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全方位减震山地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3489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4 00:29
本设计涉及的是一种通过改良优化传统自行车机械结构的新型山地自行车。通过铰接式车架安装中置弹簧减震器支撑实现车架减震。抛弃传统车轮上的辐条代之以4根弹簧减震器,达到在车轮上减震的效果。并将传统充气车胎代之以非充气式车胎,即在实心车胎上打上均匀排布的小孔,类似于“蜂窝状”结构,解决了传统车胎易被刺破的问题,同时因其能够吸收能量而达到在车胎上减震的效果。车座设计为与盆骨形状大致相同为类似三角形的形状,使其不妨碍股骨头的活动,方便踩踏踏板。此种设计将主要承受重量的部位有原来的裆部转为臀部肌肉,避免了骑行者阴部与车座的直接接触,避免对骑行者阴部的损伤。

A new type of omnidirectional mountain bike

This design involves a new type of mountain bike which is optimized by improving and optimizing the traditional bicycle structure. The damping of the frame is installed by installing the middle spring damper on the articulated frame. Discard the spokes on the traditional wheels instead of 4 spring shock absorber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damping on the wheels. The traditional inflatable tire is replaced by non-inflatable tire, that is, the uniformly arranged holes are punched on the solid tire, similar to the \honeycomb\ structure, which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the traditional tire is easy to be punctured.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bsorb energy and achieve the effect of shock absorption on the tire. The seat is designed to be roughly the same as the pelvis in a triangular shape so that it does not interfere with the movement of the femoral head and is convenient for pedaling. This design will mainly bear the weight of the original crotch into hip muscles, to avoid the rider's pudenda and the seat of direct contact, to avoid the rider's pudenda inju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全方位减震山地自行车
本文所指的一种新型全方位减震山地自行车涉及的是一种通过改良优化传统自行车机械结构的新型山地自行车。
技术介绍
目前,主流的传统山地自行车主要由一个车架,两个车轮,一个鞍座等诸多部件组成。但是在骑行者在日常骑行中,尤其是在崎岖不平的路面骑行时,自行车震动大,对骑行者骑行舒适度大打折扣,同时车身的振动容易让车身产生疲劳破坏。另外一方面,由于传统自行车车座均为鞍座设计,如长时间骑行鞍座会对骑行者裆部造成损害,对于男性骑行者将会对其膀胱造成压迫,导致疾病。最后在骑行中难免会碰到车胎被刺破的情况,十分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传统山地自行车行驶在崎岖路面震动大的问题,本设计将设置有效的减震系统来克服震动问题。