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系统及取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26254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7 01: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露一种摄影系统及取像装置,摄影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至第七透镜。第一透镜具正屈折力,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具正屈折力。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至少一凸面,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七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第一至第七透镜彼此之间于光轴上无相对移动。第一与第二透镜、第二与第三透镜、第三与第四透镜、第四与第五透镜、第五与第六透镜以及第六与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之中,第六与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最大值。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具有上述摄影系统的取像装置。

Photographic system and image capturing devic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photographic system and an image tak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to a seventh lens sequentially from the object side to the image side. The first lens has positive flexion force, and the side surface is convex at the near optical axis. The third lens side surface is concave on the near optical axis. Fourth the mirror side surface is concave on the near optical axis. The fifth lens has positive flexion force. The image side surface of the sixth lens is concave near the optical axis, and the image side surface has at least one convex surface at the off-axis. Both the object side surface and the image side surface are non-spherical. Seventh at least one surface of the lens side surface and the image side surface is aspherical. The first to seventh lenses do not move relative to each other on the optical axi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lenses, the second and third lenses, the third and fourth lenses, the fourth and fifth lenses, the fifth and sixth lenses, and the sixth and seventh lenses on the optical axis is the maximum. The invention also discloses an image taking device with the above photograph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摄影系统及取像装置本申请是为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日为:2015年2月17日;申请号为:201510085582.2;专利技术名称为:摄影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摄影系统取像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摄影系统及取像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小型化摄影镜头的蓬勃发展,微型取像模块的需求日渐提高,而一般摄影镜头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Sensor,CMOSSensor)两种,且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再加上现今电子产品以功能佳且轻薄短小的外型为发展趋势,因此,具备良好成像品质的小型化摄影镜头俨然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近年来,由于高阶智能手机(SmartPhone)、穿戴式装置(WearableDevice)与平板计算机(TabletPersonalComputer)等电子装置所搭载的摄影系统规格快速攀升,对于搭配有大光圈和大感光元件的光学系统的需求便随着提升,现有的五片式与六片式光学系统将无法满足更高阶的需求。目前虽然有发展七片式光学系统以满足高阶规格的需求,但七片式光学系统的透镜数目较多,而不利于光学系统的微型化。因此,如何使光学系统在配置多片透镜、大光圈且大感光元件的情况下同时维持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及其小型化,实为目前业界欲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影系统及取像装置,其中摄影系统中的透镜为七片。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及第七透镜彼此之间于光轴上无相对移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以及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之中,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最大值。借此,各透镜间距的配置有利于使组装更为紧密,进而缩短摄影系统的总长度以维持其小型化。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摄影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七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摄影系统中的透镜为七片。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及第七透镜彼此之间于光轴上无相对移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以及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之中,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最大值。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前述的摄影系统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摄影系统的一成像面上。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摄影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七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摄影系统中的透镜为七片。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及第七透镜彼此之间于光轴上无相对移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以及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之中,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最大值。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前述的摄影系统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摄影系统的一成像面上。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摄影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七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摄影系统中的透镜为七片。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及第七透镜彼此之间于光轴上无相对移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以及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之中,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最大值。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前述的摄影系统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摄影系统的一成像面上。当满足上述条件时,各透镜间距的配置有利于使组装更为紧密,进而缩短摄影系统的总长度以维持其小型化。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3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5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7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9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11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13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15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17绘示依照图5摄影系统中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投影至光轴上的位置以及第七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的示意图;图18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19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20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再另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取像装置:10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800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810物侧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一第四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一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六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一第七透镜,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其中,该摄影系统中的透镜为七片,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该第五透镜、该第六透镜及该第七透镜彼此之间于光轴上无相对移动,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以及该第六透镜与该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之中,该第六透镜与该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最大值。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一第四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一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六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一第七透镜,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其中,该摄影系统中的透镜为七片,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该第五透镜、该第六透镜及该第七透镜彼此之间于光轴上无相对移动,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以及该第六透镜与该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之中,该第六透镜与该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最大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该第五透镜、该第六透镜及该第七透镜中任两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均具有一空气间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七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七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该第七透镜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摄影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345,其满足下列条件:-0.30<f/f345<0.6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其满足下列条件:|f1|<|fx|;其中x=2,3,4,5,6。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其满足下列条件:25<V1-V2<45。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该第六透镜物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凹面。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摄影系统的光圈值为Fno,其满足下列条件:Fno≤2.25。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摄影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2,该第七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3,其满足下列条件:0.40<(f/R12)-(f/R13)<3.5。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摄影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条件:|f/f3|+|f/f4|+|f/f5|<1.5。12.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系统;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该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摄影系统的一成像面上。13.一种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一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一第七透镜,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其中,该摄影系统中的透镜为七片,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该第五透镜、该第六透镜及该第七透镜彼此之间于光轴上无相对移动,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以及该第六透镜与该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之中,该第六透镜与该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最大值。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该第五透镜、该第六透镜及该第七透镜中任两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均具有一空气间隔。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摄影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纬彧
申请(专利权)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