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承勋专利>正文

块体挡土墙及其退进结构的定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2284 阅读:2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块体挡土墙,包括多个块体彼此堆栈,以及其退进定位结构。该块体挡土墙包括至少一个柱体置放洞,沿着块体的叠堆方向形成于每个块体上;至少一个顶部置放洞沿着块体叠堆方向,对应柱体置放洞挤压;以及一退进定位结构,其包括一条状柱体部分,插入柱体置放洞,以及一顶端部分,形成在柱体部分的一端,并置于顶部置放洞中,其并包括多个接触表面,其具有由柱体部分轴线至顶部置放洞内墙表面的不同的径向接触距离。根据此一结构,可选择性地建筑一具有各种倾斜角度的挡土墙。(*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由多个块体堆栈而成的块体挡土墙,以及其退进结构的定位结构,更特别的是有关于一种块体挡土墙,其包括多个彼此堆栈的块体,以及一个连动退进结构,其中挡土墙的倾斜角度可以各种不同的方法选择。这类挡土墙已在号码为3,783,566及4,802,320的美国专利等中揭露。在传统的块体挡土墙中,块体先水平排列,然后再依序堆栈。为连结垂直堆栈的块体,条状栓插入垂直排列的块体中所形成的开口。这些栓使块体得以支持垂直墙,并限制块体之间的横向运动,以防止挡土墙的变形或崩塌。然而,在传统的挡土墙的块体中,栓的形状及形成于块体中的开口位置已预先设定,因此无法依据所需选择挡土墙的倾斜角度。换句话说,为形成在任意角度倾度的挡土墙,则必需制造新的块体,其中置放栓的开口的位置依据选择的倾斜角度而设定。因此,利用此传统挡土墙块体,依据所需的倾斜角度,各种不同的块体是必需的。本专利技术以上其它目的可通过提供一种由多个块体彼此堆栈形成的块体挡土墙而达成。该块体挡土墙包括至少一个定位结构的柱体置放洞,沿着块体的堆栈方向在各块体上形成;至少一个定位结构的顶部置放洞,沿着块体堆栈方向挤压,以对应相邻块体的柱体置放洞;以及一退进结构的定位结构,其包括一条状的柱体部分,插入块体的柱体置放洞中,以及一定位顶端部分形成在柱体部分的尾端,且置于顶部置放洞中,以接触顶端置放洞的至少一个内壁,以及多个接触面,其具有不同的柱体部分的轴线至该顶端置放洞至一内壁的径向接触距离。在此,每一个块体的柱体置放洞及顶端置放洞沿着堆栈方向彼此相通。该柱体置放洞,该顶部置放洞,以及该定位结构的该柱体部分最好是各具有一多角形的截面。当该顶部置放洞是以块体上水平形成的凹槽形成,且当块体在水平方向上交替堆栈时,彼此堆栈的块体210间的位移可以依据所需而任意设定。再者,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块体挡土墙的连结退进结构的定位结构。图2绘示沿着附图说明图1的截线II-II的截面图。图3绘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用以连结块体的退进结构的定位器的立体图。图4为图3的底面图。图5绘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接合状态的立体图,其中一块体与退进定位器接合。图6为图5的俯视图。图7绘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块体挡土墙的立体图,其使用图5所示的块体的第一接合状态及退进定位结构。图8为图7的纵向截面图。图9绘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接合状态的立体图,其中一块体与退进定位结构接合。图10为图9的俯视图。图11绘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一块体挡土墙的立体图,其使用图9所示的块体的第一接合状态及退进定位结构。图12为图11的纵向截面图。图13绘示图11所示的挡土墙的安装。第14绘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一挡土墙的立体图。图15为沿着图14中截线XV-XV的截面图。图16绘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一挡土墙的立体图。图17为沿着图16中截线XVII-XVII的截面图。图18为一块体挡土墙的俯视图,该挡土墙由本专利技术的块体形成且具有一倾斜角度,使得前端部分具有一曲线。10块体11前表面13后表面15上表面17下表面19侧表面21柱体置放洞23顶部置放洞23a安装参考表面25开口30退进定位结构31栓部分33定位结构顶端部分110块体111前表面 113后表面115上表面117下表面119侧表面121柱体置放洞123定位顶部置放洞123a安装参考表面125开口210块体211前表面213后表面215上表面217下表面219侧表面221柱体置放洞223顶部置放洞223a安装参考表面225开口在每个区块10中提供了多个柱体置放洞21,由上表面15沿着堆栈方向向下形成。