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感器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6658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8 0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抑制电极剥离的产生的电感器部件。该电感器部件(10)具有:铁芯(20),其具有柱状的轴部(21)和在所述轴部(21)的端部形成的支承部(22);和端子电极(50),其形成于所述支承部(22),所述端子电极(50)具有所述支承部(22)的表面上的基底层(61),所述支承部(22)的端面(32)上的基底层(61)的最大厚度比所述支承部(22)的底面(36)上的基底层(61)的最大厚度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感器部件
本技术涉及具有卷绕于铁芯的线材的电感器部件。
技术介绍
以往,在电子设备中搭载有各种电感器部件。线圈型电感器部件具有铁芯和卷绕于铁芯的线材。线材的端部与形成于铁芯的端子电极连接。(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2)。该端子电极通过钎焊等与在供电感器部件安装的电路基板上形成的焊接部(Pad)连接。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8022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321438号公报然而,随着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小型化程度提高,对搭载于像这样的电子设备上的电感器部件也提出小型化的要求。若使电感器部件小型化,则随之,电感器的端子电极的面积变小,有产生电极剥离之虞。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点而产生,其目的在于提供抑制电极剥离的产生的电感器部件。本技术的一个方式中的电感器部件具有:铁芯,其具有柱状的轴部和在所述轴部的端部形成的支承部;端子电极,其形成于所述支承部;以及线材,其卷绕于所述轴部,端部与所述端子电极连接,所述端子电极包括所述支承部的底面上的底面部电极、所述支承部的端面上的端面部电极以及所述支承部的侧表面上的侧表面部电极,所述端子电极具有所述支承部的表面上的基底层和所述基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感器部件,其中,具有:铁芯,其具有柱状的轴部和在所述轴部的端部形成的支承部;端子电极,其形成于所述支承部;以及线材,其卷绕于所述轴部,且端部与所述端子电极连接,所述端子电极包括所述支承部的底面上的底面部电极、所述支承部的端面上的端面部电极以及所述支承部的侧表面上的侧表面部电极,所述端子电极具有所述支承部的表面上的基底层和所述基底层的表面上的镀覆层,所述支承部的所述端面上的基底层的最大厚度比所述支承部的底面上的基底层的最大厚度大。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4.25 JP 2017-0862051.一种电感器部件,其中,具有:铁芯,其具有柱状的轴部和在所述轴部的端部形成的支承部;端子电极,其形成于所述支承部;以及线材,其卷绕于所述轴部,且端部与所述端子电极连接,所述端子电极包括所述支承部的底面上的底面部电极、所述支承部的端面上的端面部电极以及所述支承部的侧表面上的侧表面部电极,所述端子电极具有所述支承部的表面上的基底层和所述基底层的表面上的镀覆层,所述支承部的所述端面上的基底层的最大厚度比所述支承部的底面上的基底层的最大厚度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中,所述支承部具有形成所述底面与所述端面的边界的曲面状的棱线部,所述棱线部的曲率半径为20μm以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中,所述电感器部件的包括所述铁芯和所述端子电极在内的长度尺寸为1.0mm以下,所述电感器部件的包括所述铁芯和所述端子电极在内的宽度尺寸为0.6mm以下,所述电感器部件的包括所述铁芯和所述端子电极在内的高度尺寸为0.8mm以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中,所述电感器部件的包括所述铁芯和所述端子电极在内的高度尺寸比所述电感器部件的包括所述铁芯和所述端子电极在内的宽度尺寸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中,所述端面部电极的靠所述侧表面侧的端部比所述侧表面部电极的靠所述端面侧的端部高。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中,所述端面部电极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比端部高。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中,所述端面部电极的上端为向上方凸出的弧状。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中,随着从所述支承部的内表面趋向所述端面,所述侧表面部电极的高度变高。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中,所述支承部具有形成所述支承部的内表面与所述底面的边界的曲面状的第一棱线部和形成所述底面与所述端面的边界的曲面状的第二棱线部,所述第二棱线部的曲率半径为20μm以上,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阳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