另外一方面,为解决骑行者长时间骑行时因为鞍座压迫裆部而造成不舒适甚至疾病的问题本设计将重新设计车座结构来减小或避免车座对骑行者的伤害。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全方位减震山地自行车包括前车架、后车架、U形连杆、三角连杆、中置弹簧减震器,前车架相对传统车架仅有传统车架的前半部分结构,且其座管由下至上共有三个孔,其中由下至上第一个孔为中轴孔,第二个孔为车架连接孔,前车架通过此车架连接孔与后车架通过右端底部偏右的两个连接孔铰接在一起,最上面的孔为连杆连接孔,U形连杆开口端与前车架通过此孔与前车架铰接在一起,U形连杆的另一端则与两个三角连杆通过三角连杆右端的连接孔铰接在一起,两个三角连杆通过其左端的连接孔与中置弹簧减震器上端的连接轴铰接在一起,两个三角连杆通过其中部底端的连接孔与与后车架通过后车架右端顶部的两个连接孔铰接在一起。中置弹簧减震器下端的连接轴与后车架右端底部偏左的两个连接孔铰接在一起,这种车架结构优点在于当自行车行驶在崎岖不平的路面上时,车体会受到冲击,前后车架瞬间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力,此时中置弹簧减震器便可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来吸收部分能量,从而减小车体振动,提高骑行舒适度,也延长了车体的寿命。前叉与前车架连接于头碗处。前叉与前轮通过前轴连接。所述的前轮包括十字形花鼓、镂空车胎、轮毂、4个车轮弹簧减震器,其中镂空车胎固定在轮毂上,4个车轮弹簧减震器一端分别依次通过轮毂上的卡槽一一对应安装在轮毂上,并用螺栓铰接在一起,上下左右4个车轮弹簧减震器的另一端分别依次与十字形花鼓右端、左端、上端、下端通过对应的花鼓支撑轴铰接在一起,同时在十字形花鼓上的8个螺纹孔旋入8枚螺钉加以紧固,在自行车行驶时会受到来自地面的支持力以及摩擦力,支持力方向总是垂直于地面,摩擦力方向为自行车行驶的方向,此结构保证了当自行车在前进时支持力与摩擦力的合力的方向大致沿着车轮弹簧减震器的轴向方向,这样便优化了车轮弹簧减震器的受力情况,同时当车体行驶在崎岖不平的路面上时会受到冲击,这是4个车轮弹簧减震器便能吸收能量,减小车身振动,提高舒适度,同时延长车体寿命,同理,后轮的结构以及装配方式与前轮完全相同,不再赘述,后轮与后车架通过后车架左端的后轴孔铰接在一起,如此便完成了车架、车轮的装配,另外一方面车座包括两块坐垫以及坐垫支架,左半边坐垫与坐垫支架左侧通过合页连接,右半边坐垫与坐垫支架右侧同样通过合页连接,两块坐垫底部均有两个弹簧卡槽,同样坐垫支架上也有分别与之相对应的4个弹簧卡槽,将4枚弹簧分别放入4个弹簧卡槽内并通过焊接固定与卡槽内,坐垫支架与座杆通过坐垫支架上的两根支撑杆与座杆上的卡槽连接并用螺钉紧固,座杆下端直接插入前车架的座管内,并用座管夹固定。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后车架,其相对传统车架仅有传统车架的后半部分结构,并且左端末端为后轴孔,右端底部偏左为减震器连接孔,右端底部偏右中轴孔,右端顶部为连杆连接孔。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U形连杆,其整体形状为U形,在U形连杆开口端共有两个连接孔,另一端有一个孔贯穿连杆,均用于连接其他杆件。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三角连杆,其整体形状为三角形,并且在靠近每个角的位置均有一个连接孔,用于其他杆件,此结构突出之处在于可同时连接3个连杆。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十字形花鼓,其整体外形为十字形状,即在传统花鼓上焊接有两对十字形支撑架,每一对十字形支撑架其4个末端均有套筒,且两套筒方向相对,套筒内分为两截,靠近十字形支撑架的一侧为内攻有螺纹,余下部分为通孔,且通孔直径比螺纹孔内径小4mm,两套筒长度值之和比两对十字形支撑架小10mm,4根花鼓支撑轴分别置于对应的套筒之中,两端旋入螺钉紧固。其中花鼓支撑轴主要受力源自于减震器带来的切应力,两端螺钉保证花鼓支撑轴不会滑落,故采用通孔直径比螺纹孔内径小4mm,便于拆装。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镂空车胎,其为实心橡胶车轮基础上镂空内外两排沿圆形分布的若干小直径通孔,其中内外两排小直径通孔交错排列,内圈每一个小孔圆心处于外相近两孔圆心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内外两拍小孔无相交情况,且外圈小孔距离车胎外径要有一定距离,内圈小孔距离车胎内径距离也要有一定距离。