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智能工厂柔性化生产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0298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0 02: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智能加工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智能工厂柔性化生产设备,包括底座,还包括卡接于所述底座的上端的一侧的固定部件、通过螺栓旋接于所述底座的上端的另一侧的电机和旋接于所述电机的端部的打孔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包括主机架、穿设于所述主机架的上部的第一压紧杆、通过螺纹旋接于所述第一压紧杆的下端的上挤压板、通过螺纹旋接于所述主机架下部的第二压紧杆、套设于所述第二压紧杆上的第一承载件和卡接于所述第二压紧杆的上端且压紧于所述第一承载件的上侧的载物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智能工厂柔性化生产设备的固定部件对被加工工件固定牢固,打孔部件操作方便。

A flexible production facility for intelligent factory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intelligent machining. The intelligent factory flexible production equipment of the utility model comprises a base, a fixing part clamped on one side of the upper end of the base, a motor connected to the other side of the upper end of the base by a bolt, and a punching part connected to the end of the motor by a bolt. The fixing member comprises a main frame, a first pressing rod mounted on the upper part of the main frame, an upper pressing plate mounted on the lower end of the first pressing rod by screw thread, a second pressing rod mounted on the lower part of the main frame by screw thread, a first loading member mounted on the second pressing rod, and a clamp mounted on the second pressing rod. The upper end of the pressing rod is pressed on the loading plate on the upper side of the first bearing part; the fixed parts of the flexible production equipment of the intelligent factory of the utility model are firmly fixed to the processed workpieces, and the perforated parts are easy to oper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套智能工厂柔性化生产设备
本技术涉及智能加工
,尤其涉及一套智能工厂柔性化生产设备。
技术介绍
在工件加工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打孔,但是传统的工件打孔设备的固定部件对被加工工件固定不牢固,且操作不方便;传统的工件打孔设备的打孔部件操作不便,操作精度不高;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固定部件可以对被加工的工件固定牢固,打孔部件操作方便的智能工厂柔性化生产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套智能工厂柔性化生产设备,解决传统的工件打孔设备的固定部件对被加工工件固定不牢固,打孔部件操作不便的问题。本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套智能工厂柔性化生产设备,包括底座,还包括卡接于所述底座的上端的一侧的固定部件、通过螺栓旋接于所述底座的上端的另一侧的电机和旋接于所述电机的端部的打孔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包括主机架、穿设于所述主机架的上部的第一压紧杆、通过螺纹旋接于所述第一压紧杆的下端的上挤压板、通过螺纹旋接于所述主机架下部的第二压紧杆、套设于所述第二压紧杆上的第一承载件和卡接于所述第二压紧杆的上端且压紧于所述第一承载件的上侧的载物板;于所述主机架的上部凹设有第一挤压槽,所述第一挤压槽和所述上挤压板相适应;于所述上挤压板的上部凹设有主旋接槽,所述主旋接槽和所述第一压紧杆相适应;所述第一压紧杆为圆杆状;于所述主机架的上部穿设有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一导向孔和第一挤压槽连通;所述第一导向孔和所述第一压紧杆相适应;于所述载物板的下侧凹设有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一卡接槽和所述第二压紧杆相适应;所述第二压紧杆为圆杆状;所述第一承载件为椭球状,沿着所述第一承载件的径向于其内穿设有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导向孔和所述第二压紧杆相适应。