退进定位结构30的柱状部分31(参考图3)将于以下详述,且其插入柱体置放洞21中。柱体置放洞21是以一预定间隔水平排列,且其截面为矩形,以对应退进定位结构30的柱体部分31的截面。此柱体置放洞21是根据连结栓的柱体部分31的截面形状,而具有各种不同的截面形状,包括三角形,例如是五角形的多角形,以及圆形。在块体10的下表面17中提供了多个由下表面17挤压的顶部置放洞23,其与相邻块体的一上表面上的柱体置放洞21相对应。该顶部置放洞23中置放退进定位结构30的顶端部分33(参考图3),其朝着柱体置放洞21的轴线离心置放。该顶部置放洞23与该柱体置放洞21相通,以使位于顶部置放洞23中的后壁表面13与位于柱体置放洞21中的后表面13相交。其中退进定位结构30的顶端部分33的一个接触面与后表面23a接触,以作为安装其它堆栈块体的参考表面。该顶部置放洞23具有矩形的截面形状。在柱体置放洞21及顶部置放洞23之间,块体10的后表面13提供了一个开口25由上表面15至下表面17垂直穿透块体10。此开口25用来减少块体10的重量,并可在堆栈块体10时由水泥砂浆或混凝土及/或泥土以及沙填满。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块体的退进定位结构的立体图,而图4为图3的一底面图。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块体挡土墙的退进定位结构30包括条状的柱体部分31,其插入块体10的柱体置放洞21,以及在栓部分31尾端形成的顶端部分33,其插入顶部置放洞23中以接触块体10的顶部置放洞23的至少一个内壁表面。该顶端部分33包括多个接触,其具有由柱体部分31轴线至顶部置放洞23内壁表面不同的径向距离,也就是说,具有突出在径向不同的距离。该退进定位结构30是由金属,塑料,或是可简单铸模形成且具有足够剪应力的混凝土铸模形成。该柱体部分31的截面对应块体10的柱体置放洞21的截面而为矩形。在此,根据块体10的栓置放部分31的截面形状,柱体部分31具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包括三角形,例如是五角形的多角形或是圆形。定位结构顶端部分33具有大于柱体部分31的截面积。如图4所示,定位结构顶端部分33具有矩形截面,以及在栓部分31轴线径向突出距离的4个不同形式。标记为D的定位结构顶端部分33的表面参考作为向上与定位结构顶端部分33相接,且由柱体部分31的一表面垂直延伸的一表面,其具有等于或接近0的一突出距离d0。其它标记为A,B及C的边构造得具有持续增加的距离,也就是d1<d2<d3。本专利技术通过块体及退进定位结构安装的块体挡土墙将参附图如以下详述。图5为一立体图,绘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第一接合状态,其中块体与退进定位结构接合,图6为图7的俯视图,图7为一立体图,绘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利用块体及退进定位结构的第一接合状态构成的一块体挡土墙结构,而图8为图7的纵向截面图。如以上各图所示,当退进定位结构30插入块体10的柱体置放部分21时,一表面(图4所示的“D”)与定位结构顶端部分33的一边相接,并由柱体部分的一端向上延伸,此表面为块体10的顶部置放洞23的安装参考表面的一接触表面,也就是说,具有等于0且由柱体部分31一边垂直延伸的距离(图4的d0)的定位结构顶端部分33一边的安装是沿着块体10的后表面安装。然后,块体的堆栈使得与退进定位结构相接的使得块体顶端部分33的接触表面与顶部置放洞23的安装参考表面23a接合。每一个块体10的柱体置于部21是以一预定间隔置放,因此块体10可交替堆栈,而使块体10维持一水平间隔。如果块体10依上述方法向上堆栈,相邻块体的前后表面的距离接近零,因此其可垂直置放,而此堆栈的块体10可形成一垂直挡土墙。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块体挡土墙,具有多个彼此堆栈的块体,其特征是,该块体挡土墙包括: 至少一个定位结构的柱体置放洞沿着该些块体的堆栈方向形成于每一个该块体; 至少一个定位结构的顶部置放洞沿着该些块体的堆栈方向对着相邻的该些块体的该柱体置放洞挤压;以及 一退进定位结构,包括一条状柱体部分插入该块体的该柱体置放洞中,以及一顶端部分形成于该柱体部的一端,以接触该顶部置放洞的至少一个内壁表面,其具有多个接触表面,其中该些接触表面具有由该柱体部分的轴线至该顶部置放洞的内壁表面不同的径向接触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成旻
申请(专利权)人:李承勋孔学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