这种结构保证了车胎强度,同时最大限度提高车胎本身的减震性能。还能保证车胎不会本尖锐物体扎破。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轮毂,轮毂内圈有4个等间距的三角形卡槽,弹簧减震器一端放入卡槽内并用螺栓螺母加以紧固。其中主要受力的是紧固螺栓,其同时起到紧固的作用也要为车轮弹簧减震器提供支持力,故此螺栓需要较高的强度,需要在螺栓中加入高强度的合金材料以及必要的热处理,便可保证车轮的正常运行。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坐垫,两块坐垫形状结构上相互对称,两块坐垫形状上大致类似于人体盆骨的左半边和右半边,此种设计目的在于契合人体盆骨的结构,此结构还避开了车座与人体股骨头及以下部分的接触,便保证了不会妨碍骑行时踩踏脚踏板。骑行时与车座接触的是人体的臀部肌肉,增大的受力面积,减小了压强,改进人体的受力情况,目前传统自行车采用的车座均为鞍座,此种结构让人骑行时主要受力部位在人体耻骨下角,长时间骑行将会造成阴部疼痛,而本设计将人体受力部位从耻骨下角转移到臀部肌肉,故能大大提高骑行时舒适度。且两块坐垫尾部均向上翘起一定角度,此种结构让骑行时骑行时不会向后滑落,保证骑行安全。其底部安装了合页用于与坐垫支架上的合页连接,同时其底部也安装两个圆环形弹簧卡槽,用于安装减震弹簧,同样也提高了骑行的舒适度。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坐垫支架,其结构对称,左右分别对应安装对应的两块坐垫,且其安装位置有一定的距离,保证安装后两个坐垫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坐垫支架长度与成人臀部宽度大致相同。此结构保证了车座不会与骑行者阴部有接触,避免了造成疾病。本设计的有益效果是:提高自行车减震效果,延长车体寿命,优化了骑行者的受力情况,为骑行者带来更为舒适的骑行体验。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总装配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总装配图正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车架装配图正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前车架正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后车架正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中置弹簧减震器与三角连杆、U形连杆装配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U形连杆零件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三角连杆零件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中置弹簧减震器零件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前轮装配图正视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轮毂零件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十字形花鼓零件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的十字形花鼓与4根连接杆的装配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的车座装配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全方位减震山地自行车包括前车架(1)、后车架(2)、U形连杆(3)、三角连杆(4)、中置弹簧减震器(5),其特征在于:前车架(1)相对传统车架仅有传统车架的前半部分结构,且其座管由下至上共有三个孔,其中由下至上第一个孔为中轴孔,第二个孔为车架连接孔,前车架(1)通过此车架连接孔与后车架(2)通过右端底部偏右的两个连接孔铰接在一起,最上面的孔为连杆连接孔,U形连杆(3)开口端与前车架通过此孔与前车架(1)铰接在一起,U形连杆(3)的另一端则与两个三角连杆(4)通过右端的连接孔铰接在一起,两个三角连杆(4)通过其左端的连接孔与中置弹簧减震器(5)上端的连接轴铰接在一起,三角连杆(4)通过其中部低端的两个连接孔与与后车架