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对称梁平面转体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20834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0 04: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非对称梁平面转体施工方法,所施工非对称梁为支撑于主支墩上的钢筋混凝土梁,非对称梁以主支墩为界分为悬臂梁段和支承于辅助支墩上的支承梁段,支承梁段位于主支墩外侧上方,悬臂梁段位于主支墩内侧上方;非对称梁中支撑于辅助支墩上的节段为辅助支撑节段;对非对称梁进行平面转体施工时,包括步骤:步骤一、转体系统施工;步骤二、支墩施工;步骤三、梁体成型施工;步骤四、平面转体施工。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简便、使用效果好,通过两次配重并结合转体前对转体结构进行外侧顶升,能有效解决转体结构跨越辅助支墩的难题,简便、快速完成桥梁转体施工过程,施工过程安全,并且施工工期短,投入施工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对称梁平面转体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桥梁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非对称梁平面转体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上跨铁路桥梁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铁路营业线行车安全,尽量避免在线路上搭设支架施工,桥梁转体施工技术逐步推广应用,可以使桥梁建设过程中不对列车通行造成影响。转体施工就是既有交通线的单侧或两侧修建主体结构,然后借助转动体系将主体结构转体到桥梁设计线位,转体过程中需进行监测与控制。根据转动方向的不同,转体法可分为竖转法、平转法(即平面转体法)与平竖结合法。由于竖转法受地形限制较大,逐步被平转法或结合法所取代。采用平转法进行转体施工时,通常均采用桥梁转体系统对转体梁进行转体施工。非对称梁是指桥梁转体系统两侧的梁段不对称的梁,当转体梁为非对称梁时,由于桥梁转体系统两侧的梁段不对称,因而转体结构稳定性和平衡性难以控制,尤其是梁体长度大且重量大时,平面转体施工难度更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一种非对称梁平面转体施工方法,其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简便、使用效果好,通过两次配重并结合转体前对转体结构进行外侧顶升,能有效解决转体结构跨越辅助支墩的难题,简便、快速完成桥梁转体施工过程,施工过程安全,并且施工工期短,投入施工成本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非对称梁平面转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非对称梁平面转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施工非对称梁为支撑于主支墩上的钢筋混凝土梁,所述非对称梁以主支墩为界分为悬臂梁段和支承于辅助支墩上的支承梁段,所述支承梁段位于主支墩外侧上方,所述悬臂梁段位于主支墩内侧上方;所述支承梁段的长度大于悬臂梁段的长度,所述支承梁段的重量大于悬臂梁段的重量,所述非对称梁中支撑于辅助支墩上的节段为辅助支撑节段;对所述非对称梁进行平面转体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转体系统施工:在主支墩的底部施工一个桥梁平面转体系统;步骤二、支墩施工:在步骤一中所述桥梁平面转体系统上施工主支墩,同时对辅助支墩进行施工,并对辅助支墩上用于支撑所述非对称梁的支座进行施工;步骤三、梁体成型施工:采用支架法对所述非对称梁进行施工,施工成型的所述非对称梁支撑于步骤二中所述主支墩上;步骤四、平面转体施工:对所述非对称梁进行平面转体施工,过程如下:步骤401、第一次配重:对悬臂梁段进行第一次配重;步骤402、转体结构竖向顶升:采用外侧竖向顶升装置对主支墩的底部外侧进行竖向顶升,使所述非对称梁的所述辅助支撑节段底部高度高于辅助支墩上所述支座的顶面高度;步骤403、第二次配重:步骤402中竖向顶升完成后,对所述非对称梁的悬臂梁段进行第二次配重;步骤404、平面转体施工:利用所述桥梁平面转体系统对所述非对称梁进行平面转体施工,直至将所述非对称梁水平转动到位;步骤405、高程调整:采用内侧竖向顶升装置对主支墩的底部内侧进行竖向顶升,竖向顶升过程中将步骤402中所述外侧竖向顶升装置进行下放,直至将所述非对称梁调整至设计位置且所述支承梁段支撑于辅助支墩上。