。[项4]根据项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穿孔用电极,其中,所述注射针插入/插出路径中的第二极性用通电部的至少一部分为具有导电性物质所成的直管结构的结构,具有在插入注射针时确保与注射针的接触的内径或内宽。[项5]根据项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穿孔用电极,其中,所述第一极性电极针具有贯通电极针保持部的外壳支承体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穿孔用电极,其具有多个电极针,其特征在于,(A)具有包含第一极性电极针、电极针保持部、以及注射器保持部而成的结构,(B)所述电极针保持部为包含外壳支承体下部结构体以及第一极性用通电部而成的结构体,在所述外壳支承体下部结构体的底面具有与注射器保持部侧连通的注射针插入/插出孔,(C)具有两根以上的第一极性电极针从所述外壳支承体下部结构体的底面朝电穿孔对象物侧突出的结构,(D)(d‑1)所述电穿孔用电极为具备在与所述电极针保持部的电穿孔对象物侧相反一侧能插入注射针而装接注射器的注射器保持部的结构,(d‑2)所述注射器保持部为具有注射针插入/插出路径的结构,且所述注射针插入/插出路径至少一部分具备由导电性材质构成的第二极性用通电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2.22 JP 2016-0309841.一种电穿孔用电极,其具有多个电极针,其特征在于,(A)具有包含第一极性电极针、电极针保持部、以及注射器保持部而成的结构,(B)所述电极针保持部为包含外壳支承体下部结构体以及第一极性用通电部而成的结构体,在所述外壳支承体下部结构体的底面具有与注射器保持部侧连通的注射针插入/插出孔,(C)具有两根以上的第一极性电极针从所述外壳支承体下部结构体的底面朝电穿孔对象物侧突出的结构,(D)(d-1)所述电穿孔用电极为具备在与所述电极针保持部的电穿孔对象物侧相反一侧能插入注射针而装接注射器的注射器保持部的结构,(d-2)所述注射器保持部为具有注射针插入/插出路径的结构,且所述注射针插入/插出路径至少一部分具备由导电性材质构成的第二极性用通电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穿孔用电极,其中,所述电穿孔用电极为如下构件电极:在将注射器装接到所述注射器保持部时,能经由与第二极性用通电部的接触将从注射针插入/插出孔突出的注射针用作第二极性电极针。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任一项所述的电穿孔用电极,其中,所述第一极性电极针配置为:由外壳支承体下部结构体的仰视上看,注射针插入/插出孔位于将第一极性电极针的顶端连接的直线上或者大致直线上或将第一极性电极针的顶端作为顶点而形成的多边形的内侧。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穿孔用电极,其中,所述注射针插入/插出路径中的第二极性用通电部的至少一部分为具有导电性物质所成的直管结构的结构,具有在插入注射针时确保与注射针的接触的内径或内宽。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穿孔用电极,其中,所述第一极性电极针具有贯通电极针保持部的外壳支承体下部结构体而连接于第一极性用通电部的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穿孔用电极,其中,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原道法早川靖彦早川清
申请(专利权)人:公益财团法人东京都医学综合研究所内帕基因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