(2)通过右端顶部的两个连接孔铰接在一起,中置弹簧减震器(5)下端的连接轴与后车架(2)右端底部偏左的两个连接孔铰接在一起,前叉(6)与前车架(1)连接于头碗处,前叉(6)与前轮通过前轴连接,所述的前轮包括十字形花鼓(8)、镂空车胎(9)、轮毂(10)、车轮弹簧减震器(11)、车轮弹簧减震器(12)、车轮弹簧减震器(13)、车轮弹簧减震器(14),其中镂空车胎(9)固定在轮毂(10)上,轮毂(10)与车轮弹簧减震器(11)通过轮毂(10)上端的连接孔铰接在一起,轮毂(10)与车轮弹簧减震器(12)通过轮毂(10)右端的连接孔铰接在一起,轮毂(10)与车轮弹簧减震器(13)通过轮毂(10)下端的连接孔铰接在一起、轮毂(10)与车轮弹簧减震器(14)通过轮毂(10)左端的连接孔铰接在一起,车轮弹簧减震器(11)的另一端与十字形花鼓(8)右端通过连接轴(25)铰接在一起,车轮弹簧减震器(12)的另一端与十字形花鼓(8)下端通过连接轴(26)铰接在一起,车轮弹簧减震器(13)的另一端与十字形花鼓(8)左端通过连接轴(27)铰接在一起,车轮弹簧减震器(14)的另一端与十字形花鼓(8)上端通过连接轴(24)铰接在一起,同时在十字形花鼓(8)上的8个螺纹孔旋入8枚螺钉加以紧固,同理,后轮的结构以及连接方式与前轮完全相同,不再赘述,后轮与后车架(2)通过后车架(2)左端的后轴孔铰接在一起,如此便完成了车架、车轮的装配,另外一方面车座包括坐垫(15)和坐垫(28)以及坐垫支架(16),坐垫(15)与坐垫支架(16)左侧通过合页连接,坐垫(28)与坐垫支架(16)右侧同样通过合页连接,坐垫(15)与坐垫(28)底部均有两个弹簧卡槽,同样坐垫支架(16)上也有分别与之相对应的4个弹簧卡槽,将4枚弹簧分别放入4个弹簧卡槽内并通过焊接固定与卡槽内,坐垫支架(16)与座杆(31)通过坐垫支架(16)上的支撑杆(29)和支撑杆(30)与座杆(7)上的卡槽连接并用螺钉紧固,座杆(7)下端可直接插入前车架(1)的座管内,并用座管夹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全方位减震山地自行车包括前车架(1)、后车架(2)、U形连杆(3)、三角连杆(4)、中置弹簧减震器(5),其特征在于:前车架(1)相对传统车架仅有传统车架的前半部分结构,且其座管由下至上共有三个孔,其中由下至上第一个孔为中轴孔,第二个孔为车架连接孔,前车架(1)通过此车架连接孔与后车架(2)通过右端底部偏右的两个连接孔铰接在一起,最上面的孔为连杆连接孔,U形连杆(3)开口端与前车架通过此孔与前车架(1)铰接在一起,U形连杆(3)的另一端则与两个三角连杆(4)通过右端的连接孔铰接在一起,两个三角连杆(4)通过其左端的连接孔与中置弹簧减震器(5)上端的连接轴铰接在一起,三角连杆(4)通过其中部低端的两个连接孔与与后车架(2)通过右端顶部的两个连接孔铰接在一起,中置弹簧减震器(5)下端的连接轴与后车架(2)右端底部偏左的两个连接孔铰接在一起,前叉(6)与前车架(1)连接于头碗处,前叉(6)与前轮通过前轴连接,所述的前轮包括十字形花鼓(8)、镂空车胎(9)、轮毂(10)、车轮弹簧减震器(11)、车轮弹簧减震器(12)、车轮弹簧减震器(13)、车轮弹簧减震器(14),其中镂空车胎(9)固定在轮毂(10)上,轮毂(10)与车轮弹簧减震器(11)通过轮毂(10)上端的连接孔铰接在一起,轮毂(10)与车轮弹簧减震器(12)通过轮毂(10)右端的连接孔铰接在一起,轮毂(10)与车轮弹簧减震器(13)通过轮毂(10)下端的连接孔铰接在一起、轮毂(10)与车轮弹簧减震器(14)通过轮毂(10)左端的连接孔铰接在一起,车轮弹簧减震器(11)的另一端与十字形花鼓(8)右端通过连接轴(25)铰接在一起,车轮弹簧减震器(12)的另一端与十字形花鼓(8)下端通过连接轴(26)铰接在一起,车轮弹簧减震器(13)的另一端与十字形花鼓(8)左端通过连接轴(27)铰接在一起,车轮弹簧减震器(14)的另一端与十字形花鼓(8)上端通过连接轴(24)铰接在一起,同时在十字形花鼓(8)上的8个螺纹孔旋入8枚螺钉加以紧固,同理,后轮的结构以及连接方式与前轮完全相同,不再赘述,后轮与后车架(2)通过后车架(2)左端的后轴孔铰接在一起,如此便完成了车架、车轮的装配,另外一方面车座包括坐垫(15)和坐垫(28)以及坐垫支架(16),坐垫(15)与坐垫支架(16)左侧通过合页连接,坐垫(28)与坐垫支架(16)右侧同样通过合页连接,坐垫(15)与坐垫(28)底部均有两个弹簧卡槽,同样坐垫支架(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浩文刘建阳刘承涛
申请(专利权)人:乐山市大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