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混支撑托换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1322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3 07: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加固改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混支撑托换架,包括灌浆孔盖、多根托换柱和多根托换梁,托换梁和托换柱均为中空结构且其两端均连通;托换柱竖直成多排、多列布置,位于同排/同列的两相邻托换柱的上端通过所述托换梁连通,且托换梁与托换柱均垂直形成支撑托换框架;地面设有基础,托换柱的下端与基础连接;托换梁的上表面设有多个混凝土灌浆孔,托换柱与托换梁内部均灌有混凝土;灌浆孔盖一端经混凝土灌浆孔进入托换梁内,并插入托换梁内的混凝土中结合为一体;能够实现对砌体结构的房屋进行托换技术的施工,同时不仅提高了其施工的效率,降低了成本,能够完成结构承重体系的转变,提升结构抗震能力,保证房屋结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混支撑托换架
本技术涉及建筑加固改造
,具体涉及一种钢混支撑托换架。
技术介绍
砌体结构抗震加固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对于那些不满足构造要求的房屋进行加固,从而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二是对于承载能力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构件或结构进行加固。目前,在墙体的一侧或者两侧采用增加钢筋网砂浆面层和钢筋混凝土面层的加固是最常用的加固方法,但是这种施工方式需要腾空房屋,在现场喷射混凝土或砂浆,对环境影响大,施工周期长,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相对于钢筋网面层加固法,在墙体的一侧或者两侧贴预制钢筋混凝土板,通过特殊的连接措施保证新老结构之间的协同工作。该方法生产效率更高,施工周期短,对周围环境影响小,但是会减小8%-10%的使用面积。碳纤维布和预应力筋加固技术的成本,较钢筋混凝土板墙等加固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且不减少使用面积,对结构影响小,施工对环境影响较小,扬尘少,噪音小。但是这些方法依旧要对结构上部主体大动干戈,在一定程度上扰动主要结构构件的受力特性,也给原结构在外观及使用功能上造成较大的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被加固构件受力机理复杂,加固后的整体结构很难达到强度和延性的合理匹配,在增加结构刚度的同时也增加了地震作用。相较于传统的以硬抗为特征的加固方法,通过在建筑物下部或层间设置柔弱的隔震支座来吸收和阻断地震能量往上部结构的输入,延长结构振动周期以减少上部结构的层间反应。且这种加固方式只在建筑物的下部或局部施工,上部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往往还可以正常使用。然而一般底部隔震技术都用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对于新增抗震设防地区而言,其设防目标是最基本的6度设防,而且其中很多县市位于经济不发达区域,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加之需要加固的建筑数量巨大,对施工技术要求高且造价不菲的底部隔震法难以推广。因此,迫切需要根据新增抗震设防地区已建砌体结构房屋特点,研发价格低廉、抗震加固效果好、施工简便易于实施的新型加固方法。现有老旧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大多为砖混结构,在加固改造中普遍涉及到承重墙体的拆除和采取托换梁来承担原来墙体所受到的荷载作用,这种改造施工的最大难点是如何在施工过程中保证上部墙体的安全和稳定。通常的施工方法是先在承重墙附近设临时支撑,然后拆除墙体,最后再设置托换梁。但由于有时候上部荷载较大,在待拆墙体的全高设置临时支撑必然会浪费大量的材料,很不经济,结构稳定与安全性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而且由于支撑所占的空间大,也为后续的拆墙和托梁施工带来困难。在我国,砌体结构因其材料易于就地取材、施工工艺简单方使、造价低廉等特点而被大量使用在住宅、学校和办公用房中。但是砌体结构的传力路径单一、体系单薄,与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现代结构形式相比,砲体结构由于缺少多道防线,其抗震储备水平相对较低,地震作用下作为关键性受力构件的承重墙体一旦形成贯通裂缝,主体结构的承载能力、整体性以及抗震安全性和震后可修复性即大大降低。有鉴于现行规范在抗震设防要求中存在不足之处,2016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取消了不设防地区。由于我国一般建筑设计使用寿命为50年,对于新增抗震设防地区而言,除了对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国家规范进行设计、施工以外,也需要未雨绸缪,对已投入使用但未进行抗震设防设计的建筑结构,尤其是相对脆弱的砌体结构房屋进行结构加固处理,防患于未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不受地震伤害。由于加固对象为正在使用中的已建成砌体结构房屋,基数大分布范围广,全部加固则面临造价高,施工周期长,施工作业不方便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根据新增抗震设防地区的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研究一种施工方便、工期短、成本低的加固装置和施工方法,在减少对原结构承载损伤的同时,并且综合考虑造价、环境影响和加固效果提高以取得最大的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钢混支撑托换架,解决对砌体结构的房屋加固施工不便、工期长、成本高等技术问题。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钢混支撑托换架,包括多根托换柱和多根托换梁,所述托换梁和所述托换柱均为中空结构且其两端均连通;所述托换柱竖直成多排、多列布置,位于同排/同列的两相邻所述托换柱的上端通过所述托换梁连通,且所述托换梁与所述托换柱均垂直形成支撑托换框架;地面设有基础,所述托换柱的下端与所述基础连接;所述托换梁的上表面设有多个混凝土灌浆孔,所述托换柱内部通过其上端口灌有混凝土,所述托换梁内部通过所述混凝土灌浆孔灌有混凝土;还包括灌浆孔盖,所述灌浆孔盖一端经所述混凝土灌浆孔进入所述托换梁内,并插入所述托换梁内的混凝土中结合为一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多根所述托换柱和多根所述托换梁由钢板制成,所述托换柱和所述托换梁分别与混凝土结合后一起承重,其中由多根所述托换柱和多根所述托换梁承受弯矩和扭矩,混凝土承受压力;本技术能够方便实现对砌体结构的房屋进行托换技术的施工,同时不仅提高了其施工的效率,降低了成本,而且能够完成结构承重体系的转变,提升结构抗震能力,保证房屋结构安全。