其中,所述打孔部件包括基座、卡接于所述基座的上侧的传动箱、卡接于所述基座的下端的边缘处的第一卡接块、沿着所述传动箱的轴向穿设于所述传动箱内的第二输出轴、沿着所述第二输出轴的轴向通过螺纹旋接于所述第二输出轴的一端的第一输出轴、卡接于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另一端的刀座和沿着所述刀座的轴向通过螺纹旋接于所述刀座的端部的刀具;所述基座的纵截面为梯形;沿着所述基座的轴向于其下部凹设有第二卡接槽,所述第二卡接槽和所述第一卡接块相适应;于所述基座的上部凹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和所述传动箱相适应;沿着所述传动箱的轴向于其内穿设有第一传动孔,所述第一传动孔和所述第二输出轴相适应;所述第二输出轴为圆柱状;所述第一输出轴为圆杆状;沿着所述第二输出轴的轴向于其内凹设有第一驱动槽,所述第一驱动槽和所述第一输出轴相适应;所述刀座为圆台状,沿着所述刀座的轴向于其内穿设有第一卡接孔,所述第一卡接孔和所述第二输出轴相适应;沿着所述刀座的轴向于其内穿设有第一旋接孔,所述第一旋接孔和所述刀具相适应。其中,所述上挤压板包括外框架、卡接于所述外框架的下侧的锁定件、沿着所述锁定件的轴向通过螺纹旋接于所述锁定件的下部的导向杆、通过螺纹旋接于所述导向杆的下端的压力板和套设于所述导向杆上且压紧于所述锁定件和所述压力板之间的弹簧;于所述外框架的下部凹设有第三卡接槽,所述第三卡接槽和所述锁定件相适应;所述锁定件为圆台状,沿着所述锁定件的轴向于其内穿设有第二旋接孔,所述第二旋接孔和所述导向杆相适应;所述导向杆为圆杆状;所述压力板为梯形;于所述压力板的上部凹设有第一旋接槽,所述第一旋接槽和所述导向杆相适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的智能工厂柔性化生产设备的固定部件对被加工轴承固定牢固,打孔部件操作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智能工厂柔性化生产设备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固定部件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打孔部件的主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上挤压板的主视图。其中:1-底座;2-固定部件;3-打孔部件;4-电机;21-第一压紧杆;22-主机架;23-上挤压板;231-外框架;232-锁定件;233-弹簧;234-导向杆;235-压力板;24-载物板;25-第一承载件;26-第二压紧杆;31-第一输出轴;32-第二输出轴;33-传动箱;34-刀座;35-刀具;36-基座;37-第一卡接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图示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结合图1至图4对本技术的智能工厂柔性化生产设备进行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智能工厂柔性化生产设备,包括底座1,还包括卡接于所述底座1的上端的一侧的固定部件2、通过螺栓旋接于所述底座1的上端的另一侧的电机4和旋接于所述电机4的端部的打孔部件3;所述固定部件2包括主机架22、穿设于所述主机架22的上部的第一压紧杆21、通过螺纹旋接于所述第一压紧杆21的下端的上挤压板23、通过螺纹旋接于所述主机架22下部的第二压紧杆26、套设于所述第二压紧杆26上的第一承载件25和卡接于所述第二压紧杆26的上端且压紧于所述第一承载件25的上侧的载物板24;于所述主机架22的上部凹设有第一挤压槽,所述第一挤压槽和所述上挤压板23相适应;于所述上挤压板23的上部凹设有主旋接槽,所述主旋接槽和所述第一压紧杆21相适应;所述第一压紧杆21为圆杆状;于所述主机架22的上部穿设有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一导向孔和第一挤压槽连通;所述第一导向孔和所述第一压紧杆21相适应;于所述载物板24的下侧凹设有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一卡接槽和所述第二压紧杆26相适应;所述第二压紧杆26为圆杆状;所述第一承载件25为椭球状,沿着所述第一承载件25的径向于其内穿设有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导向孔和所述第二压紧杆26相适应。所述打孔部件3包括基座36、卡接于所述基座36的上侧的传动箱33、卡接于所述基座36的下端的边缘处的第一卡接块37、沿着所述传动箱33的轴向穿设于所述传动箱33内的第二输出轴32、沿着所述第二输出轴32的轴向通过螺纹旋接于所述第二输出轴32的一端的第一输出轴31、卡接于所述第二输出轴32的另一端的刀座34和沿着所述刀座34的轴向通过螺纹旋接于所述刀座34的端部的刀具35;所述基座36的纵截面为梯形;沿着所述基座36的轴向于其下部凹设有第二卡接槽,所述第二卡接槽和所述第一卡接块37相适应;于所述基座36的上部凹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和所述传动箱33相适应;沿着所述传动箱33的轴向于其内穿设有第一传动孔,所述第一传动孔和所述第二输出轴32相适应;所述第二输出轴32为圆柱状;所述第一输出轴31为圆杆状;沿着所述第二输出轴32的轴向于其内凹设有第一驱动槽,所述第一驱动槽和所述第一输出轴31相适应;所述刀座34为圆台状,沿着所述刀座34的轴向于其内穿设有第一卡接孔,所述第一卡接孔和所述第二输出轴32相适应;沿着所述刀座34的轴向于其内穿设有第一旋接孔,所述第一旋接孔和所述刀具35相适应。