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高效处理电机上转子平衡的平衡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8683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31 00: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高效处理电机上转子平衡的平衡机,属于机械加工领域,旨在提供一种夹持装置夹持转子稳定且不易损坏转子的用于高效处理电机上转子平衡的平衡机,机体上设有夹持装置,夹持装置包括第一机械手、第二机械手及连接体,连接体上开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平行,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形成开口,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相同且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关于开口对称,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均包括机械臂及夹片,机械臂上设有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第一滑块和第一滑槽配合,第二滑块和第二滑槽配合,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于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上关于开口相对滑动,夹片上设有夹持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高效处理电机上转子平衡的平衡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械加工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高效处理电机上转子平衡的平衡机。
技术介绍
电机是重要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其中的电机转子在制造过程中,由于受材料、制造工艺及装配的影响,存在着初始不平衡量。带有过大不平衡量的电机转子在高速旋转工作时会产生振动、带来噪音、缩短产品寿命、甚至带来危险,因此必须对电机转子进行动平衡校正处理。一般的电机转子平衡机在对转子进行夹持的过程中,夹持装置对转子的夹持不够稳定,夹持的力度大,容易损坏转子,夹持力度小,转子容易掉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持装置夹持转子稳定且不易损坏转子的用于高效处理电机上转子平衡的平衡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高效处理电机上转子平衡的平衡机,包括机体,机体上设有夹持装置,夹持装置包括第一机械手、第二机械手及连接体,连接体上开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平行,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形成开口,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相同且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关于开口对称,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均包括机械臂及夹片,机械臂上设有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第一滑块和第一滑槽配合,第二滑块和第二滑槽配合,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于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上关于开口相对滑动,夹片上设有夹持片,夹持片包括依次连接的减震层、第一弹性层、缓冲层、第二弹性层及接触层,减震层与夹持片连接,减震层于减震层至接触层的方向上设有若干均匀排布的减震孔,减震孔包括内壁,内壁上设有于减震层至接触层方向盘旋的螺纹,缓冲层于减震层至接触层的方向上开有若干呈蜂窝状排布的缓冲孔,缓冲孔呈圆形,接触层于减震层至接触层的方向上开有两个接触孔,接触孔均呈圆台形,接触孔的直径由接触层至第二弹性层的方向上逐渐减小。进一步的,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平行,机械臂和夹片上均开有三个螺孔,三个螺孔均设有与之配合的螺栓。进一步的,第一弹性层和第二弹性层均由橡胶构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连接体设有平行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使得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通过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在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上滑动,大大提高了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滑动的稳定性,从而使得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对于转子的夹持更加稳定;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相对滑动,使得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对转子的夹持力度相同,从而确保了对于转子夹持的稳定性;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对转子进行夹持,转子与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上的接触层抵触,接触孔与转子抵触,第二弹性层与接触孔配合,在力的作用下,接触孔内的空气被排出,即将转子吸附在接触层上,使得转子不易掉落,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的接触孔相对设置,使得对转子的夹持更为稳定;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对转子夹持的力由接触层传至第二弹性层,第二弹性层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使得夹持的力度超过一定界限时,也不易损坏转子;缓冲层上的圆形缓冲孔在受到由第二弹性呈传递过来的力,则由很好的缓冲效果,使得转子不易损坏,且使得对转子的夹持更为牢固、稳定;机械上的震动力经过减震层上的减震孔,设有螺纹的减震孔将震动力减小,使得振动力不会影响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对于转子的夹持,进一步提高对于转子夹持的稳定性;第一弹性层置于减震层和缓冲层之间,起到了一定的减震和缓冲的作用,进一步的提高了对转子夹持的稳定性;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平行,机械臂和夹片上均开有三个螺孔,三个螺孔均设有与之配合的螺栓,这样设置使得