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所述灌浆孔盖包括板A、板B、板C和盖柱,所述盖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板A和所述板C的中部连接,所述板B的中部与所述盖柱的中部连接。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所述灌浆孔盖更好的与本技术整体结合为一体。进一步,所述支撑托换框架为多层,上层所述支撑托换框架的所述托换柱的下端与下层所述支撑托换框架的所述托换柱的上端分别对应连接且连通。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本技术能够应用广泛。进一步,还包括多块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上端插入上下布置的两根所述托换柱中位于上层的托换柱的下端内侧并与之通过螺栓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下端插入上下布置的两根所述托换柱中位于下层的下层所述托换柱的上端内侧并与之通过螺栓连接。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能够使上层托换柱与下层托换柱连接更加稳固。进一步,各层支撑托换框架中,所述托换梁的上表面与各层对应连接的所述托换柱上端面对齐,所述托换柱与所述托换梁中空部分相对应的部位设置开口A;多层所述支撑托换框架中,位于顶层的支撑托换框架中的托换梁为顶层托换梁,位于顶层托换梁以下的托换梁为中托换梁;所述中托换梁两端的上下两相对侧均分别向其外部延伸出第一上接耳和第一下接耳;各层中所述中托换梁的所述第一下接耳与该层对应的所述托换柱外侧壁重叠并通过螺栓连接,各层中所述中托换梁的所述第一上接耳与相邻上层所述托换柱的外侧壁重叠并通过螺栓连接;所述顶层托换梁两端的上下两相对侧均分别连接有第二上接耳和第二下接耳,所述第二上接耳由两块相互垂直的板块A和板块B形成,所述板块A与所述顶层托换梁上侧壁位于同一平面,所述板块B与所述顶层托换梁的端面相对且平行;所述第二下接耳垂直于所述顶层托换梁且位于所述顶层托换梁的下方;所述第二下接耳与位于顶层的所述托换柱的侧壁重叠并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二上接耳的所述板块A覆设在位于顶层的所述托换柱的上端面,所述板块B与位于顶层的所述托换柱的侧壁重叠并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二下接耳和所述板块B平行布置在所述托换柱的两侧。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托换梁与托换柱连接稳固。进一步,所述连接板包括连接板A和连接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钢混支撑托换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根托换柱和多根托换梁,所述托换梁和所述托换柱均为中空结构且其两端均连通;所述托换柱竖直成多排、多列布置,位于同排/同列的两相邻所述托换柱的上端通过所述托换梁连通,且所述托换梁与所述托换柱均垂直形成支撑托换框架;地面设有基础,所述托换柱的下端与所述基础连接;所述托换梁的上表面设有多个混凝土灌浆孔(2),所述托换柱内部通过其上端口灌有混凝土,所述托换梁内部通过所述混凝土灌浆孔(2)灌有混凝土;还包括灌浆孔盖,所述灌浆孔盖一端经所述混凝土灌浆孔(2)进入所述托换梁内,并插入所述托换梁内的混凝土中结合为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1.钢混支撑托换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根托换柱和多根托换梁,所述托换梁和所述托换柱均为中空结构且其两端均连通;所述托换柱竖直成多排、多列布置,位于同排/同列的两相邻所述托换柱的上端通过所述托换梁连通,且所述托换梁与所述托换柱均垂直形成支撑托换框架;地面设有基础,所述托换柱的下端与所述基础连接;所述托换梁的上表面设有多个混凝土灌浆孔(2),所述托换柱内部通过其上端口灌有混凝土,所述托换梁内部通过所述混凝土灌浆孔(2)灌有混凝土;还包括灌浆孔盖,所述灌浆孔盖一端经所述混凝土灌浆孔(2)进入所述托换梁内,并插入所述托换梁内的混凝土中结合为一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混支撑托换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浆孔盖包括板A(3)、板B(4)、板C(5)和盖柱(6),所述盖柱(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板A(3)和所述板C(5)的中部连接,所述板B(4)的中部与所述盖柱(6)的中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钢混支撑托换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托换框架为多层,上层所述支撑托换框架的所述托换柱的下端与下层所述支撑托换框架的所述托换柱的上端分别对应连接且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混支撑托换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块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上端插入上下布置的两根所述托换柱中位于上层的托换柱的下端内侧并与之通过螺栓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下端插入上下布置的两根所述托换柱中位于下层的托换柱的上端内侧并与之通过螺栓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混支撑托换架,其特征在于,各层支撑托换框架中,所述托换梁的上表面与各层对应连接的所述托换柱上端面对齐;多层所述支撑托换框架中,位于顶层的支撑托换框架中的托换梁为顶层托换梁(9),位于顶层托换梁以下的托换梁为中托换梁(8);所述中托换梁(8)两端的上下两相对侧均分别向其外部延伸出第一上接耳(10)和第一下接耳(11);各层中所述中托换梁(8)的所述第一下接耳(11)与该层对应的所述托换柱外侧壁重叠并通过螺栓连接,各层中所述中托换梁(8)的所述第一上接耳(10)与相邻上层所述托换柱的外侧壁重叠并通过螺栓连接;所述顶层托换梁(9)两端的上下两相对侧均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明周磊赵夜灵谢祥雄干唯健甘宁馨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