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维模块建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12404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3 07: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维模块建筑结构,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节点、第二连接节点、角柱封板、框架梁和角柱组件,该角柱组件由多个角柱拼接而成,每个角柱外露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框架梁,平面相邻两个角柱连接的框架梁通过框架梁的连接部设置的第一连接节点固定连接,该角柱封板封盖固接在角柱的两端,角柱封板的平面面积大于其所在角柱端部的外侧线投影平面面积,第二连接节点设置在角柱封板上,且设置位置位于角柱的外侧,上下相邻的两个角柱通过第二连接节点固定连接,该结构的连接节点之间的连接操作均在角柱的外侧进行,角柱尺寸的大小对连接节点处的施工没有影响,且该结构增加了第一连接节点,从而增加三维模块建筑结构的整体受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维模块建筑结构
本技术属于建筑
,尤其涉及一种三维模块建筑结构。
技术介绍
三维模块建筑是国内目前较为前沿的建筑结构形式,主要是将三维建筑按模块单元进行划分,并将各个单元在工厂进行加工制作,最后发运到现场进行组拼,最终形成整体的一种建筑形式,其具备工业化制作,质量可控,环保可拆卸重复使用等优点。但模块之间的连接节点方式一直是三维模块建筑体系的重点。三维模块建筑的其中一种形式是纯三维模块结构体系,主要是通过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保证自身结构和三维模块建筑的整体受力安全,三维模块建筑的模块与模块之间角柱采用栓接节点连接。目前,三维模块建筑的每个模块中角柱及与角柱相连的主框梁均采用箱型钢,角柱端部单侧设置螺栓安装孔,并在角柱底部或顶部开设螺栓孔,然后根据设计要求在角柱适当位置安设构造加劲板。上下角柱之间通过连接板进行螺栓连接。该三维模块建筑中模块之间连接节点受力较为薄弱,不利于模块建筑的整体受力,且各模块连接施工现场受角柱的尺寸大小的影响,现场施工操作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三维模块建筑结构,用于解决三维模块建筑结构中模块之间连接节点受力较为薄弱,不利于模块建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维模块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包括:第一连接节点、第二连接节点、角柱封板、框架梁和角柱组件;所述角柱组件由多个角柱拼接而成,所述角柱组件的每个角柱外侧面均固定连接所述框架梁;每个所述框架梁具有连接部,平面相邻的两个所述角柱连接的所述框架梁的连接部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节点,平面相邻的两个所述角柱连接的所述框架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节点固定连接;所述角柱封板封盖并固接在所述角柱的两端,所述角柱封板的平面面积大于所述角柱封板所在的所述角柱端部的外侧线投影平面面积;第二连接节点设置在所述角柱封板上,且设置位置位于每个所述角柱的外侧,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角柱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节点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维模块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包括:第一连接节点、第二连接节点、角柱封板、框架梁和角柱组件;所述角柱组件由多个角柱拼接而成,所述角柱组件的每个角柱外侧面均固定连接所述框架梁;每个所述框架梁具有连接部,平面相邻的两个所述角柱连接的所述框架梁的连接部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节点,平面相邻的两个所述角柱连接的所述框架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节点固定连接;所述角柱封板封盖并固接在所述角柱的两端,所述角柱封板的平面面积大于所述角柱封板所在的所述角柱端部的外侧线投影平面面积;第二连接节点设置在所述角柱封板上,且设置位置位于每个所述角柱的外侧,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角柱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节点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模块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角柱封板包括底部封板和顶部封板,所述顶部封板固定在所述角柱的顶端,所述底部封板固定在所述角柱的底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维模块建筑结构,所述角柱组件包括第一角柱和第二角柱,所述第二角柱位于所述第一角柱的下方,所述第二连接节点连接所述第一角柱底端的所述底部封板和所述第二角柱顶端的所述顶部封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维模块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柱底端的所述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金祥李任戈戴立先甘霖龚俊伟黄世涛古承城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钢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