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特别是一种以野生扦插灌木水榕为护岸主体、并配植景观乔木的生态护岸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堤防工程多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结构,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传统护岸型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如难与周围环境和景观相协调,并对风景旅游区的景观带来不良影响;浆砌石结构档墙脚或护坡坡脚的水下基础处理较麻烦,施工费用高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岸的弊端,寻找一种适宜的生态护岸方法,能较好地满足护岸工程的结构要求和环境要求。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生态护岸方法,其生态特点是采用以灌木水榕为护岸主体、并配植景观植物的生态结构方式。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以水榕为护岸主体、并配植景观植物的生态护岸方式;植物栽培采用挖坑或挖槽栽培;其中土壤和泥沙堤岸的坑槽开挖深度为20cm至40cm,坑槽挖好后立即培栽水榕;沙石堤岸坑槽开挖深度为40cm至60cm,并在坑槽底部施加20cm的基肥,后再培栽水榕。所述的水榕(Ficus abelü Miq),系桑科,榕属,乡土树种、灌木、枝叶茂密、枝杆柔软、根系发达、造景效果好、耐水淹、喜炎热潮湿气候、植物及其花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榕生态护岸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水榕为护岸主体、并配植景观植物的生态护岸方式;植物栽培采用挖坑或挖槽栽培;其中土壤和泥沙堤岸的坑槽开挖深度为20cm至40cm,坑槽挖好后立即培栽水榕;沙石堤岸坑槽开挖深度为40cm至60cm,并在坑槽底部施加20cm的基肥,后再培栽水榕。
【技术特征摘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