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下弓晴雨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767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无上下弓晴雨伞,包括支撑伞面3的伞骨1和伞柄2,伞骨1的铁槽12的一端与中碟13铰轴连接,另一端与下巢5枢接;伞柄2无需设置上、下弓,铁槽12的长度略短于主材11内侧端至中碟13的距离;在晴雨伞伞面完全张开状态,铁槽12与下巢5的枢接端略高于铁槽12与中碟13的铰接端,伞面1的张力产生一个向内、向下的压力作用在铁槽12的铰接端,此压力通过铁槽12传递,形成作用在下巢5下部的向上推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晴雨伞结构新颖、安全、方便、使用寿命长。(*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个人或家用物品,尤其涉及一种无上下弓的手持伞。现有的手持晴雨伞,在伞柄上一般都设置有上下弓(附图说明图1中的22和23),撑开伞面时依靠上弓22顶住下巢以维持伞面的张开状态,收伞时利用下弓23卡住下巢使伞不会自动张开;这种结构容易出现故障,而且在使用雨伞时很不方便。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无上下弓、安全耐用、使用方便的手持晴雨伞。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如下的技术措施来实现,设计一种无上下弓晴雨伞,包括支撑伞面的伞骨和伞柄,伞骨的内撑杆的一端与主材上的中碟铰轴连接,另一端与下巢枢接,其特征在于伞柄为没有上、下弓的光滑杆体,内撑杆的长度比主材内侧端至中碟的距离L短;由于内撑杆的长度略短于主材内侧端至中碟的距离L,因此在晴雨伞伞面完全张开状态,内撑杆与下巢的枢接端将略高于内撑杆与中碟的铰接端,伞面的抗张力将产生一个向内、向下的压力作用在内撑杆的铰接端,此压力通过内撑杆传递,形成作用在下巢下部的向上推力,从而维持伞面的张开状态。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图1是现有伞骨及伞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无上下弓晴雨伞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下巢5的三种不同结构示意图4是安全珠尾31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伞骨1的内撑杆12与下巢5的连接示意图。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无上下弓晴雨伞包括支撑伞面3的伞骨1和伞柄2,伞骨1的内撑杆12的一端与主材11上的中碟13铰轴连接,另一端与下巢5枢接;伞柄2无需设置上、下弓,内撑杆12的长度比主材11内侧端至中碟13的距离L短,短多大量应根据伞的大小进行试验性的选取,一般应短2至12毫米;当使用者打开雨伞时,下巢5逐渐向上推,在下巢5与内撑杆12的枢接点到达临界位置(即内撑杆12与下巢5的枢接端与内撑杆12与中碟13的铰接端处于相同高度)之前,伞面1的抗张力是向内和向下的,一旦在下巢5与内撑杆12的枢接点高于临界位置,伞面1的抗张力立即转成向内和向上;在晴雨伞伞面完全张开时,内撑杆12与下巢5的枢接端略高于内撑杆12与中碟13的铰接端,伞面1的抗张力产生一个向内、向下的压力作用在内撑杆12的铰接端,此压力通过内撑杆12传递,形成作用在下巢5下部的向上推力,从而维持伞面1的张开状态。所述下巢5采用一种新的安全结构,该结构的特点是内撑杆12与下巢5采用枢接方式而不是用一根铁线把所有内撑杆12串接在一起(传统方式)。所述下巢5有如图3所示的三种实施方式第一种(图3-1),所述下巢5包括周边有枢接孔611的环状巢61和轴心有滑孔621的枢接孔下盖62,全部内撑杆12的球形枢接端置于枢接孔611内(图5),下盖62与环状巢61紧配,下巢5整体可沿伞柄2上下滑动;第二种(图3-2),所述下巢5包括周边有枢接孔611、轴心有滑孔612的圆台状巢61和枢接孔下盖62,全部内撑杆12的球形枢接端置于枢接孔611内(图5),下盖62与圆台状巢61紧配,下巢5整体可沿伞柄2上下滑动;第三种(图3-3),所述下巢5包括周边有枢接孔611、轴心有滑孔612的圆台状巢61和枢接孔下盖62,全部内撑杆12的球形枢接端置于枢接孔611内(图5),下盖62与圆台状巢61螺旋配合,下巢5整体可沿伞柄2上下滑动。装配时把所有内撑杆12带凸球头部的一端先放进枢接孔611中,再把下盖62装入环状巢或圆台状巢61,则下盖62把枢接孔611的入口处堵死,内撑杆12只能以枢接孔611为支点上下转动。上述结构比传统的用一根铁丝串接全部内撑杆12的结构要美观和耐用得多,用一根铁丝串接全部内撑杆12的传统结构用一段时间后很容易出现铁丝折断、内撑杆12脱落的情况。