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28399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30 23: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包括底框和中框,所述底框包括底板和由底板外周向上弯折形成的第一侧板,所述中框包括第二侧板和由第二侧板向内弯折形成的环状台,所述第一侧板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侧板的内侧壁扣接以使中框包覆底框,所述底板上设有导光板和设在导光板上的光学膜,所述第一侧板的内侧壁冲折形成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上端面不高于第一侧板的上端面。通过支撑部增大第一侧板上端面的支撑面积,以防止环状台下压到所述光学膜以避免光学膜发生褶皱或变形的可能,增强背光效果以及提高背光模组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液晶显示装置作为电子设备的显示部件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中,而背光模组作为液晶显示装置中的一个重要部件,对液晶显示装置的使用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但中大尺寸(5寸以上)的背光模组,胶框变形量和胀缩率大,成型困难,特别是12寸以上,因而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有些采用中框结构,光学膜设置在中框下面,中框变形量好控制,而且胀缩率相比胶框小很多,更稳定。但中框在光学膜上方呈环状,薄且软,环状部位容易下压到光学膜,从而造成光学膜褶皱或变形,影响背光效果,降低背光模组的稳定性。针对上述不足,现有技术中也提出一些改进方案防止中框下压光学膜,如通过在导光板或者中框上安装若干个支撑,虽然能有效防止中框下压,但此结构安装时相对复杂或者增加材料成本;也有通过将下框的侧板向内弯折形成折边作为支撑台防止中框下压,但折边与侧板是分两次工艺成型(先冲折边,再冲侧板),所以存在高度差的现象,进而影响背光模组的厚度,如要使折边与侧板等高等平面,其难度非常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所述背光模组通过支撑部增大第一侧板上端面的支撑面积,以防止环状台下压到所述光学膜以避免光学膜发生褶皱或变形的可能,增强背光效果以及提高背光模组的稳定性。本技术所要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以下方案实现: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底框和中框,所述底框包括底板和由底板外周向上弯折形成的第一侧板,所述中框包括第二侧板和由第二侧板向内弯折形成的环状台,所述第一侧板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侧板的内侧壁扣接以使中框包覆底框,所述底板上设有导光板和设在导光板上的光学膜,所述第一侧板的内侧壁冲折形成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上端面不高于第一侧板的上端面。优选地,所述光学膜距离导光板由近及远依次包括扩散膜、增亮膜和防晒膜。优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位于所述导光板下的反射片。优选地,所述导光板包括至少一入光面,所述第一侧板的内侧壁上、对应入光面还设有发光组件。优选地,所述底框为金属框,所述中框为胶框。优选地,所述底框为铝框。优选地,所述导光板内还设有磁性件,所述铝框的表面改性处理后与导光板内的磁性件吸附固定。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背光模组。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通过支撑部增大第一侧板上端面的支撑面积,以防止环状台下压到所述光学膜以避免光学膜发生褶皱或变形的可能,增强背光效果以及提高背光模组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剖视图;图2为图1中环状台下压到光学膜时的局部剖视图;图3为现有技术又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背光模组的剖视图;图5为图4中背光模组的第一侧板与支撑部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仅是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不作为对本技术所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定。如图1-2所示,现有的背光模组包括底框100和中框500,所述底框100包括底板110和与底板110形成凹槽状的第一侧板120,所述中框500包括第二侧板510和由第二侧板510向内弯折形成的环状台520,所述第一侧板120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侧板510的内侧壁扣接以使中框500包覆底框100。所述底框100内设有导光板200和设在导光板200上的光学膜400,所述导光板200包括至少一入光面210,所述第一侧板120的内侧壁上、对应入光面210还设有发光组件300。所述环状台520薄且软,容易下压到光学膜400,从而造成光学膜400褶皱或变形,影响背光效果,降低背光模块的稳定性。如图3所示,现有技术中还出现将第一侧板120向内弯折形成折边121,折边121可防止环状台520下压光学膜,但折边121与第一侧板120是分两次工艺成型(先冲折边121,再冲第一侧板120),所以存在高度差的现象,进而影响背光模组的厚度,如要使折边121与第一侧板120等高等平面,其难度非常大。如图4、图5所示,其显示了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主要为中大尺寸(5寸及以上)的背光模组,其包括底框1和中框5,所述底框1包括底板11由底板11外周向上弯折形成的第一侧板12,所述中框5包括第二侧板51和由第二侧板51向内弯折形成的环状台52,所述第一侧板12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侧板51的内侧壁扣接以使中框5包覆底框1。所述底板11上设有导光板2和设在导光板2上的光学膜4。作为本技术改进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第一侧板12的内侧壁冲折形成一支撑部13,所述支撑部13的上端面不高于第一侧板12的上端面。通过支撑部13增大第一侧板12上端面的支撑面积,以防止环状台52下压到所述光学膜4以避免光学膜4发生褶皱或变形的可能,增强背光效果以及提高背光模组的稳定性。应当理解的是,所述支撑部13冲折的方式为现有技术已有,其可以是由第一侧板12的顶端直接向下冲压形成,所述支撑部13可以是与第一侧板12完全连接的,也可以是如图5所示与第一侧板12局部连接的。本技术中所述光学膜4距离导光板由近及远依次包括扩散膜43、增亮膜42和防晒膜41,其中防晒膜41为现有技术中已有,其可使入射至背光模组的光线反射出去,以达到保护扩散膜43和增亮膜42的目的,防止其褪色变形。本技术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位于所述导光板2下的反射片7。本技术中所述导光板2包括至少一入光面21和出光面,所述光学膜4设置在出光面上,所述第一侧板12的内侧壁上、对应入光面21还设有发光组件3,所述发光组件3包括线路板31和灯条32。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框1优选但不限定为金属框。所述中框5为金属框或胶框,本技术优选胶框,更优选地,所述金属框为表面具有刚玉层的铝框。其中,所述刚玉层通过阳极表面氧化形成在所述铝框表面上,控制其硬度在200~300HV,可以提高背光模组的稳定性和背光效果。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光板2内还设有磁性件22,所述铝框的表面改性处理后(如镀Ni-P)能够与导光板2内的磁性件22相吸,可进一步固定导光板2和底框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用以为显示装置提供均匀的光。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底框和中框,所述底框包括底板和由底板外周向上弯折形成的第一侧板,所述中框包括第二侧板和由第二侧板向内弯折形成的环状台,所述第一侧板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侧板的内侧壁扣接以使中框包覆底框,所述底板上设有导光板和设在导光板上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的内侧壁冲折形成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上端面不高于第一侧板的上端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底框和中框,所述底框包括底板和由底板外周向上弯折形成的第一侧板,所述中框包括第二侧板和由第二侧板向内弯折形成的环状台,所述第一侧板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侧板的内侧壁扣接以使中框包覆底框,所述底板上设有导光板和设在导光板上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的内侧壁冲折形成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上端面不高于第一侧板的上端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距离导光板由近及远依次包括扩散膜、增亮膜和防晒膜。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佳民
申请(专利权)人: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