上述一种非对称梁平面转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支承梁段由内至外逐渐向下倾斜。上述一种非对称梁平面转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所述桥梁平面转体系统包括下支撑盘、位于所述下支撑盘正上方的上转盘、安装于所述下支撑盘与上转盘之间的桥梁转体球铰和带动上转盘在水平面进行旋转的转体牵引系统,所述下支撑盘和上转盘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且二者均呈水平布设,所述转体牵引系统与上转盘进行连接;所述桥梁转体球铰包括下球铰、安装于下球铰正上方的上球铰、连接于下球铰与上球铰中部之间的轴销和支撑于下球铰正下方的支撑骨架,所述下球铰和上球铰均呈水平布设,且轴销呈竖直向布设;所述下支撑盘为下承台,所述支撑骨架埋设于下承台内,且下球铰固定安装在支撑骨架上;所述下球铰安装于下承台的中部上方,上球铰上部与上转盘底部紧固连接;所述下承台为位于主支墩正下方的钢筋混凝土承台,所述主支墩的墩身为钢筋混凝土墩身,所述上转盘与主支墩的墩身紧固连接为一体。上述一种非对称梁平面转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405中高程调整后,还需进行封铰混凝土浇筑施工,并获得封盘结构;封铰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后,所述上转盘与所述下支撑盘通过封盘结构紧固连接为一体;实际进行封铰混凝土浇筑施工时,采用内置式振捣装置对所浇筑混凝土进行振捣;所述内置式振捣装置包括附着式振捣机构和由所述附着式振捣机构带动进行混凝土振捣的混凝土振捣架,所述混凝土振捣架布设于对所述桥梁转体球铰进行封铰施工的混凝土浇筑腔内,所述附着式振捣机构安装于所述混凝土振捣架上;所述混凝土振捣架为水平框架,所述水平框架为由四根支撑杆拼接而成的正方形框架,四根所述支撑杆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每根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均伸出至所述混凝土浇筑腔外侧,所述支撑杆端部伸出至所述混凝土浇筑腔外侧的节段为外伸段;所述附着式振捣机构包括四个附着式振捣器,四个所述附着式振捣器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其均位于所述混凝土浇筑腔外侧;所述水平框架的每个顶角上均布设有一个所述附着式振捣器;所述附着式振捣器为混凝土振捣器。上述一种非对称梁平面转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混凝土浇筑腔为对所述桥梁转体球铰进行封铰施工的混凝土模板的成型腔,所述混凝土模板支立于所述桥梁转体球铰外侧,所述混凝土模板上开有多个供所述外伸段伸出的竖向通孔;实际进行封铰混凝土浇筑施工之前,先在所述桥梁转体球铰外侧支立所述混凝土模板,并将所述内置式振捣装置安装于所述混凝土模板上。上述一种非对称梁平面转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混凝土振捣器为平板式振捣器。上述一种非对称梁平面转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水平框架的每个顶角上的两个所述外伸段组成一个振捣器安装架,每个所述平板式振捣器均安装在一个所述振捣器安装架上;所述振捣器安装架上安装有一个供所述平板式振捣器水平安装的水平安装板,所述水平安装板固定于所述振捣器安装架中的两个所述外伸段之间,所述平板式振捣器通过螺栓固定于水平安装板上。