所述上挤压板23包括外框架231、卡接于所述外框架231的下侧的锁定件232、沿着所述锁定件232的轴向通过螺纹旋接于所述锁定件232的下部的导向杆234、通过螺纹旋接于所述导向杆234的下端的压力板235和套设于所述导向杆234上且压紧于所述锁定件232和所述压力板235之间的弹簧233;于所述外框架231的下部凹设有第三卡接槽,所述第三卡接槽和所述锁定件232相适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套智能工厂柔性化生产设备,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卡接于所述底座(1)的上端的一侧的固定部件(2)、通过螺栓旋接于所述底座(1)的上端的另一侧的电机(4)和旋接于所述电机(4)的端部的打孔部件(3);所述固定部件(2)包括主机架(22)、穿设于所述主机架(22)的上部的第一压紧杆(21)、通过螺纹旋接于所述第一压紧杆(21)的下端的上挤压板(23)、通过螺纹旋接于所述主机架(22)下部的第二压紧杆(26)、套设于所述第二压紧杆(26)上的第一承载件(25)和卡接于所述第二压紧杆(26)的上端且压紧于所述第一承载件(25)的上侧的载物板(24);于所述主机架(22)的上部凹设有第一挤压槽,所述第一挤压槽和所述上挤压板(23)相适应;于所述上挤压板(23)的上部凹设有主旋接槽,所述主旋接槽和所述第一压紧杆(21)相适应;所述第一压紧杆(21)为圆杆状;于所述主机架(22)的上部穿设有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一导向孔和第一挤压槽连通;所述第一导向孔和所述第一压紧杆(21)相适应;于所述载物板(24)的下侧凹设有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一卡接槽和所述第二压紧杆(26)相适应;所述第二压紧杆(26)为圆杆状;所述第一承载件(25)为椭球状,沿着所述第一承载件(25)的径向于其内穿设有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导向孔和所述第二压紧杆(26)相适应;所述打孔部件(3)包括基座(36)、卡接于所述基座(36)的上侧的传动箱(33)、卡接于所述基座(36)的下端的边缘处的第一卡接块(37)、沿着所述传动箱(33)的轴向穿设于所述传动箱(33)内的第二输出轴(32)、沿着所述第二输出轴(32)的轴向通过螺纹旋接于所述第二输出轴(32)的一端的第一输出轴(31)、卡接于所述第二输出轴(32)的另一端的刀座(34)和沿着所述刀座(34)的轴向通过螺纹旋接于所述刀座(34)的端部的刀具(35);所述基座(36)的纵截面为梯形;沿着所述基座(36)的轴向于其下部凹设有第二卡接槽,所述第二卡接槽和所述第一卡接块(37)相适应;于所述基座(36)的上部凹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和所述传动箱(33)相适应;沿着所述传动箱(33)的轴向于其内穿设有第一传动孔,所述第一传动孔和所述第二输出轴(32)相适应;所述第二输出轴(32)为圆柱状;所述第一输出轴(31)为圆杆状;沿着所述第二输出轴(32)的轴向于其内凹设有第一驱动槽,所述第一驱动槽和所述第一输出轴(31)相适应;所述刀座(34)为圆台状,沿着所述刀座(34)的轴向于其内穿设有第一卡接孔,所述第一卡接孔和所述第二输出轴(32)相适应;沿着所述刀座(34)的轴向于其内穿设有第一旋接孔,所述第一旋接孔和所述刀具(35)相适应;所述上挤压板(23)包括外框架(231)、卡接于所述外框架(231)的下侧的锁定件(232)、沿着所述锁定件(232)的轴向通过螺纹旋接于所述锁定件(232)的下部的导向杆(234)、通过螺纹旋接于所述导向杆(234)的下端的压力板(235)和套设于所述导向杆(234)上且压紧于所述锁定件(232)和所述压力板(235)之间的弹簧(233);于所述外框架(231)的下部凹设有第三卡接槽,所述第三卡接槽和所述锁定件(232)相适应;所述锁定件(232)为圆台状,沿着所述锁定件(232)的轴向于其内穿设有第二旋接孔,所述第二旋接孔和所述导向杆(234)相适应;所述导向杆(234)为圆杆状;所述压力板(235)为梯形;于所述压力板(235)的上部凹设有第一旋接槽,所述第一旋接槽和所述导向杆(234)相适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套智能工厂柔性化生产设备,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卡接于所述底座(1)的上端的一侧的固定部件(2)、通过螺栓旋接于所述底座(1)的上端的另一侧的电机(4)和旋接于所述电机(4)的端部的打孔部件(3);所述固定部件(2)包括主机架(22)、穿设于所述主机架(22)的上部的第一压紧杆(21)、通过螺纹旋接于所述第一压紧杆(21)的下端的上挤压板(23)、通过螺纹旋接于所述主机架(22)下部的第二压紧杆(26)、套设于所述第二压紧杆(26)上的第一承载件(25)和卡接于所述第二压紧杆(26)的上端且压紧于所述第一承载件(25)的上侧的载物板(24);于所述主机架(22)的上部凹设有第一挤压槽,所述第一挤压槽和所述上挤压板(23)相适应;于所述上挤压板(23)的上部凹设有主旋接槽,所述主旋接槽和所述第一压紧杆(21)相适应;所述第一压紧杆(21)为圆杆状;于所述主机架(22)的上部穿设有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一导向孔和第一挤压槽连通;所述第一导向孔和所述第一压紧杆(21)相适应;于所述载物板(24)的下侧凹设有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一卡接槽和所述第二压紧杆(26)相适应;所述第二压紧杆(26)为圆杆状;所述第一承载件(25)为椭球状,沿着所述第一承载件(25)的径向于其内穿设有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导向孔和所述第二压紧杆(26)相适应;所述打孔部件(3)包括基座(36)、卡接于所述基座(36)的上侧的传动箱(33)、卡接于所述基座(36)的下端的边缘处的第一卡接块(37)、沿着所述传动箱(33)的轴向穿设于所述传动箱(33)内的第二输出轴(32)、沿着所述第二输出轴(32)的轴向通过螺纹旋接于所述第二输出轴(32)的一端的第一输出轴(31)、卡接于所述第二输出轴(32)的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小朋
申请(专利权)人:工博士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