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对于转子的夹持更为稳定;第一弹性层和第二弹性层均由橡胶构成,大大提高了它们的缓冲、减震的作用,使得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对于转子的夹持更为稳定,且转子不易损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夹持片的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减震孔的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减震孔的左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体的局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5对本技术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一种夹持装置夹持转子稳定且不易损坏转子的用于高效处理电机上转子平衡的平衡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一种用于高效处理电机上转子平衡的平衡机,包括机体,机体上设有夹持装置,夹持装置包括第一机械手1、第二机械手2及连接体3,连接体3上开有第一滑槽4和第二滑槽5,第一滑槽4和第二滑槽5平行,第一机械手1和第二机械手2形成开口6,第一机械手1和第二机械手2相同且第一机械手1和第二机械手2关于开口6对称,第一机械手1和第二机械手2均包括机械臂7及夹片8,机械臂7上设有第一滑块9和第二滑块10,第一滑块9和第一滑槽4配合,第二滑块10和第二滑槽5配合,第一机械手1和第二机械手2于第一滑槽4和第二滑槽5上关于开口6相对滑动,夹片8上设有夹持片11,夹持片11包括依次连接的减震层12、第一弹性层13、缓冲层14、第二弹性层15及接触层16,减震层12与夹持片11连接,减震层12于减震层12至接触层16的方向上设有若干均匀排布的减震孔17,减震孔17包括内壁18,内壁18上设有于减震层12至接触层16方向盘旋的螺纹19,缓冲层14于减震层12至接触层16的方向上开有若干呈蜂窝状排布的缓冲孔20,缓冲孔20呈圆形,接触层16于减震层12至接触层16的方向上开有两个接触孔21,接触孔21均呈圆台形,接触孔21的直径由接触层16至第二弹性层15的方向上逐渐减小;连接体3设有平行的第一滑槽4和第二滑槽5,使得第一机械手1和第二机械手2通过第一滑块9和第二滑块10在第一滑槽4和第二滑槽5上滑动,大大提高了第一机械手1和第二机械手2滑动的稳定性,从而使得第一机械手1和第二机械手2对于转子的夹持更加稳定;第一机械手1和第二机械手2相对滑动,使得第一机械手1和第二机械手2对转子的夹持力度相同,从而确保了对于转子夹持的稳定性;第一机械手1和第二机械手2对转子进行夹持,转子与第一机械手1和第二机械手2上的接触层16抵触,接触孔21与转子抵触,第二弹性层15与接触孔21配合,在力的作用下,接触孔21内的空气被排出,即将转子吸附在接触层16上,使得转子不易掉落,第一机械手1和第二机械手2的接触孔21相对设置,使得对转子的夹持更为稳定;第一机械手1和第二机械手2对转子夹持的力由接触层16传至第二弹性层15,第二弹性层15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使得夹持的力度超过一定界限时,也不易损坏转子;缓冲层14上的圆形缓冲孔20在受到由第二弹性呈传递过来的力,则由很好的缓冲效果,使得转子不易损坏,且使得对转子的夹持更为牢固、稳定;机械上的震动力经过减震层12上的减震孔17,设有螺纹19的减震孔17将震动力减小,使得振动力不会影响第一机械手1和第二机械手2对于转子的夹持,进一步提高对于转子夹持的稳定性;第一弹性层13置于减震层12和缓冲层14之间,起到了一定的减震和缓冲的作用,进一步的提高了对转子夹持的稳定性。第一机械手1和第二机械手2平行,机械臂7和夹片8上均开有三个螺孔22,三个螺孔22均设有与之配合的螺栓23,这样设置使得第一机械手1和第二机械手2对于转子的夹持更为稳定。第一弹性层13和第二弹性层15均由橡胶构成,大大提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高效处理电机上转子平衡的平衡机,包括机体,机体上设有夹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夹持装置包括第一机械手、第二机械手及连接体,连接体上开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平行,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形成开口,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相同且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关于开口对称,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均包括机械臂及夹片,机械臂上设有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第一滑块和第一滑槽配合,第二滑块和第二滑槽配合,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于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上关于开口相对滑动,所述夹片上设有夹持片,夹持片包括依次连接的减震层、第一弹性层、缓冲层、第二弹性层及接触层,减震层与夹持片连接,减震层于减震层至接触层的方向上设有若干均匀排布的减震孔,减震孔包括内壁,内壁上设有于减震层至接触层方向盘旋的螺纹,缓冲层于减震层至接触层的方向上开有若干呈蜂窝状排布的缓冲孔,缓冲孔呈圆形,接触层于减震层至接触层的方向上开有两个接触孔,接触孔均呈圆台形,接触孔的直径由接触层至第二弹性层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高效处理电机上转子平衡的平衡机,包括机体,机体上设有夹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夹持装置包括第一机械手、第二机械手及连接体,连接体上开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平行,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形成开口,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相同且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关于开口对称,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均包括机械臂及夹片,机械臂上设有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第一滑块和第一滑槽配合,第二滑块和第二滑槽配合,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于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上关于开口相对滑动,所述夹片上设有夹持片,夹持片包括依次连接的减震层、第一弹性层、缓冲层、第二弹性层及接触层,减震层与夹持片连接,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逞强邵春燕
申请(专利权)人:嘉善瓯源微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