上述一种非对称梁平面转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混凝土振捣架还包括两组对称布设于水平框架下方的振捣杆,两组所述振捣杆均位于所述混凝土浇筑腔内且二者分别位于所述桥梁转体球铰的两侧;每组所述振捣杆均包括多个呈平行布设的振捣杆,每个所述振捣杆均安装于水平框架底部;所述振捣杆为凹字形,所述混凝土振捣架中的所有振捣杆均呈平行布设且其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振捣杆为型钢杆件,所述振捣杆水平安装于左右两根所述支撑杆之间。上述一种非对称梁平面转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三中所述主支墩与支撑于其上方的所述非对称梁组成一个桥梁转体结构;步骤401中进行第一次配重时和步骤403中进行第二次配重时,均先对所述桥梁转体结构进行称重,并根据称重结果对所述非对称梁的悬臂梁段进行配重。上述一种非对称梁平面转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转体系统施工时,过程如下:步骤101、支撑骨架安装:对下承台进行混凝土浇筑前,在下承台的成型模板内安装支撑骨架;步骤102、下球铰安装:采用多个高程调整螺栓将对所述桥梁转体球铰进行支垫的球铰垫板安装于步骤101中所述支撑骨架上方,并采用桥梁转体球铰高程精调装置对球铰垫板的高程进行调整;再将下球铰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对称梁平面转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施工非对称梁为支撑于主支墩(2)上的钢筋混凝土梁,所述非对称梁以主支墩(2)为界分为悬臂梁段(4)和支承于辅助支墩(5)上的支承梁段(3),所述支承梁段(3)位于主支墩(2)外侧上方,所述悬臂梁段(4)位于主支墩(2)内侧上方;所述支承梁段(3)的长度大于悬臂梁段(4)的长度,所述支承梁段(3)的重量大于悬臂梁段(4)的重量,所述非对称梁中支撑于辅助支墩(5)上的节段为辅助支撑节段;对所述非对称梁进行平面转体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转体系统施工:在主支墩(2)的底部施工一个桥梁平面转体系统;步骤二、支墩施工:在步骤一中所述桥梁平面转体系统上施工主支墩(2),同时对辅助支墩(5)进行施工,并对辅助支墩(5)上用于支撑所述非对称梁的支座进行施工;步骤三、梁体成型施工:采用支架法对所述非对称梁进行施工,施工成型的所述非对称梁支撑于步骤二中所述主支墩(2)上;步骤四、平面转体施工:对所述非对称梁进行平面转体施工,过程如下:步骤401、第一次配重:对悬臂梁段(4)进行第一次配重;步骤402、转体结构竖向顶升:采用外侧竖向顶升装置对主支墩(2)的底部外侧进行竖向顶升,使所述非对称梁的所述辅助支撑节段底部高度高于辅助支墩(5)上所述支座的顶面高度;步骤403、第二次配重:步骤402中竖向顶升完成后,对所述非对称梁的悬臂梁段(4)进行第二次配重;步骤404、平面转体施工:利用所述桥梁平面转体系统对所述非对称梁进行平面转体施工,直至将所述非对称梁水平转动到位;步骤405、高程调整:采用内侧竖向顶升装置对主支墩(2)的底部内侧进行竖向顶升,竖向顶升过程中将步骤402中所述外侧竖向顶升装置进行下放,直至将所述非对称梁调整至设计位置且所述支承梁段(3)支撑于辅助支墩(5)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对称梁平面转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施工非对称梁为支撑于主支墩(2)上的钢筋混凝土梁,所述非对称梁以主支墩(2)为界分为悬臂梁段(4)和支承于辅助支墩(5)上的支承梁段(3),所述支承梁段(3)位于主支墩(2)外侧上方,所述悬臂梁段(4)位于主支墩(2)内侧上方;所述支承梁段(3)的长度大于悬臂梁段(4)的长度,所述支承梁段(3)的重量大于悬臂梁段(4)的重量,所述非对称梁中支撑于辅助支墩(5)上的节段为辅助支撑节段;对所述非对称梁进行平面转体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转体系统施工:在主支墩(2)的底部施工一个桥梁平面转体系统;步骤二、支墩施工:在步骤一中所述桥梁平面转体系统上施工主支墩(2),同时对辅助支墩(5)进行施工,并对辅助支墩(5)上用于支撑所述非对称梁的支座进行施工;步骤三、梁体成型施工:采用支架法对所述非对称