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混凝土高压成型装置及钢管混凝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215029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0 06: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管混凝土构件高压成型装置及钢管混凝土,该装置包括钢管、滑动设置于所述钢管一端内的受力板、设置在所述钢管一端外的受力支架、安装在所述受力支架上且与所述受力板连接的第一加压机构以及安装在所述钢管另一端的承力板,所述第一加压机构用于向浇筑入钢管内的混凝土施加一定的压力,并维持此压力养护混凝土至终凝且达到一定强度后卸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高压成型钢管混凝土,使得钢管内混凝土更加密实,提高了钢管内混凝土的强度;同时在加压状态下钢管产生膨胀,压力卸载后,钢管对混凝土产生预压力,改善钢管与混凝土的脱粘现象,从而提升钢管混凝土承载力和耐久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管混凝土高压成型装置及钢管混凝土
本技术属于建筑领域施工技术,具体涉及一种钢管混凝土高压成型装置及钢管混凝土。
技术介绍
目前,在建筑工程施工
里,尤其是超高层项目施工中,钢管混凝土结构被广泛应用。钢管混凝土结构能够将钢管与混凝土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使混凝土处于侧向受压状态,其抗压强度可成倍提高,同时由于混凝土的存在,提高了钢管的刚度,两者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结构承载能力,改善了结构抗震性能和防火性能等。但是,钢管混凝土结构体系常伴随高强、自密实混凝土同时使用,由于混凝土自收缩较大,在混凝土硬化和自收缩的过程中,钢管与混凝土变形不一致,钢管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管与混凝土间极易产生剥离损伤,近而影响结构体系的受力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管混凝土高压成型装置及钢管混凝土,它在混凝土浇筑后,向钢管内混凝土施加一定的压力,维持此压力养护混凝土至终凝并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卸压,继续养护混凝土至设计强度,可以使得钢管内混凝土更加密实,提高了钢管内混凝土的强度,同时,钢管在加压状态下产生膨胀,压力卸载后,钢管对混凝土产生预压力,改善钢管与混凝土的脱粘现象,从而提升钢管混凝土强度。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钢管混凝土高压成型装置,包括钢管、滑动设置于所述钢管一端内的受力板、设置在所述钢管一端外的受力支架、安装在所述受力支架上且与所述受力板连接的第一加压机构以及安装在所述钢管另一端的承力板,所述第一加压机构用于向浇筑入钢管内的混凝土施加一定的压力,并维持此压力养护混凝土至终凝且达到一定强度后卸压。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加压机构向钢管内混凝土施加的压力大于等于10MPa。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加压机构的加压方式为机械式、液压式或气动式。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承力板滑动设置在所述钢管的另一端内,所述承力板与设置在所述钢管另一端外的承力支架连接,所述承力板与承力支架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压机构。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钢管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正多边形或矩形。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混凝土为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或纤维混凝土。一种钢管混凝土,采用上述钢管混凝土高压成型装置制备,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承力板安装在钢管的另一端,通过钢管一端向钢管内浇筑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将受力板安装在钢管的一端内;S2、将第一加压机构与受力板连接,第一加压机构通过受力板向钢管内的混凝土施加一定强度的压力,维持此压力养护混凝土至终凝并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卸除第一加压机构,拆除受力板;S3、继续养护混凝土至设计强度,即得到高压成型钢管混凝土。按上述技术方案,当该装置采用两端加压时,步骤S2为:将第一加压机构与受力板连接,将第二加压机构与承力板连接,在混凝土初凝前第一加压机构通过受力板、第二加压机构通过承力板同时向钢管内的混凝土施加一定强度的压力,维持此压力养护混凝土至终凝并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卸除第一加压机构和第二加压机构,拆除受力板和承力板。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对钢管内混凝土进行加压,使其通过高压成型,混凝土内的气体部分从受力板与钢管之间的缝隙逸出,部分在加压过程中被压缩,可以提高钢管内混凝土的密实度,减小内部孔隙,提高钢管内混凝土的强度;同时,由于钢管在加压状态下产生膨胀,压力卸载后,钢管对混凝土产生预压力,改善钢管与混凝土的脱粘现象,从而提升钢管混凝土强度。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受力支架、2-受力板、3-钢管、4-混凝土、5-承力板、6-承力支架、7-第一加压机构、8-第二加压机构。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一种钢管混凝土高压成型装置,包括钢管3、滑动设置于钢管3一端内的受力板2、设置在钢管一端外的受力支架1、安装在受力支架1上且与受力板2连接的第一加压机构7以及安装在钢管另一端的承力板5,第一加压机构7用于在浇筑入钢管内的混凝土4初凝前通过受力板2对混凝土施加一定的压力,并维持此压力养护混凝土至终凝且达到一定强度后卸压。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加压机构向钢管内混凝土施加的压力大于等于10MPa,其加压方式为机械式、液压式或气动式。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承力板5滑动设置在钢管3的另一端内,承力板5与设置在钢管另一端外的承力支架6连接,承力板5与承力支架6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压机构8。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根据建筑物钢管混凝土结构截面形状选择对应的钢管,钢管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正多边形、矩形或其它形状。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混凝土为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或纤维混凝土。一种钢管混凝土,采用上述钢管混凝土高压成型装置制备,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承力板安装在钢管的另一端,通过钢管一端向钢管内浇筑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将受力板安装在钢管的一端内;S2、将第一加压机构与受力板连接,第一加压机构通过受力板向钢管内的混凝土施加一定强度的压力,维持此压力养护混凝土至终凝并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卸除第一加压机构,拆除受力板;S3、继续养护混凝土至设计强度,即得到高压成型钢管混凝土。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当钢管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加压机构时,步骤S2为:将第一加压机构与受力板连接,将第二加压机构与承力板连接,第一加压机构通过受力板、第二加压机构通过承力板同时向钢管内的混凝土施加一定强度的压力,维持此压力养护混凝土至终凝并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卸除第一加压机构和第二加压机构,拆除受力板和承力板。如果只采用第一加压机构进行加压时,对应的钢管是一端开口一端密封,即承力板固定安装在钢管的另一端,受力板滑动设置于钢管内;如果采用第一加压机构和第二加压机构进行两端加压时,对应的钢管是两端开口,即承力板和受力板均滑动设置与钢管内。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管混凝土高压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管、滑动设置于所述钢管一端内的受力板、设置在所述钢管一端外的受力支架、安装在所述受力支架上且与所述受力板连接的第一加压机构以及安装在所述钢管另一端的承力板,所述第一加压机构用于向浇筑入钢管内的混凝土施加一定的压力,并维持此压力养护混凝土至终凝且达到一定强度后卸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管混凝土高压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管、滑动设置于所述钢管一端内的受力板、设置在所述钢管一端外的受力支架、安装在所述受力支架上且与所述受力板连接的第一加压机构以及安装在所述钢管另一端的承力板,所述第一加压机构用于向浇筑入钢管内的混凝土施加一定的压力,并维持此压力养护混凝土至终凝且达到一定强度后卸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混凝土高压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压机构向钢管内混凝土施加的压力大于等于10MPa。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混凝土高压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压机构的加压方式为机械式、液压式或气动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混凝土高压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力板滑动设置在所述钢管的另一端内,所述承力板与设置在所述钢管另一端外的承力支架连接,所述承力板与承力支架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压机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混凝土高压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正多边形或矩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混凝土高压成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琨王辉卢登夏劲松叶智武刘卫军刘彬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