所述伞柄2的下部有一小弹簧弓21,该小弹簧弓21能压入伞柄2的内腔或顶出伞柄2的外表面,在雨伞的收伞状态,此弹簧弓21顶在下巢5的上端部使雨伞不会自动张开。所述小弹簧弓21与一般雨伞的下弓是有区别的,设置下弓的雨伞必须用手指压下弓后才能开伞,而小弹簧弓21则无须手指压这一动作,只要略用力推下巢5就能把小弹簧弓21顶至伞柄2的内腔从而把雨伞打开。图4是均匀分布在伞面3周边的防脱落安全珠尾31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安全珠尾31可与主材11的外侧端套接。防脱落安全珠尾31由软性塑料注塑成型,为中心有轴向套孔311的圆柱形,套孔311的一侧有可与伞面1边缘熔接的片状连接体312,轴向套孔311的中段设有横向穿孔313,在横向穿孔313中设有向内凸伸的卡钩314,如图3所示。伞骨1主材11的外侧端插入所述轴向套孔311,卡钩314卡紧伞骨主材11的插入部分。采用了上述安全珠尾31后,伞骨1与伞面3的连接将非常牢固,即使遇到强风,也无脱落的危险,并可防止因珠尾脱落导致伞骨刺伤使用者或旁人,并可延长雨伞的使用寿命。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无上下弓晴雨伞具有以下优点结构新颖、安全、方便、使用寿命长。权利要求1.一种无上下弓晴雨伞,包括支撑伞面(3)的伞骨(1)和伞柄(2),伞骨(1)的内撑杆(12)一端与主材(11)上的中碟(13)铰轴连接,另一端与下巢(5)枢接,其特征在于伞柄(2)为没有上、下弓的光滑杆体,内撑杆(12)的长度比主材(11)内侧端至中碟(13)的距离L短;在晴雨伞伞面完全张开状态,内撑杆(12)与下巢(5)的枢接端略高于内撑杆(12)与中碟(13)的铰接端,伞面(1)的抗张力产生一个向内、向下的压力作用在内撑杆(12)的铰接端,此压力通过内撑杆(12)传递,形成作用在下巢(5)下部的向上推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上下弓晴雨伞,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巢(5)包括周边有枢接孔(611)的环状巢(61)和轴心有滑孔(621)的枢接孔下盖(62),全部内撑杆(12)的球形枢接端置于枢接孔(611)内,下盖(62)与环状巢(61)紧配,下巢(5)整体可沿伞柄(2)上下滑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上下弓晴雨伞,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巢(5)包括周边有枢接孔(611)、轴心有滑孔(612)的圆台状巢(61)和枢接孔下盖(62),全部内撑杆(12)的球形枢接端置于枢接孔(611)内,下盖(62)与圆台状巢(61)紧配,下巢(5)整体可沿伞柄(2)上下滑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上下弓晴雨伞,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巢(5)包括周边有枢接孔(611)、轴心有滑孔(612)的圆台状巢(61)和枢接孔下盖(62),全部内撑杆(12)的球形枢接端置于枢接孔(611)内,下盖(62)与圆台状巢(61)螺旋配合,下巢(5)整体可沿伞柄(2)上下滑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上下弓晴雨伞,其特征在于伞面(3)的周边有分布均匀的防脱落安全珠尾(31),可与伞骨(1)主材(11)的外侧端套接。6.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上下弓晴雨伞,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落安全珠尾(31)为注塑成型的圆柱形,其中心有轴向套孔(311),套孔(311)的一侧有可与伞面(1)边缘熔接的片状连接体(312),轴向套孔(311)的中段设有横向穿孔(313),在横向穿孔(313)中设有向内凸伸的卡钩(314),伞骨(1)主材(11)的外侧端插入所述轴向套孔(311),卡钩(314)卡紧伞骨主材(11)的插入部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上下弓晴雨伞,包括支撑伞面(3)的伞骨(1)和伞柄(2),伞骨(1)的内撑杆(12)一端与主材(11)上的中碟(13)铰轴连接,另一端与下巢(5)枢接,其特征在于:伞柄(2)为没有上、下弓的光滑杆体,内撑杆(12)的长度比主材(11)内侧端至中碟(13)的距离L短;在晴雨伞伞面完全张开状态,内撑杆(12)与下巢(5)的枢接端略高于内撑杆(12)与中碟(13)的铰接端,伞面(1)的抗张力产生一个向内、向下的压力作用在内撑杆(12)的铰接端,此压力通过内撑杆(12)传递,形成作用在下巢(5)下部的向上推力。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家铭
申请(专利权)人:龙岗区坑梓镇人人制品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