梁进行施工,施工成型的所述非对称梁支撑于步骤二中所述主支墩(2)上;步骤四、平面转体施工:对所述非对称梁进行平面转体施工,过程如下:步骤401、第一次配重:对悬臂梁段(4)进行第一次配重;步骤402、转体结构竖向顶升:采用外侧竖向顶升装置对主支墩(2)的底部外侧进行竖向顶升,使所述非对称梁的所述辅助支撑节段底部高度高于辅助支墩(5)上所述支座的顶面高度;步骤403、第二次配重:步骤402中竖向顶升完成后,对所述非对称梁的悬臂梁段(4)进行第二次配重;步骤404、平面转体施工:利用所述桥梁平面转体系统对所述非对称梁进行平面转体施工,直至将所述非对称梁水平转动到位;步骤405、高程调整:采用内侧竖向顶升装置对主支墩(2)的底部内侧进行竖向顶升,竖向顶升过程中将步骤402中所述外侧竖向顶升装置进行下放,直至将所述非对称梁调整至设计位置且所述支承梁段(3)支撑于辅助支墩(5)上。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对称梁平面转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梁段(3)由内至外逐渐向下倾斜。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非对称梁平面转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桥梁平面转体系统包括下支撑盘、位于所述下支撑盘正上方的上转盘(5-1)、安装于所述下支撑盘与上转盘(5-1)之间的桥梁转体球铰和带动上转盘(5-1)在水平面进行旋转的转体牵引系统,所述下支撑盘和上转盘(5-1)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且二者均呈水平布设,所述转体牵引系统与上转盘(5-1)进行连接;所述桥梁转体球铰包括下球铰(5-2)、安装于下球铰(5-2)正上方的上球铰(5-3)、连接于下球铰(5-2)与上球铰(5-3)中部之间的轴销(5-4)和支撑于下球铰(5-2)正下方的支撑骨架(6),所述下球铰(5-2)和上球铰(5-3)均呈水平布设,且轴销(5-4)呈竖直向布设;所述下支撑盘为下承台(5-41),所述支撑骨架(6)埋设于下承台(5-41)内,且下球铰(5-2)固定安装在支撑骨架(6)上;所述下球铰(5-2)安装于下承台(5-41)的中部上方,上球铰(5-3)上部与上转盘(5-1)底部紧固连接;所述下承台(5-41)为位于主支墩(2)正下方的钢筋混凝土承台,所述主支墩(2)的墩身为钢筋混凝土墩身,所述上转盘(5-1)与主支墩(2)的墩身紧固连接为一体。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非对称梁平面转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05中高程调整后,还需进行封铰混凝土浇筑施工,并获得封盘结构(5-16);封铰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后,所述上转盘(5-1)与所述下支撑盘通过封盘结构(5-16)紧固连接为一体;实际进行封铰混凝土浇筑施工时,采用内置式振捣装置对所浇筑混凝土进行振捣;所述内置式振捣装置包括附着式振捣机构和由所述附着式振捣机构带动进行混凝土振捣的混凝土振捣架,所述混凝土振捣架布设于对所述桥梁转体球铰进行封铰施工的混凝土浇筑腔内,所述附着式振捣机构安装于所述混凝土振捣架上;所述混凝土振捣架为水平框架(7),所述水平框架(7)为由四根支撑杆拼接而成的正方形框架,四根所述支撑杆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每根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均伸出至所述混凝土浇筑腔外侧,所述支撑杆端部伸出至所述混凝土浇筑腔外侧的节段为外伸段;所述附着式振捣机构包括四个附着式振捣器,四个所述附着式振捣器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其均位于所述混凝土浇筑腔外侧;所述水平框架(7)的每个顶角上均布设有一个所述附着式振捣器;所述附着